《臣权》200一个月后的总结下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这基本上就是整个过程了!
    所造成的结果是:蓝保重伤,被一枪击穿肺部后吐血窒息,将传国玉玺交给刘彪之后,遂不治而亡;
    权正桂重伤,一条胳膊被齐肩斩断,变成了独臂人,可能就是这样,才让蒙古人放松了对其的追杀,所以意外的活了下来。其他三个高丽人,全部身亡。
    也先帖木儿、劳凡平携蒙元小皇帝额勒伯克逃亡,逃亡时,身边的护卫不足十人,当然不敢在一处停留时间过长,只有过了金牙关,汇合了接应其的商队之后,再做打算。
    至于是继续追踪传国玉玺,还是赶快逃回云南,已经不在很多人的考虑之列了。
    当然更是不在刘彪的考虑之列,在山谷中不敢停留,让人背起受了重伤的蓝保,在弥留之际,蓝保看见正在血泊里挣扎的权正桂,小声对刘彪说:“带着他,尽量救他,去见庞大人或者我们家将军。”
    本来做事就比较果断的刘彪,立刻听从了蓝保的建议,除了蓝保和权正桂被几个人迅速带出陈仓山之外,把剩下的蒙古人来个毁尸灭迹,彻底的杜绝了隐患。
    但是不幸的是,蓝保始终还是没有能救治过来,刚过渭水,就死不瞑目的停止了呼吸,他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话要对自己家的蓝将军和庞大人说,但是由于肺部中枪,到了最后,竟然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出一句,只是断断续续的嘱咐刘彪,万万不能私自打开包袱。将他交给庞大人打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弥留之际的蓝保心里知道。刘彪是庞煌的亲信,索xing大方一点。只对刘彪说交给庞煌。如果说交给蓝玉的话,他不能保证刘彪会不会打开看看什么东西,还不如直接说交给庞大人,那样以庞大人的xing格,自然也少不了自家大人的一份功劳。
    就这样,刘彪带着蓝保的骨灰,还有重伤的权正桂,辗转反侧回到了北平。
    其中的过程,是根据权正桂的述说、蓝保的只言片语和刘彪的亲身经历。慢慢的推测出来的,尽管很不完善,但是已经可以说明了整个事情的过程。
    其中也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说,蓝保回来了,韦五呢?这个问题,蓝保临死之前没有交代,而权正桂更是不知道哪个是韦五,于是暂时成了一个谜底。一直到了五年之后,韦五才重返大明,那时,韦五已经是威震一方的马贼首领了。
    看着整个事件的过程分析。庞煌心里有个疑问,那就是这一切事情,朱元璋是完全知情。还是有限的知道部分情况,更仰或是毛骧一直在隐瞒。朱元璋始终不知道任何情况呢?
    他不相信毛骧有那个胆量擅自做主和云南梁王所属进行交易,排除朱元璋的王霸之气所震慑。就说毛骧此人,虽然自私、狠毒、jiān猾和投机之外,但对于朱元璋,应该是忠心的,要不也不会朱元璋一用就是二十余年,老朱并不傻,更不昏庸。
    更何况,大明刚刚立国十一年的时间,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的腐化现象,但是对于蒙元,朝廷上下,还是团结一致对外的,盖这并非觉悟,而是立场问题,含糊不得。
    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仔细排查了刘彪整个行动的过程,庞煌都觉得,自己的这次安排,虽然意外,但是却几乎是天衣无缝的。
    没有人知道自己曾经派人去过陕西,就包括秦海松在内,还有秦海松找出的那八个帮忙之人,也都是懵懵懂懂,谨慎的刘彪根本没有让他们得知事情详细情况的可能,因为要不是回到北平后,经过权正桂的补充,就连刘彪也是迷迷蒙蒙,只是知道一些片面的东西。
    更是没有打开过包袱,不知道包袱里面是传国玉玺,现在唯一知道包袱里是什么的,可能只有庞煌和死去的蓝保,当然也先帖木儿和劳凡平也是知道的,可是他们又怎么能知道落入谁手里了呢?
    只要权正桂不出现,传国玉玺就是一个谜,只要传国玉玺不出现,就算是毛骧对庞煌有所怀疑,那又有什么证据呢?
    庞煌从锦盒内,将传国玉玺拿了出来,仔细端详着,据传说中的所说,此玉玺乃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由丞相李斯在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犯罪心理]贝丝的世界。
    但是并不大,按照庞煌的眼光看,其刻字的那面,也就是边长为十厘米左右的正方形,高大约二十厘米稍微弱那么一点,也就像是两个十厘米的正方体合在了一起,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
    一切都和自己所得的资料有关,最近一段时间,虽然庞煌只想发展自己的潜在势力,而不愿意把jing力浪费在一块虚无缥缈的印玺上,但还是抽空看了无数资料,至少以后皇帝万一问起来,自己也好有说辞。
    谁知道,心里不情愿得到这份功劳的庞煌,却意外的收获了这一份惊喜,但仔细想来,恐怕是惊多了那么一点,而喜却是少的可怜。
    拿出了这块玉玺去京师邀功领赏,那就是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几乎就是直接和毛骧作对了,自己监视毛骧的举动,干涉毛骧的行动,抢功劳等等,都是在此时的大明立不住脚的,因为不排除毛骧那样做是有朱元璋的意思,如果真的是那样,老朱估计是没有什么,反正传国玉玺到手,但是自己却把毛骧得罪惨了。
    一个胡惟庸看不顺眼自己,很多文官看不起自己这个外戚,如果再多一股黑暗中的力量在旁边虎视眈眈,虽说是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但估计也没有发愁发痒的机会了。将会死的很难看,就算是自己的驸马都尉身份。也不一定能保住自己的xing命。
    暂时不拿出来呢?更是不行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万一自己藏着掖着,稍微走漏一丝丝风声,那自己浑身上下都是嘴,也说不清孰是孰非了,一个谋反欺君的罪名那都是轻的。
    实际上一个天大的功劳,无意中成了最烫手的山芋,让庞煌几乎透不过气来。
    肯定是要送到京师里面的,而且要尽快送过去,但是奏折上该怎么说呢?自己该亲自去京师押送不该呢?
    庞煌突然十分痛恨毛骧的办事能力。你有把握一点,把玉玺拿到手里,直接送到京师请功不算了吗?怎么还让秦王朱樉参与,怎么还搞出这么多的意外?
    话说回来,这个功劳,虽然是封侯的大功,但是对于庞煌一点点用处也没有,非但没有用处,说不定还有一定的害处。他身为驸马都尉,封侯一途已经可以说是别想了,因为所谓的驸马,已经被称为粉侯。一个无冕的侯爷,更何况,给驸马封侯明着封侯。那不是纯属没事给朝中的那些大臣,民间的士子找话柄吗?
    但是不封侯。那怎么赏赐庞煌的大功,庞煌打破脑袋也推敲不出来朱元璋会怎么处理这件功劳。估计要是仔细考虑,也会觉得自己的女婿是没事给自己找事做吧。
    做肯定要做,在做之前可是要把事情反复思量,都要考虑清楚了。
    刘彪已经不能再回刘伯温哪里去了,因为作为整个事件的经历者,要随时准备露面,就不适合再藏头露尾了。
    郑虎也不合适继续在刘伯温的百草堂失踪下去,毕竟知道郑虎是自己嫡系的人太多了,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失踪的时间太长,肯定会把某些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刘伯温身上去了。
    权正桂倒是一个可以培养的苗子,身为高丽人,现在和蒙古人有了血海深仇,稍加培养,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高丽细作,毕竟有救命之恩,自己如果能再帮他达成一些愿望,能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所用,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且据刘彪报呈,权正桂的述说,权太后已经落入到了秦王朱樉的手中;迷情柏林。朱樉肯定要将权太后送往京师请功,按照朱元璋的个xing,权太后被当做皇室中人的一项功劳被炫耀后,自然也就失去了其的利用价值,那个时候让姐弟二人见面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但是事情又出了一点点的意外!
    按照常理推测,从时间上来说,秦王生擒权太后的消息,早就应该从邸报中能看出一些端倪了,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无意中能生擒蒙元太后,怎么可能会放过一个大肆宣扬的机会呢?
    正因为皇权始终太单薄,十余年来一直都是朱元璋孤身在支撑着,太子稍微年长一些却是文人儒士心目中的代言人,皇室中一直缺少个稍有霸气的人,庞煌这个女婿被放在北平,百般呵护,稍有功劳就大加褒扬,其中无非带着彰显皇室威严的意思。
    而此时秦王朱樉的强势出现,朱元璋更不会放过如此炫耀的机会,但是为什么邸报中迟迟没有动静呢?
    难道此事朱元璋真的不知道,所以开始疑心其中的猫腻,还是朱樉还没有将权太后送往京师,皇帝还不知情呢?
    问题还是出在通讯不畅,消息不能及时来回传递,庞煌心里想到,但此时还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这个烫手的传国玉玺,要怎么送到朱元璋的手里呢?
    要是徐达在的话就好了,蓝玉嘛!虽然其亲卫蓝保这次居功至伟,甚至以身殉国,但是把这项功劳扣在蓝玉头上,此时的蓝玉人微言轻,带这顶帽子,还是显得头太小啊!
    扣到蓝玉头上,也是在害蓝玉?莫名其妙一个在辽东备战的武将,突然发现了传国玉玺,光是御史台那一关,估计用口水就能把蓝玉淹死。
    难道真的要自己亲自领功,然后直接和毛骧打擂台吗?
    正所谓说曹cāo,曹cāo就到!
    庞煌还在犹豫和毛骧是否正面接触打擂台的时候,从刘伯温的百草堂脱身的郑虎,急匆匆的的走进了北口城中庞煌所驻扎的指挥中心。
    “郑虎。这几天又认识了几种草药啊!”
    心情最近一直沉重的庞煌,看到了郑虎。难得的开了一个玩笑,他还记得郑虎第一次看见满屋子草药时的那个囧态。真的很好玩。
    “大人,属下认识的草药倒是不多,好在大人将属下替换出来。”郑虎心不在焉的说了一句,却好像有心事的拱手行礼,忧心忡忡的小声禀报道:
    “大人,事情有些不妙,据属下等人的仔细观察,公主府、房山军训处、清华义学等地,均发现可疑人在四处窥视。甚至属下在通州,也见过这种可疑之人,看动作和做事方式,应该是毛大人那边的人?”
    庞煌大吃一惊,郑虎既然说应该是毛骧那边的人,那就一定是,郑虎的观察能力还是可信的,更是因为郑虎见过毛骧所领的八百暗卫,对其的行为方式。做过仔细的研究和观察,这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