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权》187可怕的检校?

臣权最新章节目录
  
    :
    大家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无论是锦衣卫,又或者是锦衣卫的前身拱卫司,仰或是亲兵都尉府,甚至是仪銮司,都被大家理解成为掌握在皇帝手中的一股黑暗力量。
    这股黑暗力量,会刺探朝野的一举一动,会罗织罪名构陷百官,会严酷刑罚屈打成招,甚至会敲诈勒索、小偷小摸。但是绝对没有人把他往好处去想的。
    包括庞煌在内,他一听到毛骧和蒋瓛的名字,就会联想起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他们罗织罪名,牵连的家破人亡的大明开国功臣们,甚至会想起在原来生活的那个时空,看过的电影电视和书籍,各方面都有,但就是想不到其有正派的一面。
    所以当接到消息,毛骧将率领八百暗卫前来和自己见面时,庞煌几乎有些想逃跑的错觉,第一个念头就是,难道刘伯温的事情暴露了?
    随后才释然,自己绝对有些过敏,要是刘伯温的事情暴露,朱元璋派人过来抓捕自己和刘伯温等人,哪里会提前通知一声呢。
    然后不动声sè,问前来通传的仪銮司暗卫详细情况,才有些恍然大悟。
    原来这股黑暗力量,朱元璋建立的目的,除了监察朝野百官之外,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刺探敌情、收集情报,甚至是在敌国进行一些策反、鼓动闹事和挑拨离间、刺杀重要人员的任务范围。
    庞煌更是松了一口气,毛骧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配合军方,往北方各地散布人员。进行收集情报和策反的活动。
    主要目标是纳哈出还是买的里八剌,这个就不是前来报信的暗卫所能知道的了。所以庞煌也没有问,但是却是放下心来。
    送走了前来送信的暗卫,庞煌心想,看来自己平静的生活又要被打破了,就连陪着怀孕的临安公主安静一段时间也不行。
    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毛骧等人和自己的亲卫一起驻扎,名誉上听自己的调度,但是那毛骧,能是一个任人指挥的主儿吗?
    而且在给自己的信息中,朱元璋似乎含着让自己的五百亲卫和八百暗卫较量一下的意思。但是在庞煌看来,无论结果怎么样,朱元璋似乎都不想自己和毛骧太过亲近,似乎有些挑拨的意思。
    是啊,在朱元璋眼里,可能毛骧只是一个棋子,暂时利用的棋子,甚至可以说,已经不太重要。马上就要舍弃的棋子,就算是庞煌的历史课不及格,但是经常上网的他,也知道毛骧作为一个工具。专门用来应对胡惟庸案的工具,等胡惟庸案造成的影响太大时,朱元璋就把毛骧杀了来平息众怒了。
    那让毛骧领着人过来和自己比试什么呢?难道是要自己接锦衣卫这一摊子事情;三嫁豪门,前夫真禽兽。不可能吧,按照朱元璋的xing格。这股力量,他绝对不会放心交给一个外戚的。那样不是朱元璋的作风。
    按照朱元璋的本身,应该是那种怀疑一切的xing格,几乎任何人都不要奢望能够长期的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几乎所有人都是他的棋子,而朱元璋长期用一副棋子的几率太小了。毕竟他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到处都有人愿意成为他的棋子,而且这些棋子还都在明争暗斗,助长着皇帝的气焰。
    庞煌虽然不稀罕做棋子,但是却是已经被摆在了棋盘之上,身不由己了。
    好在唐门也过来,这个对自己不太设防的唐门,应该能从他嘴里得知一些更为详细的资料,说不定有些意外的收获。
    但是趁着毛骧领着大队人马过来之前,庞煌却是要见一下刘伯温,首先,毛骧来到北平之后,庞煌要稍微收敛一下,短时间内,甚至毛骧离开北平之前,他都不能来通州向刘伯温讨教,甚至见面了。
    其次,庞煌自认以刘伯温为师,但是刘伯温的老妻过来之后,庞煌还没有曾去拜见过师母,从礼节上,他都要去拜见一下。
    最后一个目的,那就是要从刘伯温口中,得到更加详细的资料。
    回到大明当了暗卫,站在朝堂之后,庞煌注意到,所谓真正的锦衣卫前身,无非就是原来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检校,而大明检校的鼻祖,就是曾经当过几个月丞相的杨宪,这个杨宪,和刘伯温之前的交情不错。
    这一点是刘伯温自己亲口承认的,但是当了丞相之后,两人就疏远了,而且杨宪也曾经打压过刘伯温,要不是杨宪做的实在有些过分,当了丞相以后,淮西派系和浙东派系的官员一起打压,说不定还能成一些气候,那样胡惟庸根本就爬不到这么高的位置上。
    也就是杨宪同时打压淮西派系和浙东派系的官员,才引起了两派的暂时xing合作,由李善长出面,刘伯温协助,两边共同努力,将杨宪拉下马来,以至于家破人亡。
    虽然刘伯温和杨宪最后以反目成仇的结局而告终,但是不可否认,刘伯温是最熟悉检校这个编制的人之一,从他那里,了解的更多,自己也好做个准备。
    这一天清晨,在卧房内,哄着临安公主喝了一碗膻气腾腾的羊nǎi,有奖励似的,给临安公主削了一个苹果,喂她吃完,然后洗洗手,向临安公主说声对不起,然后就带着郑虎一个人出了北平城,直奔通州而去。
    辗转一圈,进了百草堂,让郑虎在柜台前陪刘彪说话,庞煌自己径直进了后院,去找刘伯温。
    刘伯温的老妻姓胡,却是没有名字,只能称其为刘胡氏,古代都是这样,大明也不例外,女子出嫁姓从丈夫,名字却大部分都被遗忘了,包括刘胡氏自己。估计都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刘伯温却是依然可以熟稔的喊道:“秀儿,倒些茶水过来。我和庞大人有些话要说。”
    刘伯温的一句“秀儿”,用吴语软软的喊出来。让庞煌的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不由打了一个冷战,没有想到,刘伯温还是一个浪漫人儿。
    茶水倒过来,庞煌起身拜见过师母,刘胡氏谢过庞煌的恩德,相互见礼之后,刘胡氏就识趣的往前面百草堂的店面去了,丈夫和大人说正事。不是自己能参合的,刘胡氏唯一想的,就是向前台,和干儿子刘彪商量一下,中午吃什么,别看已经花甲之年,现在刘伯温和刘彪两人的饭食,基本上还是由他cāo劳的。
    后院只剩下刘伯温和庞煌两人,庞煌耐心的将来意说了一遍。刘伯温听说毛骧要来北平,不由自主的皱起了眉头。说道:
    “稍后的ri子,你就不要过来了,毛骧此人;[综]当你成为那些主角时。看似忠厚老实,而且待人热情,其实嘴唇瘦削。必是薄情之人,而且喜欢记仇。是个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之人。你没有必要得罪他的时候,千万不要得罪他,但是要是得罪他了,就索xing把他得罪到死为止,否则后患无穷。”
    庞煌点头称是,说道:“此次,学生过来,除了看望师母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想要请教,就是想先生给我讲一讲关于检校的往来,好让学生在今后的事情中对策有所依据,请老师帮我才是。”
    点点头,刘伯温心道,眼前的这个学生还真找对了人,除了检校的内部成员之外,谁还有比自己更清楚检校的来由和过往呢?就连绝大部分的检校成员,也不过是管中窥豹,只是知道一些片面东西,因为像是检校这种情报组织,不会让自己的成员知道全部详情的。
    整理了一下思路,刘伯温仿佛又回到了十八年前,他刚刚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来到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京师中出任谋臣的时候。
    那时候,华夏各地,还都出于混战之中,朱元璋那时候刚刚攻占下来应天,作为自己的驻跸之地。而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时,就有杨宪在身边陪同着。
    随着慢慢的接触,刘伯温逐渐接触到了朱元璋的权力中心,那时候也是杨宪,半夜找刘伯温密谈,说吴王想要有上天的护佑,神仙的帮助,刘伯温当然知道什么意思,于是,一次次的造神行动,让杨宪和刘伯温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
    那时候就已经有检校了,而且首领就是杨宪,以主簿之职,管理朱元璋手下所有的检校,成了大明建国立业的潜藏的一支黑暗力量。
    不过,那时候的检校,还是比较纯粹的,除了少量负责监察那些降将、投诚的官员之外,大部分的检校,主要存在目的,就是为了刺探各方面的情报,那时候军阀林立,天下群雄四起,反抗蒙元的斗争形势复杂多变,无论是谁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定鼎天下,情报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自古以来,情报工作就被视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往你那里派间谍,你往我这里派细作,其间的yin谋血腥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作为情报人员的检校,在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中一定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做了洪武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解散这些检校,反而赋予了他们新的工作内容——监察朝廷上下的一举一动,详细汇报。这朝廷上下可不光是指在职官员,还包括他们的家属,甚至已经退休的官员,全部都在监视范围之内。
    朝廷的官员们,尤其是一些和皇帝走得比较近的功臣们,包括徐达和李善长,他们都知道朱元璋手下有这么一批专门从事监察工作的人。
    对于这些人,大臣们的心理可谓是复杂的,一方面,当初出于斗争形势需要,后方的文官、前方的武将都需要情报,检校的存在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明朝建立以后,在朝堂上论起功劳来却很少有他们的那一份。
    另一方面,检校组织一向由朱元璋自己掌握,从不假手他人,这些功臣们也不知道自己身边谁是检校,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在什么地方做的什么私密事情第二天就有可能被朱元璋问起……谁没个七情六yu贪嗔痴狂啊。总不可能时时端着架子做样板。于是乎,朝廷之上人人自危。
    再回到杨宪身上。朱元璋虽然亲自领导检校组织,但他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也需要有人替他管理,杨宪就是检校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
    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低,并且他很有能力,就连刘伯温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他也认为杨宪是有丞相的才能的,只是他没有丞相的器量而已。
    当然,这个没有器量的丞相。干了不过几个月的功夫,就被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人联手将其拉下了丞相的宝座,可能别人被从丞相的位置拉下来,能保住xing命,比如说汪广洋,就没有被治死罪,但是杨宪却不能,皇帝不可能让知道太多事情的杨宪有丝毫怨怼之心,与其控制不住;重生之颠峰成就(网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