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第二百十九章惊喜

北宋仕途最新章节目录
   印刷机器的公布给周季以拍卖的形式立了基调。. 照他的意思,他将考察到海州参与拍卖的富豪的情况,遵纪守法的有良心的商贾,优先考虑。另外,他不会每个州都卖给一份机器,而是以路为单位,每路至多拍卖给一两个商贾,这是充分考虑到他们以后的利益。也不能让人家卖回去一点赚都都没有嘛。
    另外,除了以路为单位,那些每路的府州,也要考虑一下。为什么呢?因为既然是府,地位高州半级,人口经济,都要比平常的州要好很多。既然如此,他们的富豪,应该也多一点,钱也多一点。这样的话也能卖出个好价格。当然,这次来的商贾,不可能每路都有,基本上只是江南与河北几路,不过不用担心,随着时日的过去,那些看到利益的商贾,肯定会动心,再放出风声,他们还不巴巴干来洽谈?
    对于这些计划,沈欢还能说什么?除了赞同,还是赞同。本来就不甘心自己费心鼓捣出来的印刷机器白白送人,想交代周季趁机宰那些肥羊一下,没想到周季更狠,想出个拍卖的法子来,价高得,到时还不抢爆头去?
    他现在当然不会怪自己开了拍卖的头,要不是他连街道命名权都敢拿来拍卖,周季一时又哪里会想得出这种杀羊式的法子呢?
    离拍卖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暂且可以忽略,到时再看周季是如何长袖善舞便是。现在的周季,又要开始奔波了。从沈欢这里回去后,想着海盐大业的周季,不肯再待,当日就起程赶往了东海等地,去那里筹备妥当,再转道扬州去。
    周季走后。沈欢也不再空闲了。海盐晒法已经制造出来,他该为接下来如何展海州做好谋划。海州腾飞的契机已经找到,就是海盐!一年几千万斤的产量,刨去成本,如果顺利,依然会有一年几百万贯的赢利。到时,他与皇帝的约定就会体现作用了。皇帝曾经与他约定只要在海州原本的基础上,把赋税翻上一番。交予朝廷,其余所有经济计划,都不会再干涉沈欢的决定。
    也就是说,如果他狠一点,这几百万贯完全可以截下来自己用予海州地展,而皇帝还无话可说。当然,沈欢还不至于弱智到这个程度。瞒着平民也就罢了,想要把海盐之事瞒着朝廷的大佬。不大可能。因此他也有了策略。钱最少要留一半下来,这是他来之前与皇帝约定的目的,他要建设自己心目中的海州。
    那么,另一半,可以光明正大地交给朝廷。反正大家也不清楚他在海州到底靠海盐赚了多少,实在不行就秘密与皇帝说清,至于其他大臣,这一半也有几百万贯,想必他们已经会惊得眼珠子都掉下来了。哪里会问是否还截了多少,几百万贯呀。已经出乎他们的想象了!这也是沈欢的目的,这几百万贯上去,想必可以为他与司马光作为最强大地政治资本了吧。如果还有意见,那么你那么厉害,就去一个州,一年交几百万贯的赋税给我看看!
    几百万贯在手,当然要用于展海州的事务。先海港必须扩大,纵使不能显现后世连云港的壮观,也要有点规模。争取几年内把连云港打造成为大宋第一大海港。让后来的明州泉州广州等地方喝西北风去吧。第一大海港。人来人去,商贸达。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谁也不能抹杀这种翻云覆雨的能力与手段。最后。再以此为成绩,风风光光地回京城去,让当日那些排挤自己的官员们见识见识自己地厉害,令他们都人脸土色!
    想起给人家打压来到这里吹海风,沈欢就有着无比地怨念,至今也不能消逝。接着,有了钱之后,当然要把海州建设起来,海港只是其一,打造海港的同时,还要鼓励海州工商业的展,只有工商业达,才能制造出更多东西,才能贩卖到海外去!争取把海州打造成工商大城,除了基本的农业展外,其他百姓,都转到手工业来。这样就算有了自然灾害,也不至于像其他地方一样动乱,只要作坊还在,港口还在,商船还在,那么海州的百姓,就都有一口饭吃!
    另外要展的就是修路了。如果海州有了能力,当然要引领大宋天下去展。这才是沈欢最终极的目标。然而他只是海州知州,不能干涉其他州县的展,至少行政上是这样的。为此只能走曲线救国之路,算是为以后做准备吧----修路,就在其中重要的方式。以海州为中心,四处向别地修建水泥之路。把附近地几大州县都用水泥路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以海州为中心的地域经济网络。像扬州、江宁府,或毫州,甚至京城,都可以有一条直接通达海州的水泥路!
    借住海州这股东风,把各州的基础奠定下来。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路,货物与人,才能更好地流通。调余缺,奔东西,才是经济展的不二法门。他可不会真打算在海州干一辈子,以后回到朝堂,有了这些水泥路,在整个天下的布局上,才更有基础去做!这一刻,他想到了很远。
    当然,眼前的沈欢,有很多事要去解决的。目标虽然远大,却也得一步一步来。比如说,盐场的保护神----海军,就要他费一点心。虽然不是他负责组建,可作为开始谋划人地他,又在海州,有协助人家地义务。
    帮着选定地址,静等海军领头人物的到来。到了十二月地时候,听到了朝廷已经派人到海州组建海军的消息。郭逵即将到来了。沈欢打算做点先期准备,迎接这个郭大将军。把姜谦找来,与他商议,本来想交代一点事务给对方去忙。却给姜谦意外地拒绝了,说最好不要再把事务交给他了。这让沈欢大为震惊,姜谦一直以来都为他奔走,不遗余力,这会儿怎么会撂担子不干了呢?有什么内情?
    姜谦抱歉地看着沈欢,苦笑地时候又有一丝兴奋:“沈大人。也许日后下官不能与你共事了,这些事务,还是尽量不让下官沾手吧。”
    “不能共事?这是为何?”沈欢还是没有反应过来。
    姜谦老脸一红,犹豫了半晌,才扭捏地说道:“下官在京城的朋友来信说,最近朝廷在讨论下官的去处。就是说,要把下官掉离海州通判这个位子,到其他地方去任职。”
    “什么。到其他地方去?”沈欢瞪大了眼珠,朝廷这帮人,到底什么意思?按道理,姜谦还未到任,需要任期到了再考虑安排去处。现在直接要到其他地方去,难道是因为自己的关系?莫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让朝堂的敌人迫害对方,不然就愧疚万分了。
    “姜大人。要到什么地方。是升否?”沈欢急忙问道。
    姜谦沉吟着说道:“只是说朝堂近日要下决定,至于到底如何,还没个底。是不是真……唉!”
    沈欢默然,这事情,十之是真的了。姜谦虽然只是个通判,不过到底年岁高了,一路走来,总有不少相熟的同僚,说不定在京城里有地位不低地朋友,否则也不会得到朝堂的最新消息了。
    姜谦又叹道:“其实与沈大人共事。下官极其愉悦,还学到了不少东西。半年时间,姜某的观念就产生了不少颠覆,这可都是沈大人来了之后才影响到的。而且这种变化,让姜某不得不叹为好的变化。姜某也想继续与沈大人干下去,可现在看来,是不行的了。也许过些日子,就会有新的通判过来与姜某交割事务,之后姜某就要到其他地方去了。”
    沈欢也暗叹不已。姜谦是他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的海州二号人物。勤快又清正,很好用。也能变通,是他地得力助手了。现在他要走了。不知道新来的通判怎么样,如果处处与自己为难,就有得头痛了。
    长叹一声,沈欢关心地问道:“姜大人的朋友有没有说具体去什么地方,是升是降?如果朝廷要降姜大人,沈某拼了脸也会为你上书张目。姜大人的能力,海州有目共睹,绝没有不升反降的道理!”
    姜谦不由感动了,道:“沈大人维护之情,姜某定不会忘。不过沈大人放心,虽然朝中有人也想姜某下去,不过友人说,司马相公对姜某还是颇为肯定,一力维护,在朝堂为姜某说话。而且据说官家对姜某也颇为赏识,听说是从《海州日报》知道姜某之事,也打算让姜某升一升。”
    “哦,那是好事呀!”沈欢笑道,“虽然极其不舍姜大人离去,不过如果能升,绝没有让姜大人放弃前途的道理!姜大人,将要到哪高就?”
    姜谦苦笑道:“沈大人就不要拿姜某来做玩笑了。八字还没一撇呢,是升是降,都还不一定。”
    沈欢笑了,他很了解赵顼,那什么从报纸上了解之语,还真有这回事也说不定。赵顼这人很倔强,一旦认定一个道理,很难更改。何况还有司马光这个宰相在说话,看来姜谦升官,是铁板钉钉之事了。现在朝中能左右他们两人意见之人,无非王安石而已。就算他沈欢与王安石身边之人不对劲,王安石也没道理会为了打压一个无关之人卖力得罪司马光或引起官家的不快。
    “姜大人友人可曾说朝廷有否讨论你的去处?”沈欢关心地问。
    姜谦考虑了一下,才道:“虽然不大清楚如何,不过据说官家要破格提拔下官,准备放任到扬州做知州。”
    “啊?”沈欢愣了,奶奶地,扬州知州,可比他这个海州知州还要风光呀!扬州怎么说都是大宋地大城,比海州这个本来鸟都不拉屎的地方要强多了。能到那里做知州,是地方关于梦寐以求的事儿。
    再说了,姜谦本来不过是通判而已,虽然有二号人物的意思,但是品级上比知州要差多了。一下子做上扬州知州,还真有一步登天之意。难道他要说破格使用,也难怪朝堂要争论了。可以想象,这个意思,绝对更多是皇帝赵顼的意思。就算司马光。要提拔姜谦,估计最多也就会找一个小点的州让他去做知州而已,应该还不至于敢让他到扬州这等繁华和复杂之地去。想来也只有赵顼这个有着天马行空的皇帝也会有此主张,还敢拿到朝堂来讨论。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考虑,也是可喜的。无论如何,姜谦算是入了官家的法眼。而天下通判何其之多,能让他记住,除了有点才华。还须有点手段。姜谦远在海州,能让远在千里之外地官家知道,除了《海州日报》,还有有什么?也就是说,他们办地日报,已经甚至影响到官家的决策了。甚至可以说,上面所载的观点,已经影响了不少人。至少。皇帝赵顼就成了它的忠实读!
    这是可喜可贺之事。沈欢要办报纸,不就是看准了它舆论的威力吗?现在已经从侧面上体现了它的作用,无论姜谦最后的任命如何,能引起官家地注意,已经是最成功的了!
    沈欢大喜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