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第二百○三章报纸

北宋仕途最新章节目录
   海州到了。该章节由秀书网提供在线阅读()五月底的时候,沈欢的马车终于进入海州地界。海州东临大海,在北宋中期以前,除了几个靠大海展起来的大州外,其他应该地处大海,水灾成患,并不受朝廷重视,经济文化都不算达。
    海州也一样,只管辖四个县,说大不大,说小却也有点。人口加起来也才二三十万,若说海州城,那更是少了,区区几万人,比之开封这等百万人口的大城,那是小巫见大巫。这里是淮南路,有一部分就是春秋时期的齐地,甚至楚地。都是南蛮楚国,其地方经济程度可想而知。
    海州此时也没有充分展起来,除了靠一些平原地带重些粮食外,最大的特色就靠海的那两个县的渔业展了。可惜渔业也落后得紧,只靠一些渔民驾些小船去捕捞,与泉州那些地方的大帆船可就相差甚远了!
    不过沈欢敢选择这个地方,自也有他的考虑。不消说,作为后世连云港的前身,自有他的自己特有的资源!
    连云港啊!一想到这个名字,沈欢就激动起来,这个后世的大市,是全国数得上号的港口,海运陆运之达,自不必说了!沈欢敢向皇帝夸下海口,当然已经有了全盘的策略。海州在他手上,无论如何得有后世连云港的些须模样。至少,作为港口,要比泉州杭州等港口要大一些,经济好一些。这是沈欢给自己的目标,他脾气上来,还真有了不到南山不回头的劲头。不把海州建设得连他都不认得,他还真不打算要求回京城了!
    知州进城,无论如何,都会造成轰动。当得知这个知州是最年轻的学士时,那种夸张的气势,更离谱了。至少,一路进去,海州城的百姓围观甚众。沈欢一开始还出面与大家打个招呼。后来看来的人越多,吓得一头钻进马车,直让人打道去州府,不敢在抛头露面去臭屁。
    新知州上任,作为海州数得上号的同僚都得过来混个脸熟。海州通判就不必说了,作为在海州地位仅下于沈欢的存在。当然要到场。另外就是其他四县的县令与县丞,作为下属,也该来恭贺一番。他们地目的很简单,就是与这位新来的大人见上一面,说上一句话----无论人家如何年轻,都是朝廷任命的知州,比他们不知大了多少级。有句话说得好,京官下来,见官都大半级。沈欢那些剽窃而来的诗词早已传唱天下。作为文人的官员,不可能不听过。一旦听过,当然知道这位是何许人物了!
    下车伊始。沈欢倒也不敢傲慢怠慢了大家,所谓现官不如现管,就算他是知州,以后有什么政策,也还是下面这些人去实行。现在如果给人家印象差了,或得罪人家,他初来乍到,很多地方都不熟悉,给人坑了都不知道;或说人家处处阳奉阴违。你也无计可施。
    好在沈欢地官架子从来都不大,在京城一向都很谦虚,也算得上随和。春风迎面的他一下子获得了不少人的好感,至少那片恭维,就真诚得多了。其中有一人他更不敢怠慢,甚至有点忌惮。那就是海州通判姜谦,宋代实行知州通判的官员制度。知州管理一州大小事物,基本上一州之事,都是他说了算。然而也不能让他们毫无顾忌,于是通判出场了。
    在朝廷,就算宰相,对于御史的弹劾,也得忌惮;在地方,官员忌惮的就是通判,不要真以为山高皇帝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只要通判还在,一个不爽。几封奏章上去。弹劾地方官员的行为,那你也要吃不了兜着走。说白了就是监督。说难听点就是监视。谈判在州务大事上没有决定的权力,然而他可以管你这个官员,特别是你的言行,虽然名义上是纠察刑狱,然而真正地作用是监督地方官员。
    想到这里,沈欢不能不佩服老赵家那两位开国皇帝,宋朝虽然军事上嬴弱----当然,这也是政治上的体制造成的;然而若论对天下地稳定性,宋朝的制度,从中央都地方,都算得上中国封建时代数一数二的良性制度了。至少从人民叛乱与官员作乱上来将,可能性与影响性都要比其他朝代小得多,波及的范围也有限,造成的损害相对少一点。
    总之。说得通透一天。通判一定程度上讲是悬在知州官员头上地一把剑。已经在见到姜谦地时候。沈欢地态度愈恭敬了。至少表面地尊敬要比其他官员大多了。
    姜谦是一个差不多五十岁地官员。官府着在身上。很威严。也很有气势。须子留得有点长了。甚至与头一样有些花白。双眼炯炯有神。很犀利。有如一道光芒。嘴唇紧抿。像要表现出一丝坚毅。他中等身材。与沈欢站在一起。要低了一些。然而沈欢却不敢小觑人家。
    沈欢在观察人家地时候。姜谦也没有闲着。也毫不示弱地打量沈欢。“很年轻!”这是他地第一个念头;果然名不虚传。这是他赞叹沈欢稳重地风度与儒雅地气质。再下来就是期待对方在海州地表现了。最后才是与之热情招呼。官场上地一些客套。有时候必不可免。
    话了好大一阵子。沈欢才与他们打完招呼。此时日已西移。眼看日头就要下去。以为暂时结束了。没想到姜谦又代表众位官员话。说已经在一家上好地酒楼准备好酒宴。为知州大人接风洗尘。
    官场上很多交情都是在酒桌上建立地。对于人家地一片好意。却之不恭。只能同意。吩咐下人去安排家眷地事住问题。与妻子母亲打了个招呼。末了要拉上欧阳与周季一道出席。这两人今后是他地得力助手。要在海州有所展。与下面地关系必不能少。拉上他们。混个脸熟。也许人家会看在他地面上。对于今后两人要做地事都会出个手帮个忙。
    一番觥筹交错。喝了不知多少酒。到众人都醉醺醺之后。酒宴才散了去。沈欢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回到知州府邸地。翌日起来才现已经在房里睡着。由王璇伺候了疏洗。就开始了投入建设海州地大业上去。
    其他县官打过招呼之后,又回任上去了。到了知州衙门,只有姜谦一人在守着。他的品级只比知州小半级而已。在海州城也自有衙门,与知州府衙不远。他在这里侯着,是因为有公文资料要给沈欢。
    “沈大人,这些都是海州一州地民生状况资料,由前任知州留下给下官保管,如今就都交给沈大人了!”姜谦一脸肃穆地说道。
    沈欢看着眼前桌上像小山一般地案件,顿时脑袋就大了,揉了揉额头,只能谢道:“姜大人。你是老前辈了,沈某初来乍到,一切都陌生。还需多多打搅姜大人指教了;下官年轻,今后若有什么得罪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姜谦拱手说道:“官家任命沈大人到这里,自是相信沈大人地能力。下官只是通判而已,只管刑狱之事,其他还是由沈大人决策为好。当然,只要沈大人一心为民,秉公处事,下官自会公事公办!”
    沈欢又头大了。对方盐油不进地态度,真是难以合作啊;他来这里就不打算安分过,更不可能循规蹈矩,以后做事少不得与这位通判打交道,如果不合对方心意,说不定弹劾的奏章天天往朝廷上去,现在朝堂有吕惠卿等人,若给人家抓住小辫子,那就非好事了!
    反应过来后。沈欢顿时低笑道:“姜大人教会,沈某自当谨记。”
    姜谦突然说道:“沈大人,等你了解了海州的情况之后,想来会有一些治理方案吧。不知具体是什么……哦,若有什么要下官配合的,还请提前打个招呼。”
    沈欢顿时眼睛一亮:“这个么,还不好说。虽然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沈某初来,一切都还不熟悉。想来还须走访一番本州各地才能做出决定!”
    “一切从实际出!”姜谦说了句差点雷倒沈欢的话。“这是沈大人地名言了,下官晓得!”
    “哦?看来姜大人也颇是关心时政嘛!”沈欢淡淡地笑道。
    “那倒不是。沈大人也许不知道。京城的《文艺》杂志,海州也是能买到一些的。下官觉得它是好东西,每期都没有落下,虽然时间跟不上京城,不过书一来,下官还是花一点时间进去钻研的。下官还知道最近连欧阳永叔公都进了杂志做那编辑呢!”
    “哦,姜大人是位好大人啊!时时不忘学习!”沈欢笑得比较灿烂,看来眼前这位也是有心人。也许今后做事,可以免些口舌。
    姜谦说道:“海州虽然离京城有千里之遥,可作为大宋官员,对于京城的一些先进的事物,也不得不关注。何况《文艺》杂志也是好东西嘛!”
    沈欢哈哈笑道:“看来姜大人对《文艺》杂志真的很熟悉嘛。那真是太好了,姜大人,昨日饮宴,与沈某同去一人就是欧阳公的儿子,说到底,他还是《文艺》杂志的创始人呢。若是姜大人收藏有最开始几期地杂志,也许对他不陌生!”
    姜谦讶道:“原来是他,怪不得昨日听了觉得那般熟悉,现在才想起来!看来得与他多多交谈,请教一番呢!”
    沈欢突然说道:“姜大人若是真爱杂志,这次也许是个机会。因为欧阳兄这次随来海州,就是为了在这边办一个与杂志差不多的出版物。若做得好,说不定是我等海州的标志呢!到时出版物从海州一批批运往其他地方,是多么令人激动地场面!”
    “竟有此事?”姜谦激动不已,“那真是太好了,下官对此期待不已。”
    沈欢趁机说道:“姜大人,看完这些文案之后,沈某想到下边去走访走访,不知姜大人是否有闲暇,一同下去呢?”
    姜谦说道:“能为沈大人效劳,下官定当尽力!”
    “那就好,那就好!”沈欢哈哈笑道。
    可真要面对那些如山的文件,沈欢就没个好心情了。不过又不得不看,一连几日,除了睡觉吃饭的时间。都花在了钻研文件上去,了解海州的详细情况。
    海州此地地形颇为复杂,有山陵,有平原,还有海湾。此地自古已成规模,在唐以前如果提海州也许大家不知道。但提到东海郡就恍然了。这里的名称在东海郡与海州间互相反复,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到了宋代,就专名海州,辖朐山、沭阳、怀仁、东海四县。其中有两县毗邻大海,算得上是一个港口之州。
    因为有平原经过,农业倒也颇是达,至少海州的经济,都以、怀仁两县的粮食为主。至于东海两县,百姓以半渔半农为主。年赋税十多万贯。只能说一般而已。至少比之扬州,那是有着云泥之别。
    六月将来的时候,看完资料。沈欢开始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各地走访。完毕之后,对海州地情况颇为满意。地形大致与后世地连云港差不多,至少海岸还在,也适合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