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第一百七十六章问题

北宋仕途最新章节目录
   “老师可以算一下,普通的一家百姓,每月有三五贯钱就能过日子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个十多贯钱,就要还息三五贯,是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一年两次,也就是说本来他们干活勉强赚个一年的费用,因为借钱,要多干出两个月的费用,岂不是为难他们吗?若是一时还不了钱,官府又逼迫,这与借那些高利贷又有什么两样呢?”
    沈欢身在三司办公,对于民生不可谓不熟,所说数据,皆有根据,就是再高明之人也反驳不了。司马光本来对这个问题不大在意,在他的意识里,取息两成,比民间那些取息过半的放贷要低得多了,若说在意,他对这种以朝廷为核心如同行商贾之事的态度有所保留,不过为了支持王安石,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如今听沈欢一分析,觉得大有道理。
    “子贤,给你一说,倒让老夫也觉得介甫定的息数感到担忧了。那若按你所说的改良,又该如何?”
    “老师,该为取息一分,也就是一成,如何?”沈欢提议问道。按他估量,一成的利息,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当然,这种利率,对后世之人来说,还是高了。不过这是古代,若再低下去,估计变法之人就不干了,就是皇帝,也要反对,毕竟他们变法就是为了增加钱财,若无利可图,拿出一千数百万贯来做事,岂不令他们心痛!
    “一成……”司马光低头思量了一会,最后点点头,“取息一分,倒也能成事。若百姓一家一年贷个二十贯,要多还的钱也不过两贯而已,纵是当年收成不好,节衣缩食,也不过半月生活费用而已!”
    沈欢又建议道:“老师,对于那些当年收成不好的百姓。可以由朝廷勒令官员再宽限一年。利率再算就可以了。当然,这种命令学生觉得用处不大。毕竟一上一下,官员为了政绩,也不大可能真让农民拖欠下去。而且又得防范那些借了大数目的商贾地主趁机拖欠钱款,不然朝廷贷出了钱,年底却没多少收上来。对于财政来说,也是个问题!”
    司马光叹道:“子贤,你怎么总是不相信那些官员的品性呢,须知好官也是不少的。”
    沈欢面无表情地道:“老师,天下之大,每事都涉关百姓生死,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官员的品行上,要用制度与规定去督促他们、防范他们。只要他们本着政策办事,就是没有多少功绩,至少在对待百姓上不至于太过压迫了!”
    司马光面露不愉地看着沈欢。最后以叹气结束。沈欢没有愧色地对视,宋朝治国,不抑兼并,这给了无数大地主大商贾大官员上好的良机,只要有钱,只要有手段,就能获得土地无数。而中国人对于土地自古都是有着无限热情地,给了他们机会,当然得大肆搜刮才是,这样一来就苦了那些靠着土地过日子地贫苦农民了。然而他们是弱势群体。没人给他们出头。更不敢出头。
    沈欢也不敢出头,他只是凭着这点就知道下面那些地主官员的素质不可靠而已。不然天下早就是太平盛世了,又何来要王安石出面改革地地步。想到这里,沈欢不得不佩服王安石了,此君有大毅力大魄力,方田均税与免役两法,才是最大触动了那些大地主大官员的利益呀,不然也不会招致偌大的反对!
    司马光无奈地道:“好吧,子贤,这是你说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呢,又该如何?”
    沈欢沉吟了片刻才道:“第二点就是涉及变法范围的问题。学生认为,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这变法大事,涉及黎民百姓地生死,不能不谨慎小心。而且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总不能一概而定。一法在此地是良法,在他地说不定就是害民之法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光念叨了一下,“子贤所说,正是古人提到的道理,此时此刻,不无创建。”
    “老师学贯古今,学识渊博,令人敬佩!”沈欢拍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
    “少说大话,快说你的办法吧。”
    “是!”沈欢顿了顿组织语言,“既然生怕法令一下子落实到全大宋之地会出问题,还不如拿出耐心,画出一地,作为试验,待有了经验之事再推广到其他地区!”这办法放在后世,没有多少创建,正是后世为人划出特区用来改革开放的法子,按沈欢的想法,在后世做改革,还得小心翼翼有如摸石头过河,回到古代,在信息不便的时候,更该谨慎了,可惜王安石与皇帝都不是有耐性之人,也许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大主因吧。
    “你这法子倒有意思。”司马光来了兴趣。
    沈欢又道:“为什么学生建议画出一地来试验呢?这是有根据地,就拿青苗法来说吧,本来就是为了补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耕作的,但是观我大宋天下,江南几路,土地肥沃,利于耕作,交通便利,民生殷实,大多根本不需要青苗钱。然而看现在朝廷政策,相反把更多地青苗钱派放到江南地区,为什么?因为那里民生殷实,容易取息呀!老师,这简直是剪羊毛的做法呀,把那些地区的百姓作为羔羊来对待,长此以往,总会出事的!学生觉得青苗钱最好更多派往湖广等西南地区,那里耕作条件差,百姓无依,若拿了青苗钱,更有利于生产。而且据学生打听,湖广地区,地广人稀,雨水也多,也是适合农事生产的好地方呀!”
    司马光震动了一下,问道:“湖广地区也适合农事生产?”
    “是的,老师!”沈欢肯定地说道,“农事生产,一靠天时,二仗水利,湖广在大宋南方,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农事生产的条件都具备了。现在朝廷不依仗他们的农事赋税,但是那不过是因为此地交通不便。加上民族众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而已。若是朝廷在政策上倾斜与它,作好交通事宜,再从江南等地遣些技术高超之人过去,他日湖广地区不难成为我大宋粮仓呀!”
    “湖广熟。天下足。”这等谚语虽然是在北宋以后才出现,不过却也证明了这个地区是产梁的好地方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你所说地太过飘渺,难以服人。”
    沈欢苦笑,确实也是,在这个时代,湖广地区,是蛮荒之地。瘴气横生,疾病无数,不说产粮了。就是生活都困难。因此,这里成了朝廷流放官员地理想之地了,比之西北还要折磨人呀!像后来地苏轼,还给流放到海南岛去呢!想想都令人害怕,更不用说去从事开发了。
    沈欢劝道:“老师,学生所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地,说不定要数十年数百年呢!不过这个青苗钱,更多派发到这个地方那是没有害处的,有了政策优惠。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地区之人去那里开发生产呢!既能避免扰乱江南地民生。又能无形中开发了湖广,何乐而不为?”
    司马光吸了一口凉气。讶然地看着沈欢:“子贤,润物细无声,此计大妙呀!”
    “老师缪赞了!”沈欢客气地说道,“关于青苗钱,学生只想出了这两点,还往老师指
    司马光沉吟着说道:“老夫观之,第二点比第一点还要重要!子贤,你既然想出这两点改良之法,为何不直接与介甫或者官家说,让他们有所借鉴,方是上策呀!”
    沈欢苦笑道:“老师,你认为以现在朝廷狂热的变法气氛,学生这些话,他们听得进去吗?特别是介甫先生,当日学生说到这些法令会出现的坏处时,更是不以为然,差点要把阻挠变法的罪名套在学生身上!”
    一想到当日王的指责,不无王安石放纵地原因,沈欢就感到气愤。现在与司马光来说,也存了私心,想让司马光等到一个好的时机进谏,以此成为政治资本。
    司马光正色道:“子贤,你这想法要不得!我等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分忧,看到坏处,就当进谏,以使祸患避免于未生之时。你今日多次提到介甫这里不行那里不好,是否与他有矛盾了?唉,你们是翁婿,自该同心戮力为朝廷分忧,有意气之争更不好了!”
    “是,老师教训得是!”嘴上说好,其实心里很不以为然,若是王安石是给听劝之人,历史上他也不会以失败告终了。
    司马光又道:“你所说的改良之法,就由老夫写成奏章,献给官家,劝其引以为鉴!”
    “不……”沈欢不来想说不要,给司马光一个严厉的眼神给吓住了,只能默然同意。按他的意思,现在皇帝赵顼的脑袋已经给王安石描绘的美好景象给迷惑住了,人也狂热了,哪里还会听得进其他异议。提得多了,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奈何司马光是一个正直传统地文臣,要他使心计,也是为难之事!
    “好吧,就让你老人家先劝劝,等到皇帝因为这些事脑袋大的时候,希望他能想起这份奏章吧!”沈欢心里也有了计较,由司马光去了。
    不提沈欢回家如何去计算,单说司马光,花了两日时间,把沈欢所提到的改良之法整理了一番,写成长长地一篇奏章,放到了官家的书桌上去。大体说的是青苗法是良法,但为了避免出事,奏请陛下谨慎行事。接着有针对性地提出把取息两分降为一分,还提出应该把每年发出的青苗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于江南地区,一部分放与西南与西北地区,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建议是二八之分。
    这时候的神宗皇帝还是一个处事比较公证之人,心里感觉司马光说得有道理,但又没有主意,就把王安石召了进去,把《青苗议奏》的奏章送到王安石的手上。
    王安石阅完沉默片刻,最后进言道:“陛下,议奏之说,不无道理。然而治国之道,权衡利弊。当取利重为妥。青苗之法。害处也许是有的,但是益处亦是明显的。如何取舍。恭请陛下裁决!”
    赵顼看到王安石,又想起了王安石给他描绘地变法之后地蓝图,他是一个立志做千古明君之人,闻言那个激动呀,立刻把那些什么变法害处都抛到了脑后。鼎立支持王安石,要王安石加快变法进度。
    王安石奉旨,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行动。二三月正是春耕地时候,百姓半年多地休息,基本上也没多少余粮了,正是青苗钱放贷的时候!王安石拉起了变法地大旗,把均输法与农田水利法先搁置一边,打算趁此良机把青苗钱发放完毕才是上策。怎么说这些法子里也是青苗法来钱最快!他与三司使韩绛一道共同实施此法,由熟悉财帐的韩绛统筹数据,让各州县派发青苗钱。才三个多月的时间。在六月前,在二十几路的地区就把五百多万贯的青苗钱发放了出去。
    成果算是喜人地了,毕竟利钱一收上来,就多增一百万贯,在财政日渐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