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仕途》第八十三章杂志[2]

北宋仕途最新章节目录
   是经过后世的拼音教育,当然知道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像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就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地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地。所以沈欢就在暗笑了。如果学生碰上一个连注音都不懂的字该怎么办。难道在两个字中来回瞪眼?
    另外,还有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可是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为必须把“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东西在沈欢眼中也很古怪,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地读音。在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面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反切地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地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地。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
    不过,到了本朝,反切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真宗年间的《广韵》和仁宗年间的《集韵》。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
    沈欢心想不说他本身对这些不是很通透,就是通透,难道以他后世的学识,还要把这些繁杂到有些恼人的认字方法拿去摧残可爱的小莲儿?不成,若是以前还好说,如今的他嘛,当然得直接鼓捣出拼音来!
    拼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好象是明朝以后吧,据说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发明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后世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对于这种古怪的符号,虽然有不少地方使用,但是自小只认得字母教育的沈欢一点都不明白,如今时间不多,还是直接使用拼音方便!
    于是乎,接下来的日子我们都能听到小莲儿那脆生生的童音在朗诵着“aoe”之类的古怪字母与音节。而到了刊行杂志的时候,沈欢更是灵感奇来,突发其想,令印刷作坊刻制这些字符,最后,大宋版本的拼音认字法隆重登场了——发表在《文艺》杂志沈欢专栏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