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第三十五章覆亡(中)[2]

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章节目录
   圆场:“军议之中本就可以畅所欲言,也不用顾虑太多。议论之事,做不得数的。”
    傅利感激的看着岳飞。岳飞却又道:“如今姚家父子意欲偷袭东京城。关中兵力减半,的确是轻兵偷袭长安的机会。但无论地理还是人情,却都不合时宜。还是先集中精力解决掉姚家父子。姚古是伪朝任命的枢密使,掌控着过半兵力,若他惨败,关中再无拮抗之胆,割据之力!”
    王介立刻道:“那就立刻整军北上。等姚古出关后,抄他后路便是!”
    萧清笑道:“如此一来,姚古的几万人也就成了瓮中之鳖,釜底游鱼了!”
    “不!”岳飞摇头,沉声说道:“我们要将姚古堵在潼关道中!”
    “督军!”一群将校齐齐叫道,跟方才傅利的计划一样,都是一齐摇头,“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要歼灭敌军,而不是击败敌军。将姚古堵在潼关道,如何歼灭他?!”
    “如果是只考虑我们一军,切断姚古后路,将他全歼在中原地区,才是兵法正途。但如今中原局势因姚平仲生乱,若姚古再至,时局必然更加纷乱。为天下着想,为河东、为中原的大局着想,我们都必须将姚古主力堵在潼关道上。”岳飞当然知道那种做**劳会更大,但他的眼光并并不仅仅局限在战场上,“为君上分忧,为百姓安宁,我们义不容辞!”
    岳飞做了决定,便没有人再反对。在一起磨合了近一年,岳飞作为军团长的能力已经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威信也一步步的建立起来。只要他的意见正确,不会有人反驳他的命令。众人便开始讨论起出兵的方案来,行军路线,后勤补充,还有各营的先后顺序,都要做出计划。不过这些计划都有近似的预案存在,只要稍加调整,就能使用。
    正当帐中的将校们将出兵的计划商讨得差不多的时候,帐外的亲兵掀帐进来,道:“督军,有一人自称是职方司京西房邓州分站主事正在营外等候,声称有紧急军情来报。已经验过他身份,的确没错!”
    邓州的紧急军情,岳飞心中腾起不好的预感,道:“领他进来!”
    很快,一个相貌朴实的中年男子被领进帐中。职方司挑选暗探,多半都是选择这般普通的相貌。中年暗探行了礼,也不多说废话,直接了当道:“小人有紧急军情上禀督军和众位校尉,邓州知州高公纯叛!已领军两万,誓师北上。”
    “什么?!”主帐中一片哗然,人人大惊,“高公纯竟然叛了?!”
    岳飞皱眉问道:“他因何叛乱?”
    职方司的暗探一叹:“因为他姓高!”
    “宣仁皇后?!”岳飞惊讶道。
    暗探点了点头:“高公纯正是高太后的亲族近支!”
    宣仁皇后高滔滔是英宗之后、神宗之母。在哲宗元佑年间曾经垂帘听政,废新法行旧法,被士大夫们捧为女中尧舜,在大宋民望甚高。而她的亲族,也从神宗年间起,纷纷历任高官,得享显禄。高公纯即是高太后的亲族,他举兵叛乱也就不奇怪了——赵瑜既然将太宗一脉皇帝的神主都迁出太庙,太宗一脉的外戚,在赵瑜朝中肯定不会有好结果。高公纯就算过去没有与赵构有联络,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必然勾连起来了。
    众将面面相觑,如今高公纯在背后举兵,如何再北上洛阳。而且高公纯的叛乱还算是件小事,怕就怕京西的其他军州也跟着揭竿而起,反投回关中去。若是京西乱起,中原局势必糜烂。
    沉吟了一阵,岳飞打破沉默:“除了高公纯,其他军州都不至于在京畿的局势明朗前做出选择。他们若真有如此决断,早就主动在州中推行新政,以卖好朝中!官家也不可能亏待这样的聪明人。可他们没一个这样做。却都是守家之犬,首鼠两端的蠢货,不足为虑!只要能一举解决高公纯,便能杀鸡儆猴,将他们震慑住!”
    “那我们明天就南下迎战?”林禹问道。
    “不,区区两万兵,派一个营去就够了!王都指!”岳飞对自己的兵信心十足,点起第四营的都指挥使王介,“高公纯就交给你了,解决了他就追上来。其余三营,照计划北上!去洛阳!不让姚古一兵一卒潜出潼关!”
    ps:由于个人原因,俺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写作。速度也快不起来,所以经常要拖到十二点前后才能勉强写完。为了赶在十二点前发文,有时候就只能先发还没完工的一部分,并重复一段来补足字数,不过大部分时候,俺都能在半小时之内修改回来。各位书友只要在这之后再看,就不会受到影响,若是能等到早上再看那就更好了——早睡早起对身体好。至于一些书站中的文字不全,那是盗贴的速度太快的缘故,俺也没有办法,只能说声抱歉了。
    [w w w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