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第二十五章天子(上)[2]

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章节目录
   之君的积威绝不是那些长在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能比得上的。
    可是赵瑜是天性谨慎,无论如何他都不会将手中的最后一支机动力量交给臣子来掌握。但此时此刻,若要统领大军,从功绩和资历上能镇得住野战四营的,却只有朱聪一个人选。
    赵瑜麾下虽然从不缺乏优秀的指挥官,但方面之臣的数量却屈指可数,有过独立指挥大军经验的将领并不多。赵武算一个、陈伍算一个,郭立、陆贾也都能算上一个。而率领靖安军团在荆湖剿寇的岳飞,能力虽是毋庸置疑,但资历和战绩远远不足,最多只能算四分之一个。至于其他将领,都是跟在主帅身后作战,根本没有统帅大军的经验。
    说实话,若以战事次数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开国,以赵瑜的洪武朝为最少——这也是赵瑜拥有历史经验的结果。靠着对时局走向的完美把握,赵瑜的战略规划让人叹为观止,每次都瞅准时机出兵,以歼灭敌军为最高目标,几次下来,天下大势便集于一身——不过因这个缘故,历练出来的大将,数量却也不会太多。
    当然,赵武在南洋的几年征战要排除在外。不然若是将那等武装游行都计算在内,单单他一人,就能占去了洪武朝总战事数量的九成还多。
    对于朱聪,他自投效以来,为人兢兢业业,办事也是妥当,从无半丝错漏。若赵瑜有什么失政之处,他也会直言不讳的加以谏言。在在都是一个贤臣忠良的样子。但不知为何,赵瑜总是对他提防一手。
    细细想来,也许是因为都是海寇出身的缘故。残忍、狡诈是海寇们的特点,在海上,与天斗,与海斗,还要与人斗,从无半点仁义可讲。若是一起搏杀出来的自家兄弟,当然可以信重,但朱聪当年陷了赵武一手,给赵瑜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总是不自觉的加以警惕,兵权也便从未交给他一次。也因此在没有其他可以信重的大将的情况下,赵瑜宁可亲自领军,也不会将兵权交给朱聪来调派。
    或许这么做会很伤朱聪的心,但赵瑜却绝不会冒这个风险。就像他今次的亲征一样。所谓的亲征,也仅仅是个名义上的说法。到了赵瑜这个地位,当然不可能直接上战场,更不可能插手战术指挥。有完备的参谋体系在,却也没那个必要。其实赵瑜也只是坐镇于后方,给前线将士鼓鼓劲罢了——毕竟,如今已不是当年那个筚路蓝缕、开创基业的时候。以帝王之尊,领军上阵,只会显得国家制度不全,而无益于君王的名声。
    赵武将从居庸关而攻,陆贾会从女真人窜出来的井陉反击回去。而赵瑜给野战四营定下的进攻路线,却是走得南方的白陉、太行陉一线。如此一来,就要经过东京。
    赵瑜便是打算在东京城坐镇,自他登基以来,将东京的治理交给了弟弟赵琦,却只派了吕师囊一部来镇守。他这个洪武皇帝却尚未来过东京一次,太庙在此,招礼法也该来拜祭一下。更重要的,也是震慑也许还未归心的中原士民。
    车轮粼粼。
    两万多精锐在汴河畔的官道上全速疾行。带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将一层黄云镀上天空。
    不论是赵瑜的近卫军,还是野战军,在没有扩充副营和补充营的情况下,所有的士兵都能坐上马车,靠着配属营中的大车来机动。
    一日行军接近四个时辰,前进六十到七十里,维持十天不变。这个速度,就算是北方蛮族的骑兵也只能在短时间内胜过。
    赵瑜半睡半醒之间,一行大军已经绕过了应天府。就在天色将晚,西面漫天红光的时候,一个侍卫轻轻敲响了赵瑜的车窗,
    “陛下!已经到了开封府地界了!”
    [w w w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