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第四十六章乱象(三)

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章节目录
   靖康元年二月初四,庚子。【西元1126年2月27日
    河北。
    沧州。
    天是灰的,地是白的,除了官道两旁,一株株突出在积雪之外的榆树树干,给天地间染上两排黑点之外,沧州平原的茫茫四野中,就再无半点杂色。
    风不知何时停了。少了北风的呼啸,一串串叮铃铃的清脆响声,在干冷的空气中穿得很远很远,却也更衬托出了这里的寂静。
    岳翻骑着匹高大的河西马,踏着厚愈尺许的积雪,徐步向前跑着。那串串清脆的铃声,就是从在马脖子下的摇晃的铜铃中所发出来的。天是如此的寒冷,呼出的热气,转眼就在他口鼻出凝成一片白霜。
    岳翻今年尚不到二十岁,脸上还有着稚气未脱的青涩,但双眼灵动动的,头也昂得很高,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他骑在马上,左顾右盼,视线漫不经意的在路边可能藏人的隐秘处扫过。作为突出队伍前列的游骑斥候,岳翻的任务就是查探前路有无异常的踪迹,以防己方被埋伏起的敌人偷袭。只是如今河北虽然一片乱象,但沧州已近天津,属于东海军力的辐射范围。连女真人都不敢来此放肆,更别提他的大哥要他注意提防的盗匪。
    如今金虏入寇,河北遍地烽烟,伪饰的和平在女真人的铁蹄下被踩得粉碎。那些被打散的官军,还有想浑水摸鱼的草寇,纷纷趁此良机在河北平原上肆意劫掠。今次岳翻跟随他的兄长以护卫的身份从相州北往天津,沿途颇遇到了几起蟊贼,不过除了两次不开眼的傻瓜被他大哥用硬弓射死了首领,其他都是看到他们身上穿的轻甲就纷纷远避。
    在北地,一支兵力超过五十.骑,且人人身着东海式样皮甲的队伍,有点见识的都知道决不能招惹。能配上这么多甲胄的武装,基本上都是跟东海有来往的豪商或是世家的商队——虽然按大宋律例,披甲持锐也是干犯武禁的行为,一律立斩不赦。但这几年幽燕和河北都是盗贼横行,官府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了他们的主意,先不说能不能得手,就算得手了,还要日夜担心消息走漏后,睚眦必报的东海人的怒火。
    东海在北地的积威,可是用着成.千上万的人命堆积起来的。女真凶悍残暴世所共知,但遇到更为蛮横的东海人。自从天津开埠后,还没有听说过哪支寨子或是马贼,在劫了东海的财货之后,还能活过三个月的——毕竟,在北地控制着销赃渠道的,也是东海人。
    看久了白茫茫的大地,双眼都.开始变得酸涩。岳翻用力揉了揉眼睛,抬头看看天色,虽然浑浊的云层让他判断不出时辰来,不过开始叫唤的肚子来计算,他出来做哨探快有一个时辰了。低头拍了拍坐骑有些汗湿的颈项,他打算着再过一阵就回后面的大队去,让别人来接替。就在这么想着,可岳翻的手却突然停住了。战马竖起的耳朵正在他眼前不停的转动着,虽然岳翻对马性并不算熟悉,但马儿紧张时的反应,他还是能看出来的。
    岳翻心中一凛,战马的灵性不在猎犬之下,感知力.也比人强得多。他的坐骑现在如此反应,定是周围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手一紧,岳翻猛地扯起缰绳,将坐骑勒停。环视四周野地,空旷无人,并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唯有前方不远处,官道西侧的一座五六丈高的小丘背后,能够藏人。
    岳翻驭马上前,正打算仔细查看一番,一声刺耳的.唿哨就突兀的了打破荒野里的寂静。就从他的眼前,马蹄声、喊杀声同时从小丘之后暴发出来。三十多名骑兵呐喊着从小丘后冲杀上官道。他们冲锋时的吼声是如此的响亮,直如滚雷一般,以至于附近树木上的积雪都扑簌簌的往下落着。
    不知来历的敌人突然出现,岳翻先是一楞,继而.猛地反应过来,一边掉转马身向来路逃去,一边拿起挂在颈项中的木笛,死命吹了起来。
    身后马蹄声越.来越近,一支支飞矢嗖嗖地从后啸叫着飞来,又擦着身子飞过去。压得岳翻趴在马背上不敢稍稍抬头。‘哪里来的贼人?!’他心中大骂。身后的追兵竟然随身带了上好弦的强弩,在马上发射起来,比马弓骑射不知准确多少,如果让他们追到三十步内,小命当真就没了。
    心慌之下,岳翻手不停的抽着胯下马匹,但已经驮着他在雪地里走了三五十里路的坐骑哪还能再快得起来,只前冲了百十步,便被一支弩箭扎在了后腿上。
    马匹的惨嘶声中,岳翻被掀落在地,幸好地面上松软的积雪让他没有受伤,而已经发射过一轮箭矢的敌骑也也无法在马上再给重弩上弦,但他们此时早已弃弩换刀,冲到了三十步内。
    刀丛间闪烁的点点寒光让岳翻的心沉了下去,就在他同样拔出腰刀,准备拼死一搏的时候,一声怒吼远远的从身后响起,“休伤吾弟!”而比声音来得更快的是一支破空而至的箭矢,正中冲在最前的一匹战马。中箭的战马连声惨嘶,让敌骑的汹汹来势为之一乱。
    趁此良机,岳翻一个滚翻从官道上闪到路边的杨树后,收势不住的敌人与他擦肩而过,直冲后方而去。
    死里逃生,岳翻身子几乎虚脱,他扶着树干挣扎的向后坐起,就见百余步之外,一名二十四五的青年单人匹马疾速杀来,而在他身后又是百多步,一支二十多名骑兵组成的队伍也在赶了过来。那名青年面白无须,相貌堂堂。一袭鱼鳞甲,没带头盔,只在额头上扎了一条两指宽红锦抹额,双眼闪着灼灼寒光。他驭马疾驰,额上的红巾随风,威风凛凛,不似凡俗。
    一见此人,岳翻惊喜大叫:“大哥!”
    那青年见岳翻安然无恙,便将缰绳一勒。也不再上前,却翻身下马。双脚刚一落地,一张四尺长的巨弓就出现在他掌中。右手指缝中夹着三支长箭,他拉弓如满月:
    “我要射最前的三人!”
    随着青年的高声宣告,在弓弦的嗡鸣声中,三箭连珠而出,其速堪比重弩,势如雷霆。利箭落处,冲在最前面的一人依言落马,他旁边的两匹战马也悲鸣着人立而起,将背上的骑手摔下马来。
    三骑如预告所言中箭落马,使得敌阵一片混乱,青年脸上却毫无得色,心平气和的又从箭囊中夹起一支箭,对准敌军中甲胄最为精良,坐骑最为雄壮,看起来是为头领的一名虬髯汉子,全力射去。
    一点精光直扑面门而来,那虬髯汉子不愧是头领气度,不慌不忙,侧身一让,躲过箭矢,顺势翻身下马。同样有四尺长的长弓在他手上紧紧握着。这等长弓在马上完全无法施展开,他只能使用重弩来射击。不过当他双脚站稳在地上,掌中硬弓刹那间圆如满月,随着弓弦一响,飞出去的箭矢疾如流星。
    利箭飞来,青年连忙侧身避过,精光的三棱箭簇呼啸着擦过他的脸颊,带起一溜血珠。但就在他闪避的同时,又是一箭反射回去。长箭撕风,却无巧不巧,与虬髯汉子射来的第二箭在空中正正相撞,啪的一声轻响,同时落在了地上。
    虬髯汉子和青年两人所用的,都不是大宋禁军中通用的一石上下的制式步弓,也不是七斗左右的骑弓。从方才那几箭破开空气的尖啸声中,两人同时了解到,对方所用的是与自己掌中长弓力道相当、超过两石五的重型步弓。而能拿两百五十多斤的重弓当随身兵器,也就是说,对面的人跟自己一样,两膀子的力气绝对开得了三石以上的强弓。
    一念及此,两人心中同时一惊,‘是劲敌!’
    由于单兵近战能力不如北方的蛮族,大宋军队一向最为重视远程战力。向来是三十六门武艺,射术坐第一,十八般兵器,弓弩居首位,箭术不行,枪棒再好也白搭。一旦宋国步兵摆开箭阵,开始齐射——尤其是用的是神臂弓——那飞蝗般的箭雨,可以让所有的蛮族骑兵放下骑射的念头。无论契丹还是党项,遇到大宋箭阵,唯一的选择就是暂避锋芒。
    虽然论起马上骑射的功夫,大宋也挑不出多少高手来,但蛮族骑兵所用的角弓的力道和射程,也不能让大宋的弓手们高看一眼。按照兵制,大宋的禁军标准就是是开一石弓、三石弩,低于此便不得收用。而在禁卫班直之中,拉开石五硬弓,射中百步外的柳枝,也只是春来赛社时的寻常表演。不过就算如此,大宋军中能开三百斤强弓的高手,仍然是寥寥无几。两人完全没想到,竟然在官道上随随便便就能遇上与自己箭术不相上下的对手。
    探出对手的实力,两人无意继续对射。对手箭术与自家相当,再射下去,同归于尽也不奇怪。对于青年军官来说,他只要自家弟弟安然无恙就够了,而对于虬髯汉子而言,他将要面对的是一场损失超乎想象的战斗,他的手下已经寥寥无几,若为无谓的战斗而损伤,实在太不值得。
    尽管两人的双眼仍死死盯着敌手,但手上的硬弓搭上箭后就只虚虚拉到一半,箭尖也半指向地面,保持着最为省力的状态。不过只要对面的敌人稍有动作,他们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抬起手,把弓拉圆,将利箭向对方射出去。
    “兀那汉子,你是哪里的,看不出我们是官军吗?!”将手下收拢在身边,虬髯汉子先声夺人,对着青年和他已经赶过来的同伴一阵大吼。
    青年这时也看清楚了对面的形象,虬髯汉子和他的手下都是大宋军士的打扮,且临阵时会选择下马步射,在北地各族的骑军中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的。
    “即是官军,为何不南下勤王,反而来追杀某家二弟?沧州难道有了金虏踪迹不成?”青年眼神更冷。埋伏在没有金人的道路两旁的官军任谁也不会信,打官军的旗号,但转过身便做着盗匪的勾当,如今已是屡见不鲜。除此之外,更有许多残兵败将,不敢去与金人接战,反而来祸害大宋的百姓。他眼前的这些人,除了兵甲军器和坐骑外,便身无长物,很明显就是后一种。
    “误会而已……”虬髯汉子轻描淡写的解释了一句,盯着与他对峙中的青年,“观君箭术,定非无名之辈,敢问高姓大名,乡贯何处。”
    虬髯汉子谈吐斯文,与他粗旷的外表截然不同,青年听着有些惊异,嘴里却答道,“高姓大名不敢当。某姓岳,单名一个飞字,相州汤阴人氏。【注1”
    两人有问有答,让场中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
    “原来东海王帐下大将王贵的乡里,难怪箭术如此高超。”虬髯汉子的赞许言出由衷,岳飞脸上却染上了一丝微不可查的阴翳。他一向心高气傲,因王贵而被人赞许,让他的自尊心很是不快。
    他自幼与王贵相熟,若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