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征服史》第三十五章移民(下)

大宋帝国征服史最新章节目录
   管事一手接过文书,开口便问道:“姓名?”
    张大牛躬身回答:“俺叫张大牛!”见管事又把视线转到老婆孩子身上,忙道:“这是俺浑家王氏,那是俺的两个小子,大哥,兴哥。”
    管事点点头,对张大牛的敏锐反应感到很满意,接着问道:“籍贯?”
    “台州,台州宁海县!”
    “靠着明州呢!”管事笑了一笑。
    “是啊,就在明州边上!”张大牛猛点着头。他的老家紧靠着明州,对赵瑜以及他父兄当年的事迹,也早有耳闻。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这么轻易就下定决心,抛弃一切,来投奔东海。
    “年龄?”
    “二十有五。”
    “生辰?”
    “壬申年腊月十一。”
    管事一边验看着文书,一边在询问的同时,抬头仔细打量着站在桌前的张大牛一家。船行出具的文书,性质与大宋官府出具的路引差不多,都写明了持有人的姓名年甲,乃至于相貌特征,以作为核对身份的证据。
    一番审问之后,确认了眼前四人的身份、相貌与文书上的记载一般无二。又询问了几个细节问题,见其并无破绽,管事拿起笔,打开一本簿册,把张大牛一家的姓名籍贯还有年岁的数据一一记录。继而又命张大牛一家在簿册上打了指模,画了押。
    鲜红的指纹印在纸上,管事仔细看了看,见并无疏漏,便在张大牛带来的文书上签字盖章,抬手递还,同时展颜一笑:“欢迎张兄弟入我东海!”
    千恩万谢之后,张大牛紧紧攥着那张已被签字盖章的文书——据那个管事所言。这张文书就是他在东海分地领牛的凭证——出了移民厅官衙的大门。走出门。他惊讶的发现,不过在厅中待了小半个时辰,站在院中的人数,却又增加了许多。
    侧身避过排队中地人群,张大牛带着妻儿向外走去。一瞥眼,却见着刚才给他倒水地那个管事在一旁与人说话。那两人嗓门甚大,又不避着人,张大牛离得不远。便也听得一些。
    “……陈头。怎么这两天人来得这么多?”
    “杀了李乾德后,东海的名声都传出去了,现在靠着海的州县,哪个不知道我们在招人?没见着连那些穷措大都赶着来投奔吗?”
    “就是那边几个?”张大牛听着,便悄悄的顺着两人的视线,向正厅旁一侧的小门望去,就看见三四个读书人从内院被人送了出来。那几个书生脸上泛着酒醉后的红晕。旁若无人的大呼小叫着,走起路来趔趔趄趄,看起来都是酒足饭饱地样子。
    “除了他们还会有谁?大当家眼见着就要称王了。他们当然要赶着来做开国功臣。”
    “陈头,大当家不会真地要用这些措大罢?看他们的德性,连义学里的学生都比不上啊!”
    “你瞎操心个什么?文头领和陈先生都是细心人。这些没带家眷的家伙,再怎样都不可能立刻被重用的……”
    张大牛耳里听着,但脚步却不敢停,多走几步,两人的对谈也便听不到了。依照方才那个管事的嘱咐,他走进侧厅,同样是一排长桌,同样是一溜穿着绿袍地管事,唯一与正厅的区别就只是不需要排队了。张大牛怀着一点狡黠,特意挑了一个最里面的管事。走了过去。
    见张大牛走到桌前。那个管事立刻问道:“登记过了吗?”
    “……是!”张大牛忐忑不安的答道。他知道,这是分配他所属村寨的地方。究竟能不能分到个好去处,就看面前地管事怎么安排了。他摸了摸怀里小包裹,犹豫着要不要送点孝敬上去。
    那个管事哪里知道张大牛的心中挣扎,低头翻了翻手上的册子,抬头笑道:“老兄你正好排到兴洋四村。属兴洋乡,远了些,离镇上有八十里路,不知今天的车走了没有,要是走了,就得委屈几位在外面的客栈住上一夜了。”
    远!张大牛只听清了这一个字。虽然不清楚这岛上的局势,但作为一个活了二十多年的成年人,他至少知道,离镇市越远的村寨,就越不太平。而他那个在台州宁海县的老家,虽然也是个偏僻村落,但离最近的墟市也不过十几里地啊!他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一串被手指摩挲得铮亮地铜钱,侧过身子,避过他人地视线,悄悄的递了过去,一面谄笑着:“官人,您老再帮忙找找,能不能找个近些个地地儿?”
    那个管事低头看了看被递上来的铜钱,又抬头看了看张大牛有些笨拙的笑脸,摇头轻笑:“这位兄弟。你可知道,这些钱……在这岛上一文都不值啊!”
    张大牛闻言一愣,管事却继续道:“东海不是大宋。你这些宋钱,在东海买不到东西,必须要到钱庄兑换了这种东海钱才能使用。”他说着从也从怀里掏出几个钱来,一个个的排在张大牛面前。
    张大牛看过去,桌上排着的四枚式样、颜色各不相同,其中两个一白、一青,外圆内方,是惯见的式样,而另外两个分作金银二色,都是个圆饼,中间无孔,但式样花纹看上去却是精美异常。
    管事先指着白色的方孔钱,“这枚白铁钱面值一文,宋钱无论大小轻重,在我东海,都只能一钱换一钱。”他又抬头一笑:“不过,换不换各人自主,我们绝不会强求。反正在这岛上,就算一文钱没有,只要肯卖力,也饿不死人。”
    又指着青色方孔钱:“这是面值三文的青铜钱,重量与蔡太师铸得十文大钱一样,份量绝对十足!”
    他再一指两枚无孔钱:“这两枚钱,中间无孔,但周围都有齿纹。这些齿纹也只有我东海的名匠才能刻得出来。所以若是无齿,那就是假钱……这枚金铜钱,上面刻着莲花,所以也叫金花钱,当二十文用,而这枚刻着枫叶的则是银叶钱,千足真银,当一贯。除了几枚之外。还有个抵十贯用的如意金钱。不过造得很少,我手上也没有,却不能给老兄看了。”
    管事把几枚钱币一通介绍,笑咪咪的说道:“所以兄弟你该明白,为何你的孝敬俺不敢收了罢?”
    张大牛又是一愣,他根本没听明白。
    管事摇了摇头,带着点怜悯的神色。叹道:“兄弟,你怎么不开窍呢?俺已经说得很直白了,在台湾岛上,会换钱地,就只有外地来地客商和新上岛的移民。若是俺不拿去换。只藏在家里,那这些宋钱根本就是一文不值,对俺来说,又有何用?但若是俺拿着宋钱去公中开的钱庄去兑换,给钱庄的管事们报上去,你以为俺现在这个位子还能保得住吗?!”管事说到最后,声色俱厉,一脸的怒气腾腾,周围的人纷纷侧目,
    张大牛骇得双股直颤。浑家王氏把两个孩儿揽在身后。也吓得不敢说话。
    “以后在岛上别玩这些花样,大当家最忌讳这些事。若是给查出来。谁都没好果子吃!”管事板着脸从张大牛手上拿过文书,随手写上几个字,还了回去,冷声道:“出门向东,到广场上的车站坐车……”他再瞥一眼桌上的那串宋钱,又不屑地哼了一声:“何况这点钱,我东海也没人放在眼里!”
    一通训斥之后,张大牛一家被赶了出去,被安排地村寨依然是兴洋乡。他垂头丧气地走出门,听着门外守卫的指点,一家人转而向东,没费多少功夫,便到了港外市镇中的广场上。广场一角,正停着十几辆大车。张大牛估摸着,按照早前管事所言,那里应是所谓的车站。
    张大牛领着妻儿慢慢的走过去,坐在大车旁的一群人中,一个干瘦的汉子起身迎了过来。
    “新来地?”那人走近了便问。
    张大牛点头连连:“回官人,俺正是!”
    “!俺可不是什么官人……”那人一声嗤笑,“不过是个赶大车的!”他冲着张大牛一伸手,“文书呢?”
    张大牛狐疑的看了他两眼,虽依言将文书递了过去,却不愿松手。
    那人不耐烦的一把扯过,“磨蹭什么?!”把文书翻开一看,便回头喊道:“老四,兴洋四村,是你的人!”
    人群中,又站起一个年轻小伙子,看起来有些惫赖。他慢慢吞吞地走了过来,接过文书,确认了一下,随手一指最远处的一辆四**车:“你们上去坐好。”他抬头再一看天色,“也差不多是时候了!”
    半月后,张大牛站在重犁之上,虚虚挥着皮鞭,驱使着两头肥壮的水牛在烧荒过后的田地中向前趟着。灰黑色的草木余烬前日遭了雨后,再被犁头深深翻过,便与田土搅合在了一起。
    一畦田将将耕完,张大牛抬头看天,日上正中,却已经到了晌午。三顷多注1的永业田连成一片,尽是过火后的灰黑,只有他身后翻耕后的田土,才是混杂着黑黄二色。不过半日下来,才翻耕了不到十亩,要想把所有的田地全部深耕一遍,还得再费上近十日。
    从两头腿脚已经开始打颤的水牛身上卸下铁犁,放了它们到一旁沟渠里休息,张大牛也抄起了田垄上地篮子,找了块避日头地树荫坐了下来。篮子里面,装着几个大竹筒。竹筒中,有着浑家备好的午饭和清水。一边就着蒸熟地鱼干下饭,一边看着两头水牛在河水里载浮载沉。他一家四口人,按东海的公告,应该发下的八头耕牛,但实际上,就只配发了两大两小四头耕牛——据说这是一时间人来的太多,耕牛储备跟不上的缘故——其中两头小牛才不过半岁,走路都打晃,今年的耕作,就只能靠眼前的这两头成年壮牛。
    现下他家里也就他一个壮丁,一个人、两头牛。要想把分配下来一百六十亩地都耕作完毕。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一件事。到了今天,张大牛方才知道,田地太多了也是一种痛苦——幸福的痛苦。
    “要是有钱就好了!”张大牛叹了口气。东海地只分田、分牛,而房屋、农具都要自己掏钱购买。他倾尽钱囊,也不过只能兑换两贯东海钱,只够备置些锅碗瓢盆地家当。最后,按着村中老人的指点,以半数田地作抵押。他从东海钱庄里借了一百贯钱出来。他那时才明白。为什么那个管事说东海没人会把他的那点钱放在眼里——手上有几顷地,谁会贪那几贯小钱。
    不过百贯钱也不经用,买了间带院子的大屋——各村寨的住宅都是建村时一齐建起,一个村子划定好的两百户,每入住一家都能买到一套合用房屋——就费去了三十贯,再加上雇了二十个奴工,用了五天。在分到的荒地上烧荒、挖沟、起垄,又费去二十贯,剩下的那五十贯,买了些农具、种子和一点日常用品,就只剩下三十贯了。
    这钱花地犹如流水一般。要是两个月前,他还在老家地时候,对人说他一天能花上五六十贯,肯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