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星空》第二章脑波控制和伪人工智能?

迷失在星空最新章节目录
   李庄是个狂热的天文爱好者。也许很多人小时候都对头顶的星空有兴趣,但星空毕竟离我们太遥远,长大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忙于应付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大部分人都没时间关注这个,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进入相关的研究部门工作。
    李庄买的第一部电脑,硬盘的大部分闲置空间,都被各种各样能从网上找到的天文资料和图片所占据。至于很多人单身男人都有的岛国动作片,他是没有的。嘿嘿,我们李庄同志喜欢金丝猫。
    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如此卖力的找当时不知道名字的引导晶石,固然有被频繁梦境折腾的原因,也跟他发现了当时是黑球的灵魂晶石的特异之处有关系。完美的圆度和超级均匀的表面粗糙度,这在其次,毕竟他手上的测量仪器精度并不是超高;让他目瞪口呆的是黑球把厂里的工业钻很轻松的就给磨平了。差别如此多的硬度,哪怕是传说中的纯石墨烯和W-氮化硼也是望尘莫及,从理论上讲工业钻和黑球的硬度差距至少超过三个等级。后来又假公济私的用厂里的设备检测了内部结构,超声检测仪无用,金相分析仪无用,探伤仪无用,都穿不透表皮。这玩意的材料似乎不是金属,也不是非金属,抑或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导体?查了无数资料,也没发现任何有消息提到地球上能有这类的材料。
    这个时候李庄就算再笨,也知道这不是件现阶段地球该拥有的东西,至于是外星人的,传说中的修真者的,还是某个时空地球人自己制造出来的?李庄心里自然是没谱。
    外星人的?有可能。地球人的解释不了的东西很多,外星人肯定到过地球,是哪个层次的文明,跟我们差距多少,这都不是李庄能关心的问题。
    修真者的?李庄从来不信这个。他是科学的信徒,总认为这世间的一切都能用科学解释,解释不了的,那是理论和层次不到位,不是科学本身有问题。碳基生命怎么都不可能发展到这么玄幻的层次。虽然都说人体是个小宇宙,微观世界细致,以现在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估计不到两百年,人类就能完全了解自己的身体,控制各种疾病。碳基生命本身就比较脆弱,先天条件就是如此,这是弱点,也是刺激人类发展的动力,这世上压根就不存在完美的东西。
    某个时空地球人制造出来的?也有可能。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史前是可能存在过文明的,如日本海底废墟,不知道具体年龄的金字塔,一直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等;更让人怀疑的是,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明显的空白期,人类好像是突然从猿人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中间的过程,完全没有任何记载。从其他存在的无法解释的历史遗迹,科学家也猜想过,地球上的文明,至少存在过一次,至于怎么毁灭了,我们是火星人的移民还是别的,鬼才知道。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慢慢消化从艾尔塔那里得到的信息,李庄对引导晶石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功能忍不住有些赞叹。这玩意在卡勒斯人的手里简直是个万能的工具,可以从帮助补充能量,可以作为扫描仪,可以作为翻译机,可以作为连接某些设备的接口,可以作为能量放大设备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功能真是让人有些惊奇他们是怎么制造出这么奇妙而强大的东西。
    等等,“设备接口,设备接口”,李庄在房间里面转着圈,他想起当初看见的引导晶石与灵魂晶石之间的光芒,莫非这玩意也能把人的脑波增幅变成光信号发射出去?
    脑波控制?这东西火星得很。虽然07年就有一家奥地利公司就说宣传说自己研制出了脑波控制设备,叫啥NIA的(注:神经脉冲驱动器),不是很贵,可是从来没有发烧友出过体验报告。这家公司还说自己给NASA也提供过服务,啥服务?反正我们不知道,NASA也不会说的。人脑的信号非常复杂,虽然常见的只有四种脑电波,但是往往掺杂在一起,随着心情变化而变化。如果用设备来检测,参数是非常难设定的。李庄看到新闻的时候也来了兴趣,想着上市的时候买一套过来体验一下,谁知后来就没有下文了,让人不得不感叹这年头做技术的也喜欢吹。
    “引导晶石这么高级的东西,应该可以向下兼容吧?我们这种层次的文明在宇宙中应该不在少数。”
    李庄说干就干,立马跑到电脑市场买了光收发器和改装的必要配件,自己动手做了简单的输入输出控制设备。
    把引导晶石绑在额头双眉之间,西医说松果体,道家云天眼,佛家言识海的这么一处地方。坐好看着电脑屏幕。李庄想着,这是松果体的位置,既然这么多流派都盯着这个位置,说明这地方是有些特别的,理论上应该可以让脑波到引导晶石连接的能量损耗降到最低。
    “该盯着接收器还是屏幕?”李庄忍不住抓了抓头发。这试验,实在是太无厘头了。记忆晶石里面从来没有类似的记录,卡勒斯人强盛的时候,犹如神一般,其他的种族包括碳基生命,根本没有可能接触到引导晶石这种神秘莫测的东西。
    折腾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李庄有些沮丧。不管了,先吃饭要紧。
    吃饭的时候,老朋友夏元德有电话过来,问李庄回来没,公司有些新产品的图纸需要设计,工艺流程也要再重新安排一下。
    李庄离职有一段时间了,以前跟老公司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他虽然没什么学历,但是手底非常扎实,既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又有设备和工艺方面的经验。当初老板就经常感叹,说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问题。聪明的都以上大学为荣,不怎么聪明的只好上职院。问题是上了好一点大学的不愿意进车间,没有车间工作经验,工艺设计经常牛头不对马嘴;而普通的车间工人,往往不那么聪明,也许加工能做得很好,改进和优化方面理论基础不足。
    老板舍不得李庄走,但是李庄的时间确实太紧张了,他要学的东西太多,不愿意专职做这些对他来说技术含量已经不够的杂事。于是双方约定,厂里有什么技术难题,李庄都抽空过去解决,反正住的也不远。
    当然我们李庄同学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妹妹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虽然都已经留足,但是还得整那该死的房子。他在杭城已经呆了多年,懒得挪窝,家里没有亲人,回家的动力就小了。他主要的收入就是帮人写写工控软件的代码,然后包了几家小工厂的设备维护,每个月也能有十几K的收入。在这个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的时代,这点钱,算不了什么。他没什么经商的**,非不能,不愿而已。他很清楚,技术人员,一旦改做业务,就很难定下心来,水平很容易退步。花花世界见多了,人就浮躁了。
    李庄草草吃完做得如同能量食品的午饭,开始为糊口而奋斗。
    打开UG,看着熟悉的界面,李庄有些感慨,都快一个月没碰这老伙计了。轻车熟路做好初步的设计,有些参数却让他有些为难,夏元德这次提出的要求有些高。想想正常,现在金融危机了,各个厂家的竞争也激烈了很多,招工困难使各家工厂大量采购自动化设备,突然增加的众多自动化设备的维护让原本习惯非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技术人员疲于应付。
    心里反复比较,反复设想,反复模拟,李庄靠在椅子上,盯着屏幕,精神越来越集中。
    “哈哈,对了,我应该把工序反过来,然后调整其他的参数,这样就简单多了。”李庄才想到这事,还没动手,一道淡淡白光从额头射下,直冲笔记本的CPU而去,然后电脑屏幕上自然而然发生了李庄设想的变化,边上准备了好久的光电转换设备,一点动静都没有。
    李庄目瞪口呆,居然是这样!所谓的接口并不是电脑的接口,而是直接连接工具的运行控制中心,电脑,也不过是工具的一种而已。
    这种控制和常说的脑波控制并不完全一样,而是感觉电脑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电脑的计算和模拟能力就是李庄的能力。李庄有任何想法,只要是电脑能处理的,很快就会自动运行反馈过来,完全不需要额外的参数设置,而且结果同时在电脑硬盘里面做了记录,引导晶石如同一个万能的编译器和转换器。
    李庄随即大喜,“艾尔塔这家伙,总算做了点好事,也不枉我劳心又劳力。”
    冷静下来,大脑几乎当机,久久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
    自己+引导晶石+笔记本=真正智能的外围生物神经网络+光电转换一体+冯-诺依曼型计算机辅助终端的超级电脑,是真正的超级智能电脑,可自我学习升级和判断,自我创造,而不是普通的计算机,这是未来二十年也未必能顺利研制出来的超级计算机。
    现在唯一制约性能的是自己这个智能的外围生物神经网络,优势是自己这种档次的智能水平在人类社会应该不会太多,李庄对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非常有自信。
    按照现在的理论研究和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由人工电子神经元网络为基础的智能电脑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会看到结果。纯粹的光子神经网络电脑,在解决一些难题之后,融合量子技术,将会进化到目前人类所能想象的超级成就,那就是,
    终极光脑!!!
    这将是人类最引以为豪的终极成就之一,超越人类所能想象的计算和判断速度,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存储量,超乎人类想象的聪明。
    想到这些,李庄再也无法保持自己的任何情绪,陷入一种莫名的呆滞状态中。直到傍晚,他才被自己的身体给唤醒,不得不又重新开始填饱肚子的过程。
    借助新的工具,李庄很快处理好相关的图纸及工艺流程设计,然后就是长达数天的车间现场调试。
    “这年头,混口饭吃不容易啊,”李庄躺在沙发上仰天长叹,设计一个专家系统来代替自己频繁的设置和操作的想法越发的强烈起来。
    有了偷懒的动力,他立刻开始了准备工作。去书店买书,去图书馆查资料,到附近的大学做旁听生,到处请教,寻找灵感;到网络上寻找所有必要的资料和别人天才般的设想,哪怕是神经一般的梦呓,都可能会变成现实。
    李庄很清楚,现有的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系统,是无法产生真正的智能的,但是现在生产所用的工控系统,几乎全部都是这类的计算机,所以必须得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能在现有计算机系统上运行的虚拟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
    他把这个叫伪人工智能,想最大限度的榨干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系统的能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