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抗日突击营》第573章、核捆绑

空降抗日突击营最新章节目录
   立国——这个向世界的公开通电是发出去了,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立锥之地的武装力量而言,这样的通电不说是与虎谋皮,至少对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政治势力或集团来说,又绝对是一份檄文,甚至是一个**裸的向全世界政治家公开挑战的邀战书。
    重庆的老蒋就不用说了,延安的诸多领袖也正在彻夜商谈,而克里姆林宫在迫不及待地对突击营这个《立国通电并告世界书》第一个做出政治反应之后,似乎已经对这样仓促应战有所幡然醒悟,竟又回复到一片静默之中去了。
    倒是已呈风雨飘摇之势的德国,居然在苟延残喘中发出了一份通电,字里行间极尽溢美之词和欢呼之意,令人哭笑不得而又疑窦丛生。
    不是吗?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盟军,和以红色苏联为首的红色军团已经于今日在德国境内,胜利完成会师,曾经强大到随意横扫欧洲的第三帝**团,此刻只能龟缩于柏林及其首都防线这一狭小战场。而发生在帝国内部的倒戈和对希特勒的暗杀活动此起彼伏,小胡子怎么可能还有闲心和精力,来配合突击营玩这些政治手腕的把戏。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有人在李代桃僵,并以此大做文章,然后借此来一个嫁祸于人,借刀杀人。
    就在全世界目光紧紧盯在这份莫名其妙出现。并以“第三帝国元首”落款的公开通电之上。并等待和预测着后续可能的有关双方进一步动作时,突击营的第二步行动,果然还是按计划开始了。
    在铺天盖地的立国观礼邀请函上,被邀请的国家哭笑不得,名字没有出现在邀请名单上的国家,同样尴尬地哭笑不得。
    时值世界格局即将重新洗牌的紧要关口,算不得超级大国、但任何一个有实力的国家或政治集团却一定不会在心中去小觑于它的突击营,自横空出世以来虽然不时吸引着世界目光,挑动着世界神经,但总体上还是在世界规则之内循规蹈矩地偶尔胡闹着。折腾着,戏耍着。
    既然在规则之内,不是太出格大家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十年如一日,正当大家习以为常了突击营的这种小事不断、大事没有的处事风格。谁能料到突然有一天突击营竟然一下子闹出了这么大一个动静来——
    立国,建国。这是开玩笑的吗?
    可是谁都不敢把这件事当做笑话,或者一场世界级的闹剧。因为每个国家都很清楚,突击营不是罗宾汉,也不是中国的土匪,可以随便向世界开开玩笑就作罢的。
    既然如此,那么突击营的公开通电可以装聋作哑地不加以理睬,这立国观礼邀请函却是不得不要认真对付的。
    为什么?呵呵,上面白字黑字写着你的名字,你说你去不去。或者至少是不是应该吭哧一声呢?
    于是。“开个会吧,反正大家都有份”这个念头,很快成了一道传染病般的符咒,在每个国家的最高层疯狂地流传起来。总之,不管未来的结论是给突击营一个笑脸,还是一根大棒,一两个国家想要下决心决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所有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大搞世界性大串联之时,孟遥、陆涛他们几个却因为这个差点把自己肚子都笑疼了。
    真是没想到哇。后世那个著名的“核捆绑”原理,原来早在这个时候都已经诞生了,呵呵。
    但笑归笑,作为已经登上世界老大宝座的美国人,此时此刻。可是该做的工作以及不该做的手脚,他们却是一样不少地紧锣密鼓地张罗着。
    而第二个忙碌的国家。自然是最感切肤之痛的苏联人。因为突击营当前的任何一个动作,对他们而言都是首当其冲的。
    至于第三个上蹿下跳的国家,当然那个虽然号称日不落帝国但终究已是昨日黄花的大英帝国。而作为领袖的丘吉尔,甚至早已第二度动身再次横跨大西洋,希望他肥硕的身躯再次爆发一次,然后再给世界第二个《波茨坦公告》。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真正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实效的,却是已经兵败如山倒的德国人。
    就在大家明里大搞串联结盟开会,暗地却是暗度陈仓,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托关系、找门路,希望能通过先期与突击营的秘密接触,以便能够多多少少获取一点讯息的各国投机者,却没有德国人早年因为小胡子而与突击营建立的秘密管道。
    所以,还在各国公开的使节或不公开的使节,纷纷云集重庆、海口对面的湛江,甚至包括早已退居二线的唐-县大本营等突击营各大重要地区之时,德国人却早已捷足先登进入了突击营的核心圈蒙古基地。
    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地方才最有可能找到孟遥。
    当然了,每个国家都在忙,每个国家最重要的部门和机构都开足了马力,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但要说真正最为忙碌和紧张的,还属那些林林总总的驻华的机构以及有关的人和事。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谚语,这个时候得到了最充分体现。
    其实能够在突击营这些重要基地开办相当级别的外交办事机构或代办处,除了有重庆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还有这些国家本身实力的真实反映。如果翻开这些机构在突击营备案的名单就会发现,名单中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当今列强级别的大国,美英法苏德意全部囊括其间。
    汤普森是美国驻突击营特命全权总代办兼政商总召集人。表面上他与在重庆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总领事在隶属关系上低半级。其实他们完全是两个平级的外交驻外机构,除了因业务上时有交叉,平时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各管一摊。
    在美国国内一窝蜂行动起来以后,汤普森便毫无悬念地成了一位全世界最为忙碌的美国人。
    今天,他的忙碌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英国驻突击营的杰佛尔,法国流亡政府的亨利,苏联的那个讨厌的亚历山大,这些几天前还在与他勾心斗角的混蛋们,现在终于在桌面上和他达成了一个目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识:非常时刻。必须在突击营的地盘上也组成一个盟国意义上的联盟,以便联手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在这个共识之下,他汤普森当仁不让地头上又多了一个召集人的头衔。
    不过,几场紧张而忙碌的磋商下来。汤普森、亚历山大他们却发现情况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他们很清楚地看见了两个人,这天一大早便从蒙古基地的c区怡然自得地走了出来。瞧他们那脸上的一脸兴奋,与此前惶惶不可终日的神情简直判若两人。他妈的,这是怎么回事?
    还有,基地c区是什么地方谁都知道,迄今为止,在他们之中还没一人如愿进入过。
    而这两个人是谁,他们自然也是十分的清楚:
    一个是轴心国的老大——德国驻突击营商务联络处的总代表小福尔克曼,一个则是德国的第二大跟班——同样是以商务联络处名义留驻蒙古基地的意大利总代表别林斯基。
    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小福尔克曼。他的亲伯父可不是别人,正是希特勒曾经十分倚重的第三帝国空军上将,曾经赫赫有名的秃鹰军团总司令。
    “汤普森阁下,我认为我们是到了必须向孟遥集团发出正式抗议的时候了,我们再也无法忍受与这些鹰犬之流共在一个屋檐下的羞辱。”
    作为一个事实上的亡国政府代表,国内的法国傀儡政权,亨利嫉恶如仇,对真正的入侵敌人德国自然更是不共戴天。
    然而对于亨利的哼哼,汤普森却仿佛充耳不闻,耸着肩膀对一旁的亚历山大说道:
    “总代办先生。假若中日不是世仇的话,现在我们看到的恐怕绝不止是德国的这位小福尔克曼,以及意大利的什么别林斯基,说不定还会有日本的什么小野、木村之流的外事人员。”
    亚历山大同样不屑地耸耸肩膀,盯着远处匆匆而去的两个看上去得意洋洋的背影。分不出憎恶还是嫉妒地哼哼道:
    “汤普森先生,对于什么人出现在这里的问题。我国是毫无兴趣去关心的,不管他是阿猫还是阿狗。我们关心的,是现在离此并不遥远的远东地区,此刻还有一兵一卒都不曾动用过的一支强大的百万大军,仍在虎视眈眈地与我们的战士隔山相望。从列宁格勒到波兰,从波兰到柏林,我们的士兵流淌出的鲜血已经太多、太多了。”
    汤普森一听弦外之音,马上反唇相讥道:
    “阁下,请您注意您的用词和口吻。你们的士兵流了很多血,这没错。但您也别忘了,这次危机首当其冲的,并不是我们这些远在大西洋之外的国家。而且危机之后最大的受益者,说到底最终将还是你们成为第一受益人。”
    几个人争吵之际,已经从突击营获得了某种暗示的小福尔克曼,却是一派心生窃喜,竟然第一次毫不掩饰地改变了此前与英美等国擦肩而过时的低调,昂首阔步走了过去。
    小福尔克曼如此这般,他的意大利小跟班亨利自然也是亦步亦趋地效仿着,甚至连眼皮都不曾斜视一下。
    原来,作为轴心国中唯一两个被特别允许在突击营设立外交机构的国家——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机构名称上被孟遥特别指明以“商务交流”为特征命名,但作为第三帝国核心部分的知情者,小福尔克曼却是内心的喜悦和复杂程度,比亨利不知又大多少倍。
    众所周知,早在1942年夏季的北非战场之上,当时盛名之下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一丝不苟地遵照并执行着他的元首希特勒的每一个命令。对驻守北非的英军发起了一连串的猛烈进攻。
    英国在北非的主力,由将军奥金莱克率领的英国第8军团完全不是对手,在几个战场上节节败退。
    最终,在隆美尔成功逼近距亚历山大港仅160公里的阿拉曼防线之时,远在本土坐镇指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坐不住了。他心里很清楚,如果德军突破阿拉曼防线,冲入埃及,占据苏伊士运河,意大利和德国的舰艇就可以自由出入红海,进而控制南非战线。渗入到印度洋。
    倘若这一战略目标达成,纳粹德国与日本会师的计划就将成为现实。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盟军在全世界的整个战局都有可能因此而改变。所以,丘吉尔命令奥金莱克必须死守阿拉曼防线。
    可惜的是。这位被隆美尔打怕了的英国将军奥金莱克,不仅已经丧失了在军中的威望,而且自己也已经在心理上完全崩溃,致使英军中弥漫着一种可怕的恐慌情绪,根本无法抵挡德军的进攻。
    气急败坏的丘吉尔,此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