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帅》第八十一章这个世界从一刻开始改变[2]

血帅最新章节目录
   属制的管形火器。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是1332年铸造的一尊铜火铳,现保存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内。这支铜火铳口径为10。6厘米,长37厘米,重约14公斤,铳身铸有铭文“绥远讨寇军”。这支铜火铳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一支铜火铳,它比欧洲最早的青铜枪还要早半个多世纪。目前欧洲人所发现的最早的一支枪是1861年在瑞典罗苏尔特发掘出来的一种用青铜铸造的小型瓶状筒枪,现保存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立历史博物馆中。这支瓶形枪长只有30厘米,铸造于14世纪后半叶。
    目前我国还保存着一支较早的金属火枪是1351年制造的铜铳。这支铜铳的口径为3厘米,长44厘米,重4。25公斤,铳身上有“射穿百孔,声振九天”的铭文,是当时步骑兵用于冲锋陷阵时的火器。这种火器份量较轻,形体短小,便于携带。1355年,朱元璋驻军和州(今安徽和县)时,有一个焦玉的人献给朱元璋几十支火龙枪。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试放,“火龙枪”发射起来“势若飞龙,洞透层革”,果然威力很大。朱元璋当时高兴地说:“此枪取天下如反掌,功成当封大将军。”于是留焦玉在军中监造火器。明初军中各种铜火铳,多是由焦玉研究试制的。
    我国古代兵器中枪、炮的区分不明确,起初也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
    从北宋到明代,对于抛石机、枪、炮和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在概念上也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归类中有不少概念交叉情况。比如抛石机叫“砲”,后来的炸弹、地雷、水雷也叫“炮”。金属管形火器出现后,口径大的叫炮、筒、铳;口径小的叫枪,有的也称筒或铳。明代兵书中说:“大者发用车,
    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由此看来,古人造枪是用于步兵、骑兵携带作战,要求短小轻便,造炮则用于守城攻坚,大型炮得用车载船运或修筑固定的炮台,威力大火势猛,足以攻克堡垒,抵御对方的攻击。这种大与小的区分,基本确定了后来的枪与炮的不同发展方向。
    我国管形火器发展的特点是:火炮的身管由小到大,由到长形爆炸弹。火枪的身管由短到长,口径由大到小,重量由重到轻,枪形由直枪把到曲枪把。枪和炮又都从没有瞄准具发展到有瞄准具。总之,到了19世纪中叶,枪和炮仍然停留在前装、滑膛、用火绳点火的阶段。为了便于兵器研究,兵器专家们将古代火器中口径大的,形体重的,步、骑兵不便持放的都归入炮类;将口径小,份量轻,步骑兵可以手持操纵的管形火器都归入枪类。
    明代中叶以后,各种火枪种类日益繁多。从构造上,明代火枪可以区分为没有瞄准具的和有瞄准具的两类。没有瞄准具的火枪多半是15世纪以前创制的,它的特点是身管短,重量和口径较大,直把、前装、滑膛、用火绳点放;装有瞄准具的火枪是参照佛朗机的构造设计的,创始于明代正德年间,“鸟枪”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从形式上,明代火枪还可以分为单管枪和多管枪。单管枪的主要种类有:神铳、手把铜铳、神枪、击贼砭铳、飞天神火毒龙枪、神机万胜火龙刀、铁楱雷飞、大追风枪、造化循环炮、剑枪、铳棍万胜佛朗机、百出先锋等。多管枪的主要种类有:夹把铳、三眼枪、五眼枪、七星铳、子母非弹铳、直横铳、八斗铳、五雷神机、三捷神枪和导雷铳等。
    在明代,应用最普遍的主要是单管枪,它是由单发管枪和多发单管枪两类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1。神枪神枪是明朝永乐初年根据征安南(今越南北部)时所获的安南神枪仿制的。它比明朝造的火枪身管长,射程也较远,既可以用来发射铅弹又能发射箭。枪内装入弹药后,垫上一块铁力木制成的“木送子”。“铁力木”是明代广东一带出产的一种坚硬的木材,重而有力,所以叫“铁力木”。在“木送子”上再装一支箭,发射出去,射程可达300步。与此相似的还有“击贼砭铳”,是用铁打造,身管长3尺,下装木柄长2尺,形制比单眼铳粗壮,药筒长,柄短,内部构造同神枪一样,射程也达300步。
    2。飞天神火毒龙枪飞天神火毒龙枪可用铜铸造,也有用铁打制的。枪管长1。5尺,中间装一枚铅弹,上端有一钗形锋刃,长2。5寸,刃上涂有毒药。枪管旁缚有两个毒火筒,内藏喷火毒剂。距敌远时,可发射铅弹;距离近时能喷射火焰毒烟;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时又可以枪锋刺敌,一器三用。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带刺刀的枪。
    明代兵书中提到的这类火器还有倒马火蛇神棍,荡天来寇阴阳铲等,从这些神妙的名称里可见这种火枪使用时,变幻多端,近乎魔术般地在战斗中施展神威。
    3。剑枪以上所述的单眼铳、神枪、飞天神火毒龙枪等都是没有瞄准具的单管枪。
    剑枪及以下介绍的单管枪都安装了瞄准具,并加长了枪管。剑枪身管长4。8尺,重8斤,枪管后尾装有9寸长的枪锋,木柄长2尺余,中段以后向下弯曲,枪管口有照星,枪管尾部有照门。照星和照门是当时枪的瞄准具。枪身
    中间留有火门。枪内装铅弹,每枚铅弹重3钱,每次发射,枪管内装火药三钱,平行发射时,射程可达200余步。剑枪也是一器三用的管形火器。敌远时,用来射击,敌近时作棍棒挥击,去掉木柄,倒转尾部的枪头又可作为长枪使用。
    4。大追风枪它的身管连枪尾共长4尺9寸,后5寸装入木柄内,柄长1尺9寸,柄尾向下弯曲,全重18斤。所用铅子每个重6钱5分,发射一枚,装火药6钱,平射可达200多步。每支枪由两名士兵操纵。射击时,将枪托放在铁制三脚架上,一人持枪瞄准,一人点火发射。
    5。迅雷铳迅雷铳是1598年赵士祯参照鸟铳而创制的。迅雷铳有5个枪管,各长2尺多,重10余斤。枪管安装在前后两个圆盘上,中央为长木柄,栖上设有发火装置的“机匣”,另外备有特制的小斧和一个半径为1尺6寸的圆牌,柄末端装枪头,各个枪管上都装有准星和照门。发射时将圆牌套在铳上,小斧倒插在地用来架枪,使机匣上的龙头对准一支枪管的火门,按一下龙头即发火,5支枪管依次轮转射击。如果5枪放完,来不及装填弹药时,即可去掉圆牌,倒转枪杆用长枪头刺杀已逼近的敌人。
    这类装设有瞄准具的多管枪,加长了枪管,缩小了射击口径,其射速和射程都有明显提高。更为主要的是提高了命中率,射击机构更趋科学和精密。
    有的枪采用多管式轮转发射,有近似机关枪的作用,射击时可连续发火,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这类火枪已较接近于近代的步枪了。
    比有瞄准具的火枪更进一步的是“鸟枪”。它是我国古代火器中最接近近代步枪的一种火器。1558年,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军民与倭寇战斗时,从掳获的倭寇手里得到鸟枪,那时又称“鸟嘴铳”或“鸟铳”。这种枪,铳身用熟铁打造,重约5~6斤,装有准星和照门,枪身长约3尺,嵌在木制的枪床(枪托)之上,枪床长约5~7尺,后部有把手并向下弯曲以便把握。铳口长出枪2寸,铳管是用铁锻造的,烧红后,以四棱钢锥旋转钻透成管。铳尾部有火门,并加盖,枪床后部装有“龙头”和“规”(扳机),枪床内藏一根搠杖(通条),重3两,用来推送火药和弹丸。每次装入黑色火药3钱,从枪前膛装入,铅子每一颗重3钱。另外,每铳备有火绳,长2丈,重3两。
    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后按入龙头,打开火门盖,左手握枪床,右手紧握枪尾,用右手食指向后拨规(扣扳机),龙头落在火门上,即燃药发射。据宋应星说:鸟枪发射时,“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这种鸟嘴铳,由于身管长,所以射出的子弹“势远有力”,侵彻力较强,命中精确度也高。加上铳管下面装有木床,发射时可以左手托住铳的前部,使铳身不易摇晃。另外,鸟嘴铳与以前各种火枪的最大区别是装设有“龙头”和“规”,“规”,就是现在所说的“扳机”,它是15世纪末由西欧人发明的,后来由于荷兰人传入日本,16世纪中叶传到我国。“龙头”
    和“规”的使用,把点火和瞄准两个动作协调起来,大大提高了射击时枪身的稳定性。正如《武备志》所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摇,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这一简易的射击机构可算是火枪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改进,使得鸟枪作为新一代的射击性火器,开创了步枪史上的又一纪元。
    明代,自“鸟嘴铳”问世之后,不久便成为军队中必备的轻型射击火器,并旦对鸟枪的形制进一步改进,不断提高其射击性能。由此鸟枪的种类也日渐增多。出现了鲁密铳、掣雷铳、自生火铳;到了清代,鸟枪是军队装备的主要火器,所以制造数量极大,而且宫廷要臣们多用于自卫和狩猎,格外重视鸟枪的研制,这就使得鸟枪的种类大增。据《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记载,仅有图可查的就达49种之多,其中燧发枪(用燧石磨擦发火)有3种,其余都是火绳发火的枪。主要的枪种有:御制自来火枪、御制神虎枪、大线枪、兵丁鸟枪等。史料中所记载的49种枪中,御用枪占16种,花枪、交枪共18种,线枪14种,兵丁鸟枪仅此一种是装备军队,用于作战的,其余绝大多数是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用于防卫或行围打猎所专配枪。诸多鸟枪中最重的要算“御制神虎枪”,全重12斤;最短最轻的是“三号自来火枪”,只有2斤12两重(古代16两为1斤),2尺4寸9分长;枪身最长的为“兵丁鸟枪”,全长6尺1寸。鸟枪中除了“线枪”以外,其他都装设有瞄准具、搠杖(通条)和双叉。线枪周围呈八棱形,枪床只有身管的二分之一长,既没有搠杖也没有双叉。各种鸟枪虽然轻重不同,长短有差,但其形制和性能大同小异。
    6。鲁密鸟铳鲁密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小亚细亚地区。据《明史。鲁密传》记载,嘉靖三年(1524年),鲁密国派遣使者,进贡狮子和犀牛时,随同带来鲁密铳。到1598年兵器专家赵士祯根据鲁密铳的构造进行了改进,仿制成一种新型鸟枪——鲁密鸟铳。全枪重8斤,长5~7尺,装药4钱,铅子重3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