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第786章大略

明末边军一小兵最新章节目录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八日,清军开进山海关,多尔衮当即令山海城内各人薙发,范志完、黎玉田、唐通等人不敢自尽,也不敢反抗,就唯有听从清国方面命令。
    多尔衮喜悦,他同样给唐通封王,而且范志完、黎玉田又是他收获的第一个文人大员,同样封侯封公,不吝厚赐。
    关城内大小士绅也个个薙发,还有各营明军,一样尽数金钱鼠尾。
    除了唐通部,多尔衮令这些马步兵全部隶于平西王吴三桂,原刘肇基部一样如此。
    早前刘肇基身死,吴三桂又立时率家丁剿灭了城中刘肇基的亲卫家丁,余下的都没有反抗之心,就此被吴三桂收编。此时清军喝令他们薙发,一些人试图抗争,然很快就被镇压。
    多尔衮又晓谕各乡,谕以取残不杀,共享太平之意,各逃窜山谷者相继薙发迎降。当日,多尔衮就令多铎领军西进,他则留在山海关处理一些事务。
    初九日,留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吴三辅、杨珅、郭云龙等人薙发,城内的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人等自尽殉节。当日,锦州的祖大弼、祖大乐、祖大成等祖氏官将也皆尽薙发。
    在多尔衮严令下,他们精选了兵马二万人,随同在义州、锦州城外的杜度、洛洛欢、阿山、拜音图等清国二红旗、原二黄旗兵马前来山海关,归属吴三桂麾下,随同清军主力一起西征。
    同时清军也在辽西各城驻扎了若干兵马,可以说多尔衮不费吹灰之力,就事实上吞并了辽西的大片土地。
    不单如此,锦州大战时被缴获的,被安放在辽西各城的原清国数十门红夷大炮也被折来随军。
    当多尔衮看到这些红夷大炮时,他不由抚摸哽咽:“朕之大炮,又回来了。”
    他哭得动情,旁边众清将也无不潸然泪下。
    ……
    初八日,当吴三桂开关时,就有急马奔驰冷口长城处,将此事告知了仍在长城处坚守的蓟北侯、蓟镇总兵杨国柱。
    杨国柱虽惊不乱,他仍选精兵防守冷口、喜峰口等处,只将界岭口兵马撤回。
    然后他率主力拒守迁安城池,意图从东面、北面两个方向挡住鞑子的入寇,不让祸害蔓延。
    而这时有人急劝杨国柱,立刻走,从滦水河西岸走塞外,经满套儿等地往宣府。或是坚守城池,勿出战!否则鞑虏势大,若在城外野战,凶多吉少!
    这个提醒杨国柱的人,却是当日劝说曹变蛟、王廷臣的那位情报部探员,也是此次送达王斗亲笔书信,内含太子消息的那位信使。
    书信送到后,他也一直留在杨国柱身边。
    此时他更急急相劝杨国柱,然这个老将军只是叹道:“吾并不畏死,只愿死得其所。”
    他说道:“吾守护边墙,只愿外虏不得踏入一步,又岂能坐视胡虏在外肆虐猖狂?”
    这情报部探员心中叹息,这个结果与他当日劝说曹王二人一样。
    只是,若不是他们心中的忠义坚守,又岂会这样的让人敬佩?
    他同样深深一拜,转身而去,然后策马急急出城。
    看着这信使离去的方向,杨国柱眼神有些复杂,身为蓟镇总兵,他守土有责,他不可能龟缩在城内不动,坐视奴贼在外烧杀抢掠。
    而且,他心中还有一个隐忧,他对王斗这人看不透,不知他想干什么。
    他心中喃喃道:“若有抉择之日,吾又该如何自处?”
    当日大顺劝降时,杨国柱不反对吴三桂等人谋取新朝富贵,然自己最后还是决意做大明的孤臣孽子。他杨家祖祖辈辈,他的父亲,他的兄长,他的子侄,全部为大明战死,他杨国柱亦有此心,只为大明尽忠。
    所以,万一将来有所抉择,让他如何是好?
    然他有一点可以放心,放眼大明,最善待百姓者,除了永宁侯王斗别无其人,未来在他治下,百姓也不愁没有好日子过。
    所以,他没什么好担心的。
    不过他还是招来部下,询问他们的意思,是走是留,尊重各人的选择。
    他的部下也皆愿随同大帅共进退,杨国柱欣慰的同时,还是交待道:“吾若有不测,尔等可固守城池,或是逃入宣府镇中,征虏大将军必不会薄待你等。
    初九日,有清军出现在迁安城外,杨国柱领马兵出战,斩获颇多。
    初十日,清军越多,杨国柱依城而战,亦有斩获。多铎劝降,杨国柱拒绝。当日,清军主力源源不断从界岭口入,从山海关入,兵马数万数万的增多,最后汇集到迁安城外。
    四月十一日,多尔衮出现,他亲派使者劝降,又让吴三桂、范志完等人喊话劝降,杨国柱皆尽义正严词的拒绝。
    多尔衮又言此次清军西进,没有野心,只为尔君父报仇,单纯剿灭流贼而来,杨国柱不降可以,但希望他能合兵一起西进平寇,杨国柱仍然拒绝。
    巳时,多尔衮下令进攻,杨国柱依城列战,他看对面清军旌旗如海,人马如潮,那爆发出来的呐喊声有如海啸。他看看身边人马,万余人虽然众多,然相比对面的鞑虏阵地,却是如此的渺小。
    不过望眼望去,如密林般的枪铳旌旗屹立,所见军士,个个神情决然,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
    他猛的拔出自己兵刃,咆哮道:“众将士,今日就让奴贼知道,我大明朝亦有忠义豪杰之士,杀奴!”
    麾下所有的将士皆随杨国柱发出怒吼,他们声嘶力竭的叫喊,他们目光坚定,他们没有害怕,他们那排山倒海的喊叫声音如春雷滚过大地,飞扬在这片雄壮辽阔的幽燕大地之上。
    ……
    对宣府山西的军民来说,京师二日而陷的消息谁也意想不到,都护府情报部长温达兴欲引咎辞职,王斗不许,责其戴罪立功自赎。
    情报部密切关注京师局势,流贼追赃助饷之事自然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细细收集情报,并在宣府时报上刊登出来。
    如一声惊雷,流贼在京师所作所为,立刻在报纸的传播下,飞快的传向宣府镇,都护府,山西,陕西各地去。
    “贯以五木,备极惨毒……”
    “贼兵挨家挨户破门索财,家家倾竭……”
    “妇女被污者众,百姓嚎哭无泪……”
    “缢死相望,士民无不悔恨……”
    “当初开门迎贼,今日后悔莫及。”
    报纸上大说特说,篇篇幅幅,触目惊心,让人观之听之毛骨悚然。
    便是经常在报纸上相互唱反调的“日出东方”与“最爱金瓶梅”也异口同声,谴责流贼丧心病狂。如果说他们痛恨勋贵官员,贪官污吏还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为何连普通百姓也不放过?
    百姓何其无辜,要遭此劫难?
    宣镇时报原本是六天发行一次,追赃助饷之事刊登后,每天都有新内容出来,揭示种种详情,引起宣府镇各处一阵又一阵喧然。
    ……
    延庆州还是那样繁华,这地方旧文人士绅,还有外来的官员家属,富户商人众多,城隍庙附近的满福楼茶馆近日更是爆满,听完说书先生在上面的读报,众茶客皆是叹息。
    一人叹道:“京师的百姓好可怜,流贼真是丧心病狂。”
    一人冷笑道:“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没听报纸上说吗,当初京师官民个个都想迎贼,说‘流贼到,我即开门请进’,现在好了,开门了,得到满意的结果了吧?他们就不值得可怜!”
    另一人也道:“以京师的坚固,只需军民同心,不说一年半载,就是防守几年都是等闲,哪会二日就陷?京师二日而陷,是官民自己合力的结果,种什么瓜结什么果,他们所经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先前那人叹息,茶馆中坐的一些旧文人旧士绅也是默然无语,他们移民到宣府后,虽越来越融入到整体中,然心中不是没有不满,对京师的大顺政权不是没有抱有期望。
    但现在他们一切的期盼都没了,只余毛骨悚然,还有内心的庆幸。
    ……
    大同镇,灵丘县,文昌阁武衙门街上戏台。
    说书先生在上面唱完报后,又有戏班开演京中之事,下面密密挤着的观众无不落泪,很多人甚至号啕大哭。
    摆摊老板探头探脑的看着,听客人言结帐的声音,忙抺了一下眼泪,手忙脚乱去收钱。他听摊中几个客人坐着,一人呆若木鸡道:“怎么会这样,不是说义军不当差,不纳粮,而且军纪森严,秋毫无犯么?”
    旁边一人冷笑道:“这只是流贼妖言惑众罢了,他们惯会假仁假义,现在装不下去,所以现形了。”
    又有人冷笑道:“确实不当差,不纳粮,所以没钱没米,只得靠抢过日子。现大明最有能力的是永宁侯爷,他治下都要纳粮交税,流贼何德何能,敢不纳粮?”
    还有人看着他不善的道:“孙三郎你还若以前一样盼着流贼?小心流贼过来,你家婆娘能不能保住吧!”
    那孙三郎呆呆坐着,对众人的冷嘲热讽充耳不闻,神情呆滞,面上只余一片木然。
    看他打扮也是穷困人家,面上有些愤愤之色,这样的人对现实最为不满,也是以往期盼闯军的主力。
    然看他现在样子,就知道他心中期盼信仰破灭了,只余下惶然与不知所措。
    ……
    都护府,漠南东镇,沙城堡一处屯所。
    “……不要,不要抢走我家的米,这是家中最后一点口粮了,没了一家老小就要饿死啊……”
    “……求求你们,天兵老爷,不要带走我们家的女儿……”
    戏班在台上演着,台上那妇人哭声凄厉,绝望之情,声声刺人心骨,下面的屯民也是痛哭一片。
    ……
    这样的戏班幕幕,在各地上演,归化城,太原府,平阳府,甚至陕西一些地方等等,又夹着读报,唱报,所到之处,观众如潮,引起无比强烈的反响。
    现在就算一些乡下老太太,都知道些京中之事,知道流贼人面兽心,不是什么好东西。
    当然,宣府时报内容丰富,不单言流贼之事,还有讲奴贼又一次逼近关塞,意在不轨。
    不过主要还是言说流贼在京中之事,追赃助饷,抢掠百姓等种种详情,揭穿他们的面目,打消百姓的侥幸心理,至于鞑子……
    那已经不用宣传了。
    这是民间普通百姓,情报部从读报,戏班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宣传。至于宣府镇,都护府,山西等处的士绅官将们,他们有的是财力购买报纸,京中之事,他们也非常关心,自然是每期都不落下。
    看到报纸的时候,他们也是非常震惊,其实他们也隐隐有所听闻流贼在京中之事,只是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