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第784章算计[2]

明末边军一小兵最新章节目录
   雄才大略,多了几分阴狠谨慎,历史上他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书信后,担心是陷阱,就算主力到达山海关外,也一直按兵不动,坐视吴三桂与李自成撕杀。
    最后反复观察,发现这确实不是陷阱,也大致看出李自成的实力,又让吴三桂急迫非常,条件也从借兵变投降,得到自己想要一切,才心满意足下令主力进攻。
    李自成也蠢笨,多尔衮在几里外的欢喜岭驻扎多日他都不知道,而且事前唐通还与满洲兵交了手,被打得大败,李自成都不重视。满洲兵更不负多尔衮的期望,只三螺三呼,就一口气击败了似乎不可一世的顺军主力。
    虽然李自成当时带到山海关的不过六七万人,然大部分都是他最精锐的老营兵,却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坚持不到一刻钟。多尔衮也最后松了口气,下令追杀不放。
    从这事情看,就可以看出多尔衮的谨慎与贪婪,所以情报未明之前,多尔衮对要与大顺军作战保持高度的警惕。
    多铎事实心下也有些惴惴,虽然明都二日而下,有明朝人心已失,气数已尽,众明人盼着改朝换代的缘故。但顺军二日而下京城,这种战斗力还是让多铎有些心惊,毕竟他们清兵也入关多次,知道明国京师好不好打。
    不过他还是不服气的道:“算来算去,若王斗与流贼联手起来对付我大清怎么办?”
    众人一怔,这个可能性大家都没想到,范文程却是呵呵而笑,他微笑道:“豫亲王不必担忧,这点绝不可能!”
    他说道:“王斗若与流贼联手,便失去大义,明国上下群讨之。他深恨我大清,亦不可能与我大清联合,所以三方算来,他只是孤家寡人一个。”
    多铎安静无声,他也只是随口说说,也知道这事绝不可能。
    范文程最后道:“所以观眼前形势,我大清兵当尽快入关了。为争取明国官吏支持,还是打出剿灭流贼,为尔君父报仇的旗号为好,以减少他们的抗拒之心。若能拉拢大批的明国官将旧吏则更佳。”
    多尔衮有些苦恼的道:“可惜,事前朕亲笔书信,山海关各人都不愿意降我大清,朕给他们的待遇不可谓不优厚。甚至蓟镇的杨国柱,义州的曹变蛟与王廷臣连朕的使者面都不见!”
    他脸色阴沉:“若不愿意降,只有杀了,特别义州的曹变蛟、王廷臣二人。锦州之战时,王斗就派军从义州断我后路,我大清在王斗手中遭了一次罪,难道还要遭第二次?礼部再派人去劝降一次,曹王再不降,就让杜度他们全力攻城!”
    管礼部事的贝勒萨哈廉等人忙应了。
    此时聚在义州城下的二红旗主力有五万,义州的曹变蛟、王廷臣兵马不过四千。城池一直没下,固然是曹王二人抵抗顽强的缘故,也有围打清军未用全力因素。
    况且锦州附近还聚了大量的原二黄旗兵马,兵力方面,堪称优越。
    真要舍得本钱,义州城不难攻下。
    安排完这事,多尔衮看向管蛮子城的刑部承政高鸿中,说道:“你们蛮子城那边怎么样了?”
    高鸿中急忙出列,他恭敬的道:“回皇上,微臣正要禀报这事。流贼在明京追赃助饷后,官绅士民切齿,现在他们皆恨流贼。依臣情报,部分官员勋贵期盼王斗与明太子,然因王斗在宣府镇行类士绅一体纳粮之策,亦有诸多对王斗不满戒惧之人。”
    他说道:“此些人期盼却是余人,微臣得到消息,此时在山海关内的辽东总兵吴三桂便别有心思。近日他与锦州、宁远等处族人联络频繁,依皇上之令,沿城驻扎兵马未对他们信使捕杀……微臣也得到密线情报,吴三桂所议之事……”
    他看了看厅内各人,说道:“借虏平寇!”
    “借虏平寇?”
    厅内各人神色各异,多尔衮也是一怔,随后脸上按纳不住的喜色蔓延,他说道:“吴三桂这是要仿效唐肃宗借兵回纥之事?也是,辽东诸将中,也只有这人心思杂了。收复神京,功在社稷?流贼现在就是唐僧肉,谁都想咬一口,看来他心也动了。”
    他最后更是大笑起来:“朕前些日给他王侯之位他都不动,现在却是想借兵?真是天助我也!哈哈,这都拜流贼追赃助饷所赐,他们拷银拷得好啊。”
    也就在这时,亲卫来报,说外面有机密信使求见,带来了吴三桂的亲笔书信。
    多尔衮脸上的笑容更灿:“果然来了,真是说曹操到,曹操就到,真是天助我也!”
    ……
    很快的,吴三桂的信使前来,恭敬呈上吴三桂的亲笔书信,多尔衮温言安抚,吩咐好好安置信使,然后细细观看这信。
    就见上面写道:“三桂上疏于北朝皇帝: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皇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谊谅帝亦知之。”
    “三桂今镇辽东,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
    “今贼首欲僭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
    “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
    “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除暴剪恶大顺也,拯危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
    “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帝有,此又大利也。帝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
    多尔衮看后又给众人看,特别随征的大学士们。
    宁完我笑容满面的跪下,他说道:“皇上,此为千载难逢的良机啊,当速速抓住。”
    厅内各人也是一片赞同,他们正愁如何入关,吴三桂此书,真是瞌睡就来个枕头。
    范文程则若有所思,他问多尔衮道:“陛下,真的要答应吴三桂借兵之事?”
    多尔衮脸上似笑非笑,他说道:“入关是肯定的,然也不能让吴三桂如此轻易得手,而且若入了关……”
    他冷笑几声,与厅内众臣细细商议后,说出自己意思,让范文程提笔润词,最后书信一封,让那信使带回。
    信中说:“大蒙古博格达汗,大清国皇帝报吴三桂书曰:向欲与明修好,屡行致书明国君臣,不计国家丧乱,军民死亡,曾无一言相答。是以我国数次进兵攻略,盖示意于明国官吏军民,欲明国之君熟筹而通好也。”
    “若今日则不复出此,惟有底定国家与民休息而已,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
    “及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也。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仿若大辽南京道之旧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河山之永也……”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