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第769章战略

明末边军一小兵最新章节目录
   三月初六日,宣府镇城。
    巡抚衙门内,宣府巡抚朱之冯,大同巡抚卫景瑗,山西巡抚蔡懋德赫然端坐在列。
    又有宣府镇东路兵备道马国玺,延庆州知州吴植等人,诸公济济一堂。为首者,当然就是安北都护府副都护、儒学学院教授、环保局局长、仍大明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三月初一日,流贼倾巢北上,号称百万直逼京师,而朝中诸公仍然淡然,李邦华与朱之冯****在镇城翘首以待,就是不见传给永宁侯的勤王圣旨,兵部行文。所以他们再也忍不住了,急急商请卫景瑗、蔡懋德过来商议大事。
    他们还邀请了宣大总督纪世维,不过被他以军务繁忙谢绝了,但也没有阻拦他们议事。
    堂内气氛沉闷,猛然一声巨响,茶盏跳动,叮铃当啷作响,却是朱之冯一掌拍在身旁案桌上,怒而起身。
    这个穿着锦鸡补子官袍的倔强老头咆哮道:“诸公是怎么想的,老夫上了多少奏疏,皆如石沉大海……百万流贼他们难道看不到?还是他们有信心一直将流贼挡在城下?”
    “我大明的生死存亡他们果然不在乎吗?”
    他大声怒吼,声音惨烈,愤懑之气盈于外表,话语中更满是愤懑、沮丧、无奈等种种情绪。他吼叫着,一张脸因为愤怒与焦躁变得通红,单薄的身体绷得紧紧的,随着说话声音还不断颤抖。
    山西巡抚蔡懋德是个谦谦君子,此时他也叹息说话,语气中满是不解与愤怒:“下官曾在锦州与永宁侯并肩杀过敌,知道靖边军之强。此时正是良机,流贼北上而来,正好在京师将他们一网打尽,彻底解决我大明心腹之患……如此良机,诸公眼睛都瞎了吗?”
    宣府镇东路兵备道马国玺呵呵笑道:“诸公怕是别有心思吧,所以对永宁侯唯恐避之不及。”
    他脸上虽带着笑,他语中满是森冷的寒意,马国玺在宣府镇日久,当然知道王斗在做什么,也知道京师各人在害怕什么。
    大同巡抚卫景瑗没有说话,他只是皱眉深思。
    一直坐着喝茶的李邦华长叹一声,他放下茶盏,对下方的延庆州知州吴植道:“吴刺史,联络上书之事如何了?”
    吴植叹息道:“士绅并不踊跃,皆环视观望,下官也是无能为力。”
    他神情憔悴,语气中更充满悲愤与无奈。
    李邦华又长长的叹了口气,他长吟道:“诽誉交争,则人主惑矣。下官久在宣府,便知永宁侯没有错,然朝中诸公可知,又或是故意不知?”
    他叹道:“国朝优待官绅太过,永宁侯不过稍稍纠正之,诸公何必忧惧若此?还是他们以为,流贼会比永宁侯更好?”
    其实他知道朝中诸公在想什么,因为他以前也是这样想的。
    王斗事实上在宣府镇与都护府实行官商一体纳粮,虽然他手段比较隐晦,不象孙传庭那样出格明显,更不象流贼那样**裸掠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的手法。
    除了他治下军户,王斗并没有强迫任何人。
    然不纳粮交税,就会********,不能进入权力核心不说,连各赚钱的产业都跟他们无缘。各地狡兔三窟者虽大量派遣家人亲属进入宣府,进入安北都护府,为了得到汉籍与各类称号,大笔大笔的捐钱。
    很多人获得了“善人”等称号,获准了进入各行业门槛,但其实心下还是不满的,因为在大明各处,他们根本不需要付这笔钱。
    这是一点,种种的优待特权没了,便是朝中大臣的家属也一样,王斗根本不在乎他们的面子,令各人恼羞成怒。
    还有,朝中外面很多人认为王斗其实很“阴险”,比如李邦华,朱之冯等人,他们是何等品誉高洁之人士,然被王斗安排去环保局工作,尽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他们现在更由士林清流的形象,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小人,已经快被宣府镇,都护府,山西各处的士绅商人骂出翔了。
    还有杜勋,他可是太监,皇室家奴,也被王斗安排去做城管局的局长,尽干些爪牙夜壶的角色。
    结果呢,恶名他们担,美名王斗得。
    谈到宣府镇,都护府各处的山清水秀,众百姓皆赞永宁侯之功。
    谈到宣府镇,都护府各处的整洁,各城各堡之洁净优美,众百姓皆赞永宁侯之功。
    脏活累活李邦华等人干,美名清名王斗等人得,如此“阴险”之辈,他若进了京……
    反观流贼,他们虽然恶,但恶得堂堂正正,恶得光明正大,恶得不遮遮掩掩,不象王斗那样虚伪。
    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
    况且流贼若真得了天下,自会有所改变,新朝新气象嘛,真要治国,还能离得了他们这些官员士绅?
    所以朝中诸公,京中官员怎么想,就昭然若知了。
    最后一点,王斗的势力军力,让很多明眼人不寒而栗,特别引起朝中旧臣的忧心。
    李邦华以前也说过:“不在其心,而在其力。”
    现在他认为自己多有误言,永宁侯有力量是不错,然有力量不是他的过错。虽然主弱臣强,总会让人疑惧,然这些事可以慢慢处理,当务之急,是对付流贼,国事为重。
    怎么诸公就不明白?
    又或许他们就是太明白了,明白大明积重难返,灭亡可期,所以个个想逢迎新主,将永宁侯视为比流贼更大的障碍。
    他叹道:“诸公如此,岂不让人心寒?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吾辈身为大明臣子,总需做些什么,方不负此皇恩浩荡。”
    “有一种方法。”
    大同巡抚卫景瑗这时说话,他一字一顿,缓缓说道:“其实永宁侯身为征虏大将军,事态紧急之时,可不经皇上与兵部同意便可出兵,并征调天下兵马,权重杀三品命官,内阁诸公见了皆跪!”
    他看着堂中各人,沉声说道:“下官想来想去,或许只有这唯一一种法子了。”
    堂中安静一片,各人都在寻思这内中利弊。
    其实征虏大将军确实是有这个权力,但就若后世的核力量,等闲不可轻用,否则会使君臣之间猜忌更重。最好还是皇帝下旨,兵部行文,这样就皆大欢喜。
    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永宁侯到时愿不愿意做也是一个问题。他若名誉过重,或有异心,大可坐视流贼陷京,别人还找不到他的污点,毕竟皇帝没有下旨,兵部没有行文。
    李邦华断然道:“天下事有可权者,大明江山社稷为重!京师虽固,不外坚守三到五月。事情若急,老夫便跪死在堂前,也会哀求永宁侯出兵!”
    朱之冯猛的站起来:“算下官一个。”
    卫景瑗微笑站起来。
    蔡懋德也没有犹豫。
    马国玺也站了起来,脸上满是坚定,虽与堂中各人派别不同,但一颗忠义之心却是不变。
    吴植叹息一声,也站了起来,他与王斗矛盾重重,但此时不是讲究个人恩怨的时候。
    他们神情坚定,相互而视,泪水都涌出了眼眶。
    ……
    三月初七日,大都护府衙门。
    将星璀璨,满座文武肃然而坐。
    韩朝朗朗的说话声音在堂中回荡。
    “……自生火铳去年就已换装完毕,就算各堡预备屯丁,也都发下火石铳,密集操练。……军中已有大小红夷炮四百三十门,重型臼炮一百五十门。大小佛郎机不变,仍为大将军佛郎机炮一百门,中小佛郎机炮五百门。”
    “到本月初为止,火箭库存中,轻型火箭已达一万一千枚,重型火箭达一千二百枚。此为库存,不含火箭手每天消耗训练……”
    “将士们苦练骑术,羽骑兵战术,颇有成效……”
    听着韩朝的汇报,堂中各人都露出笑容,高史银的呼吸甚至越来越粗重。
    王斗端坐位上,神情满意,现都护府军工厂的生产能力惊人,月生产火铳已经达到八千杆,后勤库存火铳也达到二十万杆,内中大部分还是燧发枪。
    而他治下每屯堡成丁皆是预备役,他们的武器使用,一半人使用鸟铳,余下一半人使用刀盾与长矛。
    王斗决定动员屯军十五万人,他们中的火器数量是七万五千杆,现在条件到了,全部由火绳枪换成燧发枪,而且全部配上刺刀,这战斗力更是大大提升。
    在王斗决定中,这十五万屯军还将成为脱产军队,日后与正兵一起,追剿残寇,讨伐不臣,南征北战。
    韩朝退后,温达兴汇报情报部最新得到消息,流贼在山东建国后,于本月初一日倾巢北上,他们分三路进攻,左中右。左翼,由刘芳亮主导,主要攻打真定府,保定府各处。
    右翼,由刘希尧主导,主要攻打沧州,静海,天津,通州等处。
    中路与前锋,便是刘宗敏、袁宗第、李过等人,主要攻打河间府,霸州,固安等处。
    他们进展方面,可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估计二十日前,就可以打到京师脚下。
    情报部还得到消息,京师的百姓,竟非常渴望流贼到来,他们纷纷在坊间言说,若流贼到就开门。他拿出一张纸条念道:“坊间每云:流贼到门,我即开城,请进。不独私有其意,而且公有其言,已成崩解之势矣。”
    温达兴念完,叹了一声:“怕京师最终防务堪忧。”
    堂内沉默一片,各官将脸上都现出悲凉的神情,高史银猛然重重一拍案桌:“竟向流贼,此辈真的值得出兵解救吗?”
    他更站起来咆哮:“还以为流贼是救民于倒悬,可以簟食壶浆,焚香夹道的王者之师?……就不该救他们,就让他们落在流贼手上,让他们尝尝什么味道。”
    赞画秦轶叹道:“贼假张杀戮之禁,又用贼党扮作往来客商,四处传布,说贼不杀人,不爱财,不****,不抢掠,平买平卖,蠲免钱粮。且将富家银钱,分赈穷民。无知乡民皆望得钱,拖欠钱粮者,皆望蠲免。”
    他说道:“特别各处传唱民谣,‘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愚夫愚妇无知,受此蛊惑也正常。”
    王斗不动声色道:“温部长,你继续说下去。”
    高史银连忙坐下,不过强壮的脸上仍满是郁闷。
    温达兴道:“是。”
    他继续汇报,不过说的却是另一份情报:“情报部已得到确切消息,果然不出骠骑将军预判,奴贼趁火打劫,于上月二十日出兵。他们倾国而出,满、蒙、汉、朝、日四十旗兵力,又有外藩蒙古各鞑子,估计战兵旗丁约十八万人。又有数万包衣奴才,总人数约在二十五万。他们分为两路,一路奴酋多尔衮亲领,约十五万人,直逼宁远、山海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