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第493章逼向女儿河(中)

明末边军一小兵最新章节目录
   明军胜利攻占石门山,完成战略的第一步,洪承畴,张若麒,王承恩等人都是大喜。
    洪承畴除立时下令山海军与密云军紧守山岭河谷,务必使这些要地紧紧掌握明军手中外,还在总督大营中,为马科、唐通等人祝捷。
    为了这场大战,他的总督行辕,己经暂时从松山堡迁移到黄土岭东,就在吴三桂等人大营身后。
    身处松山的各位总兵,各营要紧的副将,参将们,都参加了这场祝捷大宴。席中,马科与唐通二人眉飞色舞,显然为自己的战果感到自豪,为了显得劳苦功高,二人还故意将自己弄得灰头土脸,似乎刚从火线上下来一样。
    不过宴前发生一场闹剧,因为密云军配合不及时,山海军伤亡颇重,这让山海镇各营将官心中冒火。虽马科相见唐通时,仍是一副亲密无间的样子,不过他镇下各将就没有这个城府,看到密云镇的官将后,各人不免冷嘲热讽,言语尖酸刻薄。
    密云镇将官也非甘心受辱之辈,当下奋起反击,各人从口角相争,差点发展到拳脚相斗,还是宁远军各将极力相劝,才避免了一场群殴流血悲剧。
    关于密云军为何迟迟不从石门山后发起攻击,在战事结束后,面见洪承畴时,唐通就有为自己辩解。其言,当时石门山的鞑子虽然败逃,然小凌河对面,便是鞑子主力,若密云军不慎重,立时挖壕防范,鞑子的主力大军渡河而击,大军溃败,这责任又算谁的?
    况且山海镇兵马众多,背后又有吴三桂数万大军,没有危急之忧,而他密云军直面鞑虏主力,一个不慎,就是全局尽失的结果,孰轻孰重,一眼便知。
    他振振有词,说得头头是道唐通素来能说会道,口才极佳,三言两语,就为自己撇清了干系。
    他言语中,还隐隐直指山海军贪功,才有损兵折将的结果。
    事实也是如此,便在最吃紧的关头马科也没有要求吴三桂的援兵,还不是怕宁远军分去自己的功劳?
    山海镇与密云镇之间的纷斗,让洪承畴与王承恩头疼不己。
    大战关头,任何阵前处理大将的举动都是不吉的。此次唐通功劳战绩也是明摆着,理由也是堂堂正正,虽然有所失误不过就因这点事,便对密云军大加处置的话,不免伤了前线将士之心。
    蓟辽军一体,洪承畴也不愿意看到他们之间的任何分裂行为,所以在唐通与马科归来后,洪承畴只对唐通略加训斥,让他劳记大局为重需紧密配合友军对马科则大加安慰,答应尽量为他补上损失的兵马。
    此事就此作罢,马科展现出大将之风,反为唐通说话让洪承畴暗暗点头。
    虽前些日山海军有松山堡西之败,然此次石门山之战,他的军镇表现,可谓可圈可点。
    只有唐通有些惊疑不定他深知马科禀性,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虽然此时马科、唐通、吴三桂等人形成派系,不过各人之间,未尝没有明争暗斗。平日里马科在自己面前盛气凌人,今日之事,唐通何尝没有让马科吃点闷亏的心思,马科一副宽宏大度的样子,反让他不安。
    明面上,这件事情就过去了,洪承畴等人,甚至不愿意让蓟辽军间的矛盾公开,展露在众人面前。
    不过上峰各有默契,不代表部下有这个觉悟,这不,祝捷大宴还没开始,山海镇与密云镇的官将差点火拼起来,让王斗,王朴等人好是看了一场热闹,让马科与唐通等好一阵恼火。
    当然,除了这个插曲外,此次大宴,马科与唐通二人可谓出尽风头,不但洪承畴众官大力夸赞,便连王斗,都上去敬了酒。
    不管往日怀着什么心思,至少今天马科、唐通表现不错,所以王斗不吝夸赞之言。
    “今日马帅、唐帅舍身报国,浴血奋战,大涨我军心士气,挫虏之凶焰,当为众将之楷模!”
    得王斗众人面前这样夸赞,马科与唐通都大感脸上有光。
    马科一张油脸笑开了花:“忠勇伯过誉了,与贵部比起来,马某不足之处还很多啊。”
    唐通也有些受宠若惊,他说道:“唐某幸不辱命,这也皆赖圣上洪福,洪督与监军之功,末将才略有薄功!”
    他举起酒杯,朗声道:“末将提议,为洪督师,张监军,王监军干一杯!”
    马科看了旁边那小白脸一眼,面上却是笑道:“唐帅说得有理,让我们痛饮此杯!”
    一时间,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洪承畴等心下满意,不管唐通打仗水平怎么样,至少为人识物,还是有一套的。
    洪承畴微笑站起,以他带着闽地口音的官话扬声道:“今日捷报传来,皆为马将军,唐将军悉力报国,吴将军勇于策应的结果。只要诸君死战,诸奴何惧之有?来,诸位,请满饮此杯,为圣天子贺,为我大明贺,为将士贺!”
    所有人都高声道:“为圣天子贺,为大明贺,为将士贺!”
    此后帐中非常热闹,张若麒也是抚须微笑,马科、唐通等攻下石门山,旗开得胜,他也可以分一点赞画之功。
    大明的规程就是如此,文官拟定方略,武将斩将夺旗,虽然方略是王斗献的,不过赞画等功,只会记在洪承畴,张若麒,邱民仰等人头上。
    宴中还商议明日军务,初步方略己经完成,明日吴三桂、马科、唐通只需摆出渡河的架式便可,吸引鞑虏的注意。关键是主力西进时,鞑虏主力会不会被吸引到女儿河畔,如果不能,吴三桂等人是不敢过小凌河的。
    从地势上也可以看出,石门山到小凌河边上,由于地势狭窄,平川之地不多所以己方的兵马施展不开,只能一几千人几千人的缓慢过河,属于添油战术。而清军,则可以一次性的,在锦州城东,城北,摆开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兵力。
    这也是王斗不主张主力从这边攻击的缘故,再多的兵力在这里也布置不开,每次清兵都可以采取以众击寡的战术。
    明军战力本来就弱于清兵,再被以众击寡,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王斗认为,奴酋不敢承受明军主力渡过女儿河的后果,这样一来,对锦州南锦昌堡,白庙堡的驻军威胁太大了。皇太极不是等闲之辈,不会看不出这一点,定会集重兵拦截,双方在女儿河两岸大战。
    趁这个机会,吴三桂等人就可以渡过小凌河虽说锦州城现被重重包围,不过城内祖大寿也是非凡人物,定会抓住时机出城接战,前后攻击锦州城东的清军,增加吴三桂等人得胜机率。
    此战关键是趁鞑虏没有反应过来,快速攻占双子山,毛家沟扫清对峙障碍。依靖边军参谋司的设想明军主力西行时,清军虽会有一段时间的迷惑,不过很快就会反应过来,重兵快速应援想要过河,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对明军来说,过不过女儿河都是次要,只要清军主力被吸引过来解围锦州,便是胜利。
    帐内气氛沉凝明日之战,非同小可,一个不好,便是双方决战。
    对面是凶悍的鞑虏,这几十万兵马撕杀,生死难料,祸福只在瞬息之间,任你是大将小兵,都有可能当场战死,白广恩便是前车之鉴。
    洪承畴拼命给众将打气,王承恩也是阴沉言,明日之战,敢有畏怯后退,不尽为国者,他都会如实上书弹劾。
    张若麟也说了一大堆鼓励的话,将众将的士气激起,特别山西总兵李辅明,援剿总兵左光先更是心热。
    入援辽东后,二将都没什么出众表现,眼见别将个个功劳大把,自然不甘,其中左光先,更爆雷似的吼叫,定要让各军看看,他们秦军的风采。
    左光先虽然算洪承畴的嫡系,当年随洪承畴自陕西出关,不过眼下,却越发有边缘化的趋势。
    目前在洪承畴眼中,只看重宁远总兵吴三桂,对左光先重视度越小,这也跟他所部战力有关。历史上秦军就没什么出众表现,他们打打农民军可以,打清军,就有点上不了台面。
    而辽东各将中,吴三桂部本来战力就强,在辽东关系更盘根错节,这也是洪承畴放着左光先不重用,却要大力笼络吴三桂的原因。左光先外表粗豪,有如张飞,但也有心思细腻的一面,自然心中不爽,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出了帐来,夕阳西下,夜幕渐渐降临,放眼过去,无论是北面的石门山,或是西面的黄土岭,还是南面的娘娘宫等地,皆成旌旗与军营的海洋,各营地的大纛旗迎风猎猎作响。
    各营地星星点点的灯火己经亮起,这些营地,很多还是随军民夫们的营寨,他们都连夜,在热火朝天的打造器械。
    明日之战,不论是吴三桂、马科等地过小凌河,或是王斗等人过女儿河,都需要大量的木排浮桥,这些器械,越多越好。不但如此,负责后勤的辽东巡抚邱民仰,在监军王承恩的督促下,还找来了一些渔船,顺着小凌河北上,以便到时能迅速为吴三桂等人撘建浮桥。
    大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前线大军高速运转下,源源不断的物资汇集过来。
    当然,这些渔船都顺着小凌河西岸,北岸行驶上来,免得被清军偷袭,毁去船只。
    唐通军队,更沿着狭长的河谷地带扎营,以密云军谨慎的风格,他们岸边密密的巡逻队不知派出多少。
    马科的一部分山海军,则在石门山扎营,他们同样非常小心,在西石门山一带挖掘多道壕沟,防止乳峰山清军的偷袭。
    旌旗遍布,密密麻麻的营帐蔓延,人喊马嘶的,弥漫着一种金戈铁马的气息。
    黄土岭脚下,王斗,杨国柱,王朴李辅明,符应崇策在马上静静看着北面的石门山,几位大将身后不远,各人麾下将官也是静静策马立着,没有人发出哪怕一点响动。
    大战将起,放眼杨国柱与李辅明,皆是神色沉稳,山雨欲来风满楼,但他们脸上却没有丝毫动容之色。
    只有王朴不停地揉着鼻子,看他神情,有紧张,更有兴奋,符应崇的身体微微颤抖,显然明日大战,对他心理压力不小。
    微风拂起天气慢慢转凉了,小冰河时期,寒冬总是来得早。
    看身旁王朴对鼻子又吸又揉的,王斗笑道:“怎么,王将军很紧张?”
    王朴一愣,立时挺胸凸肚大声道:“不紧张,区区鞑虏,小弟见多了。”
    符应崇也是一边哆嗦一边附合:“我神机营旌旗指处,群丑必然灰飞烟灭,区区鞑虏,何足道哉。”
    身旁人等都笑起来,王斗笑道:“确实区区鞑虏不用畏惧。
    顿了顿,他说道:“明日之战,你等定会青史留名!”
    王朴脸上笑开花:“这都是忠勇伯的抬举。”
    符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