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第435章宁远争议(下)

明末边军一小兵最新章节目录
   想到这里,王斗哈哈一笑,说道:“吴将军少年英杰,日后前途不可限量。无弹窗[]”
    他豪爽地与吴三桂连干三杯,不过总感觉吴三桂对自己,隐隐有些嫉妒。.
    或许因为他世家大族出身,无数人脉,成就却不及自己,心中产生了妒意。
    不过这等心理极为微妙,等闲人等感觉不出来。
    吴三桂之后,辽东各将一拥而上,纷纷向王斗敬酒,搞得文雅的一桌喧腾一片。
    王斗来者不拒,众人连呼忠勇伯豪气威武。
    对这些辽东将领,王斗也有收集情报在内,崇祯十三年各人到东路观摩练兵后,纷纷在军中设立抚慰官,余者倒没什么变动。
    因为辽东与别镇不同,各堡军户,都是各将名下佃户,对主将的忠心不用说,这也是辽军守土时,战力较为出众的原因。当然,他们战力出众,却只听主将的,也是辽东将门军阀形成来由。
    此后各总兵纷纷来向王斗敬酒,如蓟镇总兵白广恩,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等人。各人表面上对王斗仰慕佩服非常,不敬酒,不足以表示自己的敬意。
    武人的心理,王斗向来了解,一一应对,在他的感觉中,马科油滑,白广恩骄横,唐通有点白面书生样子。
    他能说会道,口才与柳沟总兵陈九皋,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不相上下。不过依自己情报,此人口辩无勇略,胆子很小,就是花花肠子不少。
    一场大宴,很多人喝得酩酊大醉,无人臣体。
    今日无事。大家宴后各去休息。不过临行前,王斗总感觉蓟辽总督洪承畴,内心压抑的着急。
    果然第二天。洪承畴就迫不及待,召请各将各官议事。
    ……
    崇祯十四年七月十八日,辰时正点。总督大堂内。
    各将各官分列而坐,洪承畴身为蓟辽总督,名义上援军与辽东军,都受其节制,正中危坐在上首,左右幕僚肃立侍候。
    左下位,第一个坐着监军王承恩,第二个,坐着监军张若麒。随后。坐着辽东巡抚邱民仰,兵备道张斗、姚恭、王之桢、蔡懋德,又有通判袁国栋、朱廷榭。同知张为民、严继贤等人。
    右下位。王斗身为忠勇伯,坐在第一位。
    随后宣府镇总兵杨国柱。蓟镇总兵白广恩,辽东总兵刘肇基,山西总兵李辅明,大同总兵王朴,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关总兵马科,东协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密云总兵唐通,宁远总兵吴三桂等人按班次身份而坐。
    今日能入总督行辕议事的,武将至少是总兵级别,只有神机营前营副将符应崇身份特殊,排在了最后就坐。
    看着高居上位的忠勇伯王斗,各位总兵何等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洪承畴看众人一一就位,特别各位武人,举止不免过份粗旷一点,他轻咳一声,抚须笑道:“辽东战局,牵动圣上及朝野诸公心思,今王师云集,我大明将士,在辽东超过二十万众。[感谢支持小说]更有神机营神威大将军炮前来,神火飞鸦等利器,定大挫虏人气势!”
    堂内轰的一声,众人都是七嘴八舌议论,特别辽东各将,吃够了清人红夷大炮的苦,此时己方也有大量红夷大炮,哪能不喜?
    那些神机营神威大将军炮虽然行动缓慢,然炮营早早出发,却是早到宁远。这些火炮到后,宁远上下,都视若宝贝,炮手们更好吃好喝的养起来。符应崇到宁远后,这些火炮,又重归其人指挥节制。
    而且不久前兵部将从东路购买的五千杆精良鸟铳,分了三千杆给辽东各军,又配上威劲子药,各方装备,增强不少。现又十数万援兵云集,对锦州清兵的胜算,大大加强。
    上面的装备,大部出自神机营前营,众人如此重视,不免让符应崇洋洋得意,不过表面上却若无其事,一副平静的样子。
    “我师现又有忠勇伯的犀利炮营……”
    洪承畴继续夸赞,见众人欢喜,说道:“但是……”
    他叹道:“自逆奴屯义州,围锦州始,本督率众数往救援,赖圣上洪福,官兵戮力捍御,斩获击毙多贼。然奴贼势大,锦州之围,久久不能解除。现松、杏各堡更急报传来,逆奴拥众急攻,架推红夷炮车,用炮狠打,松、杏诸堡,岌岌可危!”
    王斗恍然,这才是昨日洪承畴忧虑的原因吧。
    兵备道张斗担忧道:“贼奴突然攻打松锦甚急,显然要逼迫我师尽快出军,心思叵测。”
    兵备姚恭道:“虏人急攻,锦州形势已不容拖延,援军需尽快前往。”
    兵备王之桢不同意:“贼奴此举必有所图,我等需小心计议,免得坠入贼人奸计。”
    蔡懋德说道:“塘报传来,松锦各处的奴军越来越多,他们这是增兵了?”
    众人一凛,若是这样,那以后的仗就不好打了。
    王斗更是双目一寒,他是知道的,历史上松锦之战,清国云集的大军最终达到二十四万。
    其实经过多次入关劫掠,掳获人口,皇太极时代,他们丁口达到最高峰。奇怪的是,入关之时,八旗丁口反而减少不少,史书家估计,可能是战事,疫病等方面造成的减员。
    当然,到松锦的清人很大部分是各旗未披甲旗丁,包衣奴才什么,战力比不上正规军,但造成的声威还是很大的。
    他开口道:“现松锦奴军,总数有多少了?”
    在座各位总兵都是仔细倾听,洪承畴只是摇头:“哨探粗粗估计,己经超过八万,实数多少,难以勘查。”
    王斗心中摇头:“情报方面。明军做得不足啊。”
    监军张若麒很注意上首洪承畴的神情。此时他轻咳一声,将众人注意力转到自己身上,说道:“王师己尽数到达。现锦州危急,我援军需尽快前往松锦各处,若锦州被奴贼攻下。[感谢支持小说]那就万事休矣。”
    说到这里,堂内各人同样担忧,他们是来入援的。若锦州等城被清兵攻下,那这次声势浩大的应援行动就成为一场笑话,众人非但无功,反而有过,一时间附合的人不少。
    洪承畴摇头:“现奴贼兵力布局尚未查清,各方不详,怎可仓促进军?”
    兵备道张斗、王之桢、蔡懋德都是附合。认为兵凶战危,不可仓促行事,免得坠入贼人奸计。总得各方查清楚再说。
    听众人争议不休。张若麒眉头一皱,他猛地站起。厉声喝道:“前怕狼后怕虎,怯战畏战!敢问诸公,若迟迟不进军,致使锦州失陷,诸公何以向圣上交待?向本兵陈大人交待?若诸公不可决,本职便向朝廷上书,由圣上来定夺吧!”
    他这一喝,堂内立时凝重起来,先前的友好轻松气氛,荡然无存。
    洪承畴双目一寒,张若麒一个区区兵部郎中,竟对自己一方大员大呼小叫,实是无礼!他是几品,自己是几品?
    不过,洪承畴转念一想,现张若麒身为朝廷监军,代表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思,甚至有可能是皇上的意思,方才他说这话,难道皇上与众臣都达成一致了?若自己与朝廷唱反调……
    他心念微动之间,一时间没有说话,似乎以督师之位,竟被张若麒这个小小监军压迫下来。堂内各人看得大跌眼镜,转动别样心思,只有王承恩严守不插手方略原则,闭目静坐不语。
    洪承畴看向辽东巡抚邱民仰,邱民仰略一点头,洪承畴又看向王斗。
    不说王斗身为忠勇伯,身份高贵,便是当年王斗雄姿,特别在通州逼退清军的情形历历在目,给洪承畴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王斗意见对他很重要。
    洪承畴温言道:“忠勇伯怎么看?”
    一时堂内目光,都聚在王斗身上,文官谋划方略,向是大明传统,此时督师不问余者总兵,连吴三桂都不问,只问王斗,可见王斗今时不同往日。
    不过谋略方面向是大明各武将短处,战场拼杀可以,让他们授计献略,拟定几个方略出来,他们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有心而无力。
    王斗沉思,按目前的情形看,清人比历史上提早增兵了,自己这个蝴蝶效应,扇得越来越大了。确实得进军了,免得锦州被提前攻下,大军入援成为一场空谈。
    他说道:“洪督,诸位,斗以为,东虏贼计明显,就是要逼迫我师进军,以便在途中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之计,无非趁我师急行,设伏打援罢了。那又如何?只要我师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多派哨探,中伏的可能性就极少。他们来的兵多,正好会战,来的兵少,正好将计就计,挫其军心士气!”
    王朴与符应崇首先叫好,杨国柱,曹变蛟、王廷臣接着赞同,一干老将如刘肇基、李辅明、左光先都是点头,认为可行。这也是双方争议不下,两全其美之策。
    张若麒哈哈一笑:“正是如此,忠勇伯之言甚合吾之心,我师不得急进,也不得畏进,但立时班师进军,那是肯定的。”
    他对洪承畴施礼道:“方才本职焦燥了一点,但也是一片公心,万望洪督师不要介怀。”
    洪承畴微笑道:“有张郎中赞画方略,是本督之福,王师之福,本督哪会介怀?张郎中座。”
    两人又是一团和气,便如方才的冲突不存在一般。
    此后说起大军开拔之事,依目前情况,王师行军,主要危险之地便是过了塔山城的松、杏一带。依洪承畴的安排,杏山一带丘陵山险较多,可行步营与车营,松山一路平坦,有利于骑兵出行。
    洪承畴久在辽东,对当地情形了解。众人对这安排都无异议。不过……
    王朴与符应崇都忍不住看看王斗,早在京师时,二人就被王斗描绘的粮道断后远景说得面色苍白。他二人的大嘴巴,说得曹变蛟与王廷臣都为此担忧不己。
    此时见洪承畴迟迟不说起后路之事,如在杏山等处守军如何安排等。王斗也是端坐不语的样子,王朴咳嗽一声,终于忍不住提起此事:“末将有一事请教洪督,有道计毒莫过绝粮,若贼抄袭后路,大军如何保证粮道万全呢?”
    洪承畴神情温和,似乎并不介意王朴的插嘴,不过他还没有问答,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却是响起:“王总兵的意思。是大军到了杏山后分兵吗?”
    王朴看去,却是山海关总兵马科,他笑嘻嘻的样子。语气却让人难以忍受:“贼兵越来越多。若逼以车营,全师云集。还可守战兼顾。若分了兵,被贼各个击破,这责任,由王总兵担当吗?”
    王朴心中恼怒,妈的马科,昨日跟自己喝酒时,称兄道弟的,转眼间就变脸了,小人!
    面上王朴也是笑嘻嘻的,他取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