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演义》第三百一十七章壮大

大明演义最新章节目录
   让方国珍和张士诚各占一方,显然符合朱元璋的意愿。把夹在方国珍和张士诚之间的地盘抢到手,方国珍和张士诚好像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朱元璋没有抢占方国珍地盘的更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刚刚掠取了皖南地盘,还没有向浙东进军呢,那方国珍就派了一个亲信手下找到朱元璋,表示愿意与朱元璋结为盟友来共同对付张士诚。
    为显示诚意,方国珍不仅送给朱元璋大量的金银和布匹,还把自己的儿子也送到朱元璋的身边做人质。
    朱元璋这才明白方国珍和张士诚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这么一个方国珍在南边牵制着张士诚,朱元璋又何必要向方国珍开战呢?于是朱元璋就把方国珍的儿子放了回去,以示友好。
    方国珍又表示愿意把温州、台州和庆元三地让给朱元璋。
    朱元璋对方国珍说道:“我们既然是朋友,我就不会要你的一寸地盘。”
    一时间,朱元璋和方国珍眉来眼去,打得十分火热。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朱元璋也好,方国珍也罢,都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罢了。
    一旦双方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彼此就只能打得死去活来了。
    要是在一年前,朱元璋恐怕还不敢轻易地率兵进军浙江。
    但他按照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来办,实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过去,他要想集中五万兵马就很是不易,而现在,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个十万八万兵马,也是非常从从容容的了。
    朱元璋派他的义子李文忠。
    李文忠就是保儿,本是朱元璋姐夫李贞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前文中曾提到过,保儿是在滁州投奔朱元璋的,朱元璋把他收为义子。
    当时任朱元璋的亲军左副都指挥—率一支数万人的军队首先挺进浙江。
    朱元璋给李文忠的任务是,一步步地靠近婺州,如果有可能,就率先把婺州拿下。
    李文忠率数万大军从皖南进入浙江境内后,进展十分顺利而迅速。
    他先是攻占了新安江水库西岸的淳安城,然后绕过新安江水库,又拿下了水库东岸的建德。
    建德是浙江西部的一个重镇。李文忠奉朱元璋之命,将建德改作严州府。
    婺州元军曾几次发兵攻打李文忠,想把严州府夺回来,但都被李文忠击退。
    李文忠在严州府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向东攻掠。几天工夫,他越过新安江,攻克了婺州以北一百多里的浦江小城,又过了几天,他拿下了婺州以北仅三十多里地的兰溪城,直接对婺州构成威胁。
    守婺州的元军大将叫石抹厚孙。石抹厚孙和母亲及妹妹住在一起。石抹厚孙的妹妹,当时大约二八年纪,尚未出嫁。石抹厚孙的哥哥石抹宜孙,是元军驻守处州的统兵元帅。
    听说红巾军占领了兰溪,石抹宜孙就赶紧派人赴婺州,问石抹厚孙要不要增援。
    石抹厚孙对石抹宜孙说道:“这股红匪,谅也破不了婺州城。”石
    抹厚孙不是在吹大话。他当时手中还有二万多兵马,这还不包括城中上万名的地主武装,加上婺州城高墙厚,石抹厚孙对守住婺州还是很有信心的。
    果然,李文忠带兵从兰溪南下,一连对婺州猛攻了十几天,但除了伤亡万余人之外,毫无结果。
    朱元璋得知李文忠攻婺州受挫的消息后,勃然大怒道:“这狗日的石抹厚孙,竟然把我的义子给打退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时徐达和常遇春也在应天,得知此事后,便向朱元璋请求带兵去驰援李文忠。
    而李善长、朱升等人则建议朱元璋“亲征”,理由是,婺州城一带文化名人很多,朱元璋去了,有更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朱元璋最后决定,徐达留守应天,他和常遇春、李善长等人远征婺州。
    朱升本也想去,但朱元璋考虑到他年岁较大、行动不便,就没有同意。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带徐达同往,是因为当时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的战事发生,朱元璋需要徐达坐镇应天统一调度。
    朱元璋带着常遇春、李善长等人开始远征婺州。
    这一次远征与过去朱元璋远征皖南不同。远征皖南的时候,朱元璋好不容易地才拼凑了五六万人马,而现在,朱元璋向婺州开去的时候,身边是整整十万大军。
    红巾军见朱元璋亲自挂帅,一个个情绪高昂,不几日就赶到了婺州。元军一看朱元璋亲自出动,加之婺州战略重地事关重大,于是派衢州守将宋伯颜不花和处州守将石抹宜孙同时支援婺州。可是朱元璋的大军岂是他们所能挡住的。两军才一交战,元军的两路援军就知晓了朱元璋和他的部队的厉害,最后两人损失惨重,只好逃回各自驻地,龟缩不出,只求自保了。
    那婺州守将石抹厚孙一看如此情况,自知难逃劫数,只好开城投降,向朱元璋举起白旗了。朱元璋受降后,命石抹厚孙和其母自杀,其妹因年轻貌美,自然成了他的又一个小老婆。
    朱元璋占领了婺州之后,叫李善长等人把他的“约法三章”写在纸上贴满婺州全城。
    朱元璋对李善长说道:“我们刚刚来浙江发展,军中又有很多新兵,所以军纪一定要严。军纪涣散了,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李善长深以为然。
    朱元璋不仅贴出了“约法三章”,还命令义子李文忠组建了一支“执法队”,不分昼夜地在婺州城内巡逻检查。
    朱元璋对李文忠道:“只要抓住了违犯约法三章的人,不管是谁,一律就地正法!”
    同时,朱元璋了解到官兵中喝酒的人太多,他怕官兵喝酒误事,便又下达了“禁酒令”。
    朱元璋麾下的一员战将姓黄,手下指挥着上万名红巾军。“禁酒令”颁布之后,他觉着这“禁酒令”只对下级官兵有效,像他这样的高级将领,如果只在家里喝点酒,那什么事也不会有的。
    所以,有一天晚上,当他的在他手下做一个小头目的弟弟走进他住处的时候,他便拿出一壶酒来自斟自饮。自斟自饮的原因是,他叫他弟弟同饮,可他弟弟不仅不同饮,而且还劝他不要饮,说是如果让朱元帅知道了不得了。
    如果仅仅是黄将军和他弟弟两个人知道这件事情,那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但不知为何,这件事情被李文忠的“执法队”知道了。因为黄将军不是寻常的军官,所以李文忠不敢草率,亲自找到黄将军的弟弟核实了之后,才将此事告之朱元璋。
    朱元璋这一回没有马上就作出什么决定。这个黄将军跟着朱元璋战斗好几年了,立过大大小小许多功劳,他的“将军”头衔就是靠着战功得来的。
    故而,朱元璋与李善长、常遇春等人商量了好长时间,才终于拿定了主意。
    主意拿定了之后,朱元璋带着李善长、常遇春等人走进了黄将军的住处。
    黄将军一看这阵势,就立即明白了一切。
    朱元璋把一柄短剑交到黄将军的手里,双眼含泪说道:“兄弟,你不要怪我心太狠手太辣,如果有令不行,军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兄弟是带兵的将军,你知道一盘散沙的军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黄将军听到朱元璋的话后,点了点头,说道:“元帅,我不怪你,是我的错!”
    朱元璋继续含泪说道:“兄弟,你的家人我会妥善照料,你的职位由你弟弟担任,你就放心地去吧!”
    黄将军放心了,两眼也充满了热泪:“朱大人,兄弟我走了,如果有来生,兄弟一定还会追随在朱大人的身边。”
    黄将军用朱元璋亲手递过来的那把短剑自刎而死。
    朱元璋也说话算话,马上就把黄将军的弟弟擢升为将军。朱元璋这一杀一擢之举,勾引得许许多多的人都欷嘘不已。
    不管朱元璋在黄将军面前所含着的那眼泪究竟有多少热度,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朱元璋在执行纪律的时候,是绝不会手软的。
    正因为如此,红巾军在占领婺州城后没多久,城内城外的秩序就都按照朱元璋的意图运转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就着手做了他的第三件大事。
    接着朱元璋在婺州城内设置了“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分省”,或者叫做“浙东行省”。再通俗地讲,“浙东行省”就是应天城在浙江的一个派出机构。
    也就是说,朱元璋在名义上已经把浙东地盘正式划为他的势力范围了。
    但分明可以看出,朱元璋为贯彻朱升提出的“缓称王”策略,依然打出的是“大宋”旗号,而且,为强调这一点,朱元璋还叫李善长在“浙东行省”衙门前竖起两面黄色的大旗。
    旗上分别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大旗两边又各立一块木牌,木牌上分别写着“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旗上有“大宋”,牌上有“宋国”,朱元璋好像是刘福通“宋”政权下面的一名忠实的臣仆,而实际上,朱元璋只是在借“宋”这一块招牌,来争取汉族地主人士的支持罢了。
    婺州是儒学的中心,号称“小邹鲁”,城内城外的封建文化人士,随便用手一抓,就能抓出一大把来。
    所以朱元璋在设立了“浙东行省”之后所做的第四件事情,便是广揽封建有识之人为我所用。
    对那些很有名气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则把他们送往应天,或让他们担任要职,或让他们给自己读史讲经。
    大名鼎鼎的两个文人,王冕和宋濂,朱元璋就委以重用,任王冕为咨议、参军,任宋濂为五经师。
    可惜王冕英年早逝,而宋濂则一直在朱元璋的身边为朱元璋讲经读史。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认认真真地与儒学打得红火了。一时间,满嘴粗话的朱元璋,有意识地“之乎者也”起来。
    几个月之后,朱元璋觉得以婺州为中心的一大块根据地已经比较稳固,便决定返回应天城。
    恰在这时,小明王得到朱元璋的战报,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朱元璋欣然的接受了这一任命。
    从此,他便是“宋”政权属下赫赫有名的丞相大人了。
    接着朱元璋便回到了应天。
    陪同朱元璋一起回应天的,有李善长、李文忠、王冕、宋濂。
    朱元璋你对常遇春说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