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逍遥王》第三百八十五章敲打顾氏

重生之大唐逍遥王最新章节目录
   收到崔府的回话,顾老爷子沉默半晌,心里矛盾重重。见顾雍在旁嘀咕个不停,干脆轰他出书房。顾益摇摇头,这个时候了,还争什么硬气脸面?若非当初二兄夫妻死要面子得罪了别人,哪里会让整个顾氏都受损?哎,可惜,多好的机会啊!
    顾益替老爷子换了一盏热茶,笑道:“父亲,二兄一向清傲,一时未转过弯来。其实啊,您瞧瞧,只要是诚心诚意跟随崔刺史、武阳郡公的,哪一家没有得益?前几年,咱们顾家不也又得名又得利,甚至成为了江南世家之首么?哎,可惜,可惜,一步错步步错!哎!”
    每每提到此事,顾老爷子是又气又恨,顾氏虽说被人尊崇为儒学世家,朝廷不少官员都曾在顾氏私学读过书,积累下偌大的人脉,但真正与那五姓七宗的顶级世家相比,犹如螳螂挡车。瞧瞧,好不易成了江南世家之首,却因一个小小的失误便落入尘埃陷入淤泥。他挥挥手,冷冷地道:“不要理会你二兄,他是读书读迂腐了。你到库房内好生挑选几件礼物,据霖儿说,武阳郡公旁的不喜爱,偏好字画古籍,甚爱风雅。”
    顾益眼睛一亮,忙道:“父亲且放心,儿子这就赶紧去办。”他早就眼馋库房里的那些宝贝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欣赏。
    崔瑾回到府中,贵祥已经领着知书等人封好了十几口箱子,这些,都是要带回京城送给各家各户的。
    午后,顾家便前来拜访。贵祥引到正厅,顾霖眼中暗了暗。按照崔瑾的习惯,亲近之人是在书房相见,熟识之人在偏厅见,只有客人才在正厅见面。他暗暗自嘲,如今,只能算是客人了吧?
    知术送上茶,便候在一旁。顾老爷子轻轻笑了笑,问道:“这位小哥儿,听说武阳郡公即将返京?”
    知术恭敬地道:“回顾老太爷话,吾家小郎君明日回京,本是极忙的,只是见了顾小郎君送的帖子,特地挤出时间来见一见。”
    站在顾老爷子身后的顾霖心中一紧,忙追问:“怎么这样紧?武阳郡公不是才从吕宋回来么?”
    “小人不知!”知书笑盈盈地回道。
    顾老爷子轻咳一声,顾霖忙噤声,心道,幸亏前两日自己便开始收拾行装,不然,若明日启程,那就有些仓促了。
    耳边,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然后是崔瑾与贵祥低低的说话声。顾老爷子想了想,与顾益一起站了起来。
    “哎呀,顾老太爷、顾郎君、顾兄,让你们久等了!”门外,转过一个俊逸丰神的少年郎,一张俊美无比的脸上淡淡含笑,最为引人注目的最是那双眼睛,眼角略为上挑,眼含桃花,眸如漆墨,但细细一看,却如坠入那无边寒井,似乎将所有的光亮都吸入进去,让人无法自拔。这位名扬大唐、文曲星转世的崔小十三郎,顾老爷子虽是远远见过,但从未亲自打过交道,此番一见,心中微叹,怪不得自家孙儿折服,单单这风仪,便是世上无双。
    “武阳郡公,老朽打搅了!”顾老爷子拱手笑道。
    崔瑾对顾霖点点头,伸手笑道:“顾老太爷请坐,这位可是顾三郎君?顾兄,你也不必客气,都是好几年的朋友了。”
    待崔瑾坐到主座上,顾老爷子和顾益才坐下。顾老爷子觉得很是屈辱,作为大家族的族长,却要向十几岁的少年郎屈服,心里哪会没有想法?若是博陵崔氏倒也罢了,偏偏是如此少年郎。
    崔瑾也不着急,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喝了一口,慢慢咽下,转脸对知术道:“你的茶艺功夫越发好了,今后教一教青竹她们,但你老是跟在我身边,也着浪费!”
    知术一听,心中大喜,知道小郎君是要对自己大用,唇角翘了翘,脸上却表现得极为平静,只是垂手恭谨地道了声“是”。
    顾老爷子犹豫不决,想要开口,却有觉得口舌麻木,心中郁闷。几番张嘴,又合上。顾霖暗暗着急,看了看叔父,见他垂着眼帘,不知在想什么。
    有与知术说了几句话,崔瑾放下茶盏,温和地道:“不知顾老太爷有何指教,在下明日回京,正在收拾行李,另外,这两日发生了一些事情,在下也要写份折子奏报圣上和太子殿下。”
    顾老爷子的手微微颤了颤,知道再放不下这张老脸,人家便不再理会了。轻咳两声,遮掩住脸上的尴尬:“真是打搅了。武阳郡公这几年对顾家颇为关照,老朽特此表示感激。不料,吾家二郎办事不妥,辜负了武阳郡公的一片好意,老朽也是许久后才得知,着实羞愧。”
    崔瑾眨眨眼,淡淡一笑:“这几年,在下与顾兄真心相交,以诚相待,而顾兄也帮了在下不少忙。虽说有些误会,但在下并未放在心上,崔家也未放在眼里。”
    顾老爷子喉咙一哽,心头不是滋味。你们是没放在心上,但旁人却看在眼里。自从出了那桩子事儿后,顾氏私学走了不少颇有潜质的外姓少年郎,甚至有些寒门庶子宁可到旁的私学就读都不愿留在顾氏。顾氏的名声,如今落到历史最低点,同时也影响到各项营生,最直接的便是大唐皇家远洋贸易的参股,今年便没分到份子,这是多大的损失啊!
    顾霖轻轻叹口气,见到崔瑾那淡淡而疏远的笑容,便知道人家是有些不耐烦了。果然,崔瑾按了按眉头,略显疲倦地道:“这两日,在下随同柴大总管飞驰百里剿匪,两天一夜未曾合眼,着实有些劳累,您若无急事,是不是待在下从京城中回来后再说?”
    “这个……老朽是有些事情……”顾老爷子不知该如何开口,直接说,吴郡顾氏想依附博陵氏?偏偏崔刺史拒绝。而这位武阳郡公年纪太小,实力太弱,自己太不甘心。
    崔瑾眼中闪过一抹不屑,却是淡笑道:“若是顾老太爷有所顾忌不好开口,那便不用说了。”其实,他也没想到老爹会将整个顾家推到自己跟前来,原本是想着纳入博陵崔氏门下的。所以,人家心里也是不情愿了。“凡事,皆是‘缘分’二字,在下也算道家弟子,所以从不强求。”崔瑾又道。
    顾霖再也顾不得其他,上前拱手道:“在下不才,想追随武阳郡公身边,恳求收留!”
    崔瑾默默地注视着他,不动声色,只是那么淡淡地看着,让熟悉他的顾霖心头一凉,慢慢地垂下头来。半晌,崔瑾道:“顾兄还是走科举仕途的好,在下这几年都要在外奔波,怕要耽误了你的前程。而在下身边,已经有晋王殿下和房家二叔,另外,过些时日,还要在五姓七宗和勋贵子弟中选几人,这是圣上交办的任务。”这事儿,倒真是李世民提出的,因为他发现,凡是跟随在崔瑾身边的那些小儿郎,一个个见识学问增长极快,很有思想,活力充沛。而那些勋贵中,不少人厚着脸皮找到李世民,说想将自家不争气的纨绔子弟送到崔瑾手下,让崔瑾好生收拾收拾,即便学不来崔瑾惊才绝艳的学问,但跟着学些规矩也好,至少不整天打搅闹事儿。李世民知道,他们是眼红杜荷、房遗爱和李崇真和柴氏兄弟了。
    顾霖脸色一白,这是被人家拒绝了啊!可是,自己是真心想追随其左右。他转头看看祖父,见他仍在犹豫不决,惨然一笑,掀起长袍下摆。顾老爷子心头一惊,忙拦住他,咬咬牙,站起身,对崔瑾拱手道:“武阳郡公,这里有一份册子,请武阳郡公笑纳!”
    顾益叹口气,拿出两本厚厚的册子,双手捧起。知书上前接过,呈送到崔瑾跟前。崔瑾瞟了一眼,淡淡地问:“可是决定了?若要犹豫,现在还来得及。”
    顾老爷子的手微微颤抖着,闭了闭眼,坚定地道:“顾氏不悔!”
    崔瑾接过,随手翻了翻,一本是吴郡顾氏花名册,一本是顾氏的产业清单。毫不在意地放下,露出欣慰的笑容:“多谢顾老太爷的信任!若是舍得,选三名顾氏子跟随在下进京吧。哦,听说顾三郎君有一子颇为聪慧,可惜一直不曾见过。”
    顾益大喜,忙道:“某家长子一直钦慕武阳郡公,虽是愚笨,但好在踏实,若是武阳郡公不嫌弃,便让他替您牵马坠蹬。”
    顾老爷子眼睛闪了闪,这个三儿子倒是机灵,可惜是庶子,不然,也能好生培养。而他那长子,虽比不得霖儿的学问,却胜在头脑灵活。也罢,既然武阳郡公瞧得起,便给他一个机会便是。而霖儿,自然是要算上的,那么,最后一个名额给哪个呢?得好生商议才是。
    既然勉强算自己人了,崔瑾的态度自然要和蔼许多,笑容也如浴春风,让人全身暖洋洋的。他温声道:“只是,若要跟随在下,必是要吃苦的,要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这个顾兄是深有体会。比如,这次吕宋之行,连晋王殿下和房家二叔都亲自参战,还立下不小功劳。”
    顾霖这才发现崔瑾的那头短发,颤声道:“武阳郡公这头发?”
    崔瑾摇晃着头,抚了抚额头的碎发,毫不在意地笑道:“不小心过火海时被烧焦了,好在没有烧到皮肉。”
    在征服爪哇时,顾霖可是跟随左右的,只是那时都是远远地躲在船上,待大局已定才上岸。即便如此,见到那满地的鲜血,也是好一阵子吃不下饭食。他轻轻地皱了皱眉,忍不住低声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武阳郡公何须亲自冒险?”
    崔瑾知道他是关心自己,便耐心解释道:“卡登是我的异姓兄长,他有难,我岂能坐视不理?若非我领人去了,说不得现在已经被害身亡。以吾心换汝心,他待我真诚,我岂能负他?”
    顾老爷子与顾益互望一眼,微微颔首。
    顾霖轻轻暗叹,以前,他待自己也是颇为真诚,只是自己没有珍惜,如今,却是从属关系,再也回不到以前了。又听崔瑾继续道:“顾兄,你我的情分不比旁人,以后也不要生分才是。”
    顾霖大为感激,眼中不由有了水意,吸吸鼻子,忙慎重地道:“在下必不负武阳郡公抬爱!”
    知术重新上茶,崔瑾看向顾老爷子:“顾氏以儒学传家,对治学传授颇有心得,如今大唐逐渐稳定,国库充裕,你们也要好生想一想,如此为大唐提供更多爱国爱民的人才。说不得,过不了多久,朝廷有所行动。这话,某先说在这里,你们听着,切不可外传。”
    顾老爷子皱着眉思量,突然心头一动,惊诧万分地看着崔瑾,抖索着嘴唇,问道:“难道,难道是办……”
    崔瑾摆摆手,止住他:“心里明白便好,不必多言。但是,苏州,必是要作为试点,所以你们也要做好准备,积极为朝廷分忧解难,为百姓谋利,如此,才算真正的儒学世家。”
    真正证实了自己的猜想,顾老爷子全身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