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逍遥王》第256章思绪繁杂

重生之大唐逍遥王最新章节目录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身的海洋贸易,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便利的海洋运输,如果一个国家无法进行海岸登陆这一便捷的作战部署,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话语权可言?”
    后世,此类话肯定大家都非常熟悉,也非常赞同。这是崔瑾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的。
    崔瑾此话一出,讲台下方的军官们就忍不住窃窃私语。安修仁重重地咳嗽几声,各种嘈杂声立即消失,大家纷纷端坐,抬头挺胸,双手放置于膝盖上。
    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指了指墙上悬挂着的那幅长约两丈、高一丈的地图,位置直指高句丽。
    “假如,当时隋炀帝有五百艘类似于福船或广船的海上大型船舶,若是按照如今的装载量,每艘五百人,因为要装载大量的作战物资。那么,一次性就可以运送二十五万人。”崔瑾道,“当然,为了便于登陆作战,我们还必须有艨冲之类的登陆舰,这个已经开始打造。”
    若是单单用于海上贸易,目前的几种船只倒是足够,但要不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立即让人送了一封书信回京城,向李世民和李承乾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允许后便让船工们立即打造。同时,李世民还指示,若有多余的钱财,可大量打造战舰。崔瑾只能耸耸肩,当前,一是没有这个财力,二是没有这个物力,三是没有这个时间。留待下一次吧,等赚足了经费再打造好不?到时候,第一批海军也成型了。崔瑾回信道。李世民自然也是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钱啊,人啊!崔瑾其实也挺着急的。钱,咱们可以去挣,可以去抢,但是造船的船工们呢?若非采用了流水线作业,那些船只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制作出来。另外,各世家、勋臣等发挥出的能量也是巨大的。按照崔瑾的提议,由各位股东以提供各种原材料抵作部分份子钱。不然,单单靠朝廷和崔氏去采买,肯定会耽误许多时间。而股东们为了尽快地赚到钱,也颇为尽力,听说船厂人手不够,还送来不少干事利落的下人来。只要核心技术不泄露出去,就算那些人看到船只也造不出来。如此,便大大加速了造船的速度。为此不得不向官府申请,要求将周围大片土地划拨给船厂,不然那地儿实在是有些转过身来。按照后世的说法,如此这太仓船厂便是公私合营,这土地使用权也便作为国家投资。
    “如果,我们只有二十五万人,那么如何开展对高句丽的作战呢?”崔瑾围着高句丽画了个圈儿。
    一名校尉举手,得到允许后发言:“某将以为,所有船只可从苏州出发,达到登州,以登州为据点,直接驶到高句丽……”按照他的想法,根本就不需要像隋炀帝那样,渡辽水攻辽东城,再打到鸭绿水,渡水攻平壤。好不容易攻克下辽东城,一路上损兵折将,等打到平壤城时,已经是损兵折将粮草全无后继无力。还不如避开辽水和鸭绿水,从高句丽的尾巴开始,直接将船开到离平壤最近的地方登陆,慢慢向平壤推进,直接将平壤城拿下,然后向四周扩散,一路攻坚破城,完全占领鸭绿水以南所有领地。然后,将船只开进鸭绿水,将大唐军队运送到对岸,然后又是故技重施,步步推进,步步安营扎寨,直至攻克辽东城,收复大唐领土,将高句丽这个卑鄙无耻的国家消灭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之中。
    校尉说得豪气万丈,让台下的军官们也热血沸腾。当然,也有不少人极为冷静,提出问题:为何不直接开进鸭绿水,分别从南北方向进发,如此不是更快么?还能防止高句丽军队渡过鸭绿水来支援南方。
    那校尉憨厚地摸摸脑袋,道:“这个,某不是担心人数太少么?前隋可是动用了百万大军呢!”以第二次征战为例,直接参战的军队大约有百万,加上后勤和运输民众,那就高达三百至五百万之巨。
    但是,他没想到过,如今大唐作战何须如此多的后勤和运输人员?几年前对dong突厥之战便发明了军用干粮。
    崔瑾对敢于发言的校尉进行了表扬,当并未评价其作战计划是否正确。他道:“今日,某要给大家讲的是进攻战役,共分为对海上兵力集团进攻战役、对基地和陆上目标袭击战役、海上破交战役、海上封锁战役四种,今日,某先讲一讲第一种……”
    随后,崔瑾通过举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发现或遭遇敌军舰队时,如何消灭或重创对方,改变海上的兵力对比和战场形势,夺取和保持制海权。
    崔瑾对这些并不擅长,但近、现代大的战争也还是知道的。所以,倒也是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还积极参与讨论。
    待崔瑾等人离开教室,那些校尉们便围着那幅地图开始指指点点争论起来,安修仁也积极参与其中,对海战他也是一窍不通。
    “武阳郡公对海上作战也极为精通啊!”陆川佩服地道。
    崔瑾其实挺心虚的,他前世又不是好战分子,只是在网上看到一些较为著名的战役罢了,连纸上谈兵都说不上,若真让他指挥作战,那可不能保证能比隋炀帝好多少。但是,至少他敢保证不会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也不会被高句丽人蒙蔽欺瞒,让自己功亏一篑。只要不是急于求成,只要后方粮草能及时运送,还担心什么?不过,要开展一场大规模的作战,这粮草可是问题,目前,大唐的底子还薄。但是,崔瑾敢保证,六年之后,待江南道这一鱼米之乡建成,大唐便不会再缺少粮食。
    一切又回到原地,钱、粮、人。这都是大唐所极为匮乏的。比如这苏州,就太冷清了。要不,去抓一些人来,让他们服劳役,比如开荒种地、修路搭桥、疏通河道、修建城墙等等,这样就能解放众多的大唐劳力,或是读书或是经商或是劳作或是当兵。将此想法一说,惊得众儿郎们目瞪口呆。李治咂咂嘴,道:“表兄,你这样会被那些士大夫们攻击的,说有违人道有违天道,说太残忍了,非君子为之等等,天天儿在你耳根子边唠叨,那唾沫星子都能将你淹没。”
    崔瑾撇撇嘴,问:“士大夫?不都是大多在士族当中么,也就是世家之中,如果说服了世家,那么还有人喷你口水?其实吧,有很多地方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他们干活儿,我们让他们吃饱饭,他们还会对我们感恩戴德呢!”农民起义不就是因为广大的老百姓饿得受不了才揭竿而起的?如果人人都能吃饱穿暖,他们怎会响应那些野心家的号召,为他们卖命?
    “过阵子,咱们可以去吕宋和琉球瞧瞧,那上面有不少土著人。”崔瑾笑盈盈地道。
    大家面面相觑,这是闹真的?“还早着呢,那两地气候潮湿,很多人都不太适应,得做好准备才行。”崔瑾挥挥手,很是遗憾地道。心想,琉球离大陆最近,所以必须先全部占据下来,建一个海军基地,然后,横渡巴士海峡到达吕宋。听说,现在这两地都有不少海盗据点,既然想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肯定是不允许周边海域存在这些不安定因素的。
    想到粮食,崔瑾不由想起一种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即占城稻。史载,占城稻是在唐末五代由泉州商人带入大唐,然后经北宋大力推广,向北扩散,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同时因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为不同的新品种。主要是因为其适应力强,不择地而生。那么,要不要改变原有计划?如果能运送回大量的粮食,也是能够赚钱的吧?收购苏杭二州的丝绸、茶叶等等。至于后来明朝时候被三宝太监带到海外的瓷器,尚未发明出来。目前的瓷器还不能算真正的瓷,只能算是陶。其实,瓷是在陶的基础上,将烧成温度升高到1200度以上,甚至1400渡左右,以高岭土作坯,便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这个,倒是可以让人研究一下。
    崔瑾越想事情越多。什么都匮乏,什么都没有,真让人头疼。自己可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泛泛地说几句还成,若是别人深究细问,就要现形了。
    “稚奴,你们先回城去吧,我想到海边走走。”崔瑾对李治他们道,心头思绪过多,得认真理顺。
    李治嘟着嘴,很想说同去,但见崔瑾似乎有些烦恼,想到他肯定是有何事情未想透彻,想单独静一静,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成,但是,表兄要注意安全哟,早点回城去,不然稚奴会担心的!”他叮嘱道。
    崔瑾笑笑,仍崔玦也随之回城去,自己带了李宝、马云天以及一群护卫向海边而去。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83中文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