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崛起》【1197华皇的军舰方向

甲午崛起最新章节目录
   萌总裁笑道:“好了,你去休息吧,明天你启程的时候,我就不送你了,预祝你在德国能够取得外交成绩。”
    曾纪泽见陛下训示完了,急忙道:“谢谢陛下。”
    萌总裁看着曾纪泽离开,内心一阵波澜,虽然稍微知道一点历史的走向,但是现在华国的舵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华皇其实并没有和曾纪泽说太多的实质内容,他不想说的太细,绑缚曾纪泽的手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没有必要强加自己的习惯给别人。
    稍微说一下大概的方向,统一一下认识,这是华皇今天找曾纪泽的主要目的。
    华皇对于定远级战列舰,还是心生向往的,这是他目前能够得到的最强大的工业产品了。
    如果不是担心阻碍华国自行研发军舰的速度,萌总裁甚至想再多订购两条,或者四条,他估计,即便是要订购八条军舰,德国人应该也会接下这笔订单,一百多万英镑,甚至二百多万英镑,这么大的订单,将极大的刺激德国造船水平的进步,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誘惑!
    但是如果订购太多,华国在最近几年的研发经费,肯定会受到压缩,所以,华皇确定了四条这么一个数目,这也是华皇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原先的历史中,从硬件上说。
    “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直到大战爆发前,仍然是亚洲军舰当中令人生畏的军舰。
    两舰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铁甲堡式铁甲舰,各装12英寸大炮4门,装甲厚度达14英寸。
    黄海大战中两舰“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皆证明它们是威力强大的海战利器。
    日本以此两舰为最大威胁,叹其为“东洋巨擘”,直到战时也未获得达到此等威力的军舰。
    当然,两艘战列舰虽然是当时最先进的,后世也提出了很多缺陷。
    战列舰首重炮的威力,定远号的两座主炮一座向左一座向右,中间被高耸的上甲析隔开,在舰首根本没有火力重叠区,只有在日本舰队排成很长一串从北洋水师跟前经过,才有可能一座打头一座打尾,充分发挥两座双联装主炮的威力,但这样的机会是很罕见的。
    德国设计师设计定远号时出现的致命错误,无论敌舰队出现在哪里,定远号都只能发挥一半火力。
    如果把形同鸡肋的舰首副炮去掉,将前甲板削平,前桅杆后移,定远号的两座前主炮的射击区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在前半球基本重叠,战斗时无论舰首对敌还是侧面对敌,定远号都可以充分发挥火力。
    而且定远级如此设计主炮台,主要就是为“铁甲堡”的装甲带集中布置的原因,大大减少装甲重量,以适应当时的蒸汽机动力。
    如果按照前无畏舰的设计,整个装甲带将基本贯穿整艘战舰,军舰的吨位将远远超过一万吨,蒸汽机将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军舰的造价也将高的惊人,最后航速恐怕也只有十节出头。
    因此,定远级铁甲舰是当时的德国海军科技水平集中体现。
    前无畏舰的设计还根本不实际。
    这些,华皇到时候会在确定定远舰方案的时候,会向德国人提出来。
    至于重型巡洋舰,轻型巡洋舰这些,还有小型的炮舰,鱼雷舰,华国现在已经有能力研发生产了,虽然可能生产出来的质量不如德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必须自己生产,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就让别人生产,这种必要的学费,还是要交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甲午战争中能拿得出手的清朝军舰,其实也就只有定远舰和镇远舰了。
    倭寇五艘军舰围攻没有弹药的定镇二舰,几乎抵近射击,半个小时,没有任何战果,如果大东沟海战10艘都是定远镇远?那倭寇还有击沉军舰的战绩吗?没有战绩何来大东沟海战倭寇胜利?
    没有倭寇的胜利谁会去挑定远镇远的毛病?
    瑕不掩瑜,华皇给予历史上的定远舰和镇远舰,很高的评价,是腐朽的清王朝不行,不能将过错算到装备上!
    所以,不能因为战役失败了,而把问题都归咎到定远舰和镇远舰的头上,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定镇二舰之后,倭寇的军舰没有被复制,反而是大炮巨舰的定镇二舰被改进成“无畏级”军舰,进而出现“密苏里”“衣阿华”甚至是倭寇的“大和”“武藏”等等。
    相反倭寇的“吉野”等被抛弃,是海军将领集体弱智?
    还是定镇二舰的强大防护和几乎两炮击沉“松岛”的战绩?
    还或者是薄皮大馅的英国的“胡德”也被德国“匹斯迈”两炮击沉?
    反正所有的国家海军,除了没有钱养不起的,几乎都仿照定镇二舰,可见定镇二舰的思路是对的!
    十九世纪这个时候的工业水平,虽然日新月异,但是巨舰重炮的思路是无可替代的,因为科技不允许。
    大家都有导弹了,当然是更高效,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的巡洋舰要适合未来海军,但是十九世纪怎么可能有导弹?
    甚至在海军将领眼里,大东沟海战都可以“不以成败论个英雄”,日本人没有瞧不起北洋水师,甚至在事后很多年,都没有瞧不起,**的清廷,不是战舰。
    定镇二舰如果将火炮全部指向前方,那就是5门,而这五门火炮,可以同时对单个军舰的前后左右全炸,借用狙击手的话叫“一枪击中目标”,而海军炮兵的话叫“我方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如果定镇二舰使用开花爆破弹,5门齐射击中倭寇军舰的前后左右中,倭寇还能向何方机动躲避?
    这就叫“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是可以用数量弥补海上风浪射击的精度不足!用数量弥补敌舰运动时射击的精度不足!
    当然,华皇会提出重炮都统一由华国自行研发按照,华国的造炮技术已经得到了检验,单单从技术层面看,已经不落后于德国人。
    大东沟海战时定镇二舰为防止像济远一样被飞入炮罩内的弹片反复杀伤,撤掉了4门火炮的炮罩,这样不但扩大了4门12寸巨炮的射击角度,而且方便海风吹散射击时产生的硝烟,便于再次瞄准。
    而且克虏伯也有很大的仰角,磨盘样式炮台可以360度转动,向任何角度射击,当然除了另一座炮台遮挡和两座炮台之间的装甲指挥室,除去这些,几乎没有不可能的射击方向。
    至于侧向射击一个飞桥厚度有限遮盖不了多大射击角度,而装甲指挥室则是斜着建造,更不会妨碍4门炮加上前后副炮射击,不拆除也可完成几乎360度射击,定镇二舰根本不妨害射击。
    无需拆除。减少定镇二舰原本可怜的火力配置。
    所以,即便是华皇到时候会提出改进的建议,也只是微调,华国现在有自己的专业造舰团队,只是整体工业水平跟不上,才不得不委托他国来建造。
    在原本的历史汇总,大东沟海战是掩护陆军登陆,陆军登陆未完成。
    北洋水师就要挡在倭寇前面,哪怕是用身体,也不能让倭寇发现登陆的陆军,否则陆军就有可能在倭寇密集的炮火下全军覆没。
    而战斗打到最后,只剩下定镇二舰,让倭寇围攻,坚持吸引倭寇,当然倭寇也叫嚣要“击沉定镇二舰”用5艘军舰围攻,结果是白扯,倭寇的信心重创,抵近射击,倭寇的信心全无,定镇二舰没有炮弹,停止运动。
    等死半个小时!倭寇也没能击沉,倭寇变成了绝望!
    所以倭寇被迫撤退,就是倭寇的所有弹药打光,定镇二舰也还没事,倭寇也看见定镇二舰,无法击沉,跑路,所以强大的防护能力决定了无敌定远小组掩护陆军登陆成为战场柱石。
    超勇扬威木头外铁皮,不管怎么打都是要沉的,致远经远(原产地英国)被4艘军舰30多门火炮围攻,欺负死。
    而定镇二舰则被5艘军舰近一个半小时围攻,没事!
    可见设计优等,甚至还创造了击伤松岛等战果,而倭寇的三景军舰320火炮都干什么了?转动系统卡壳,火炮卡壳,甚至转弯都不敢开炮,怕把自己掀翻了。
    英国那时还只能造“吉野”致远经远等。
    甚至后面的薄皮大馅“胡德”,还敢和俾斯麦大炮巨舰叫板?
    除非提前使用了航母。
    巨舰重炮的思路没有问题。
    华国一直在悄悄的研发潜水艇,各种战列舰,巡洋舰,都在研发,在科技这一块,华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但是都等到华国自己有能力建造才拥有战列舰的话,华皇等不及。
    说北洋水师训练不过关,事实上,同期的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远远高于日本人。
    这一点,从双方是射击命中率上面就可以看出来。
    后世的日本防卫省一直保存了一套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
    这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
    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
    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
    关于李鸿章拒战保舰的说法,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
    1891年夏,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北洋水师总兵刘步蟾即观察到,当时新添了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迅速告知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因此,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由此可见,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海军将领完全清楚“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这一常识,而黄海海战的失败结局,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这也解释了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势”。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日方的炮弹发射数量20~10倍于北洋水师!
    根据现有的材料,北洋水师所使用的架退炮射速要远远低于日本的速射炮,而且当时大口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