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第七百三十章陈汉的皿煮

主宰江山最新章节目录
  
    qu 绝对不会让他死了。”小小一个兔爷竟然这般的能熬,这让刑房的一干人等坚信自己捞到了大鱼。
    他们一定要撬开这人的嘴。
    高士达摆摆手,盯了眼刑架上的那人。旁边的刑讯人员已经结下了那人手铐脚镣,麻利的把人从刑架上放下来。而能一直靠着严刑毒打也不吭声的人双脚一落地,整个人就跟没了骨头一样软倒在地,一人从一旁的盐水缸里挑出一桶盐水冲到他身上,再来两人拖着他的腿把人给拖走了。
    刑房的负责人,也就是军统刑讯室室长,看着人被拖走,只摇头道:“这人真是个硬骨头,怎么打都不开口。”纵然是敌人,也不能不让人心生佩服。
    按说‘三木之下和求不得’,这是古时候就传下的至理名言,是人就不能跟鞭子烙铁碰。室长就觉得是人都捱不过酷刑加身,干他们情报这一行,一旦暴漏了,不能逃跑就趁早自我了断的好。他一直都怀疑明史上记载的杨继盛是假的,半夜里创伤发作,疼醒了,就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去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这世上真有这般铁骨吗?
    但现在他相信了。这个世上总有骨头特别硬的人的。室长从没想到他这辈子也能碰上一个,心里不是不佩服的。
    尤其是这个硬骨头的‘身份’还是个兔爷,这就让人更惊奇了。
    要不是没把他的舌头给剪了,他都以为这人是个哑巴了。
    高士达道:“这人还不能死。”脸色也不怎么好看。
    室长忙接口:“那是自然,回去就会给他治伤,刚才泼那一桶盐水也是不想叫他这么简单的就没了。真正有用的东西还没问出来呢。”
    高士达翻了翻口供册子,上面只有寥寥几笔,身份来历都没问清楚,这个太监是流民,报的老家籍贯是河南濮阳,已经派人快马去查了。但极有可能是假的,具体的住处、姓氏记载的都很清楚,就是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
    他十三岁进的刘府,最奇怪的是,当时的刘霞裳还在南京呢。如果说这人是那个时候就埋下的钉子,这也太有本事了吧?
    刘霞裳一直是袁枚的门下,袁枚倒台后,他也是挂了个六品闲职混饭吃。从这人进刘府到眼下时候,足足七年,现在这家伙都二十了。
    高士达对口供上的东西视而不见,他只疑惑一点。这家伙再怎么吃刑都坚决不开口,那他心中到底隐藏的是多大的秘密?这秘密如果真的从七年前就开始种下了,那可不仅仅是个东北走私的事儿了。
    为了防止这宝贝自尽,嘴里给他塞得有麻核桃,到了牢房也有人专门盯着,医治的大夫是名医,不要他治病,只要他能保住人的命。
    从刑房里再出来,天色已经黑了下,找人来问,省府的那人已经走了。高士达没有去办公室,也没有到食堂吃饭,而是先让人打了满满一盆热水烫脚。然后高士达一边泡脚,一边起草着这支。时钟滴答滴答的作响,到了八点了,他才放下笔。
    “叫机密室撰写一份,飞鸽送往南京。”想要查清楚这人身上的秘密,高士达绝对他必须得到国安的全力帮助。
    不过高士达也知道,自己别看在外东北搞得风生水起,这点波浪放到南京那是一点波痕都不会有的。
    南京的水比外东北深太多了。
    别说高士达进来折腾下马的外东北官员,只要是黑龙江的,还没有涉及到府一级,那就是真的到府一级了,又能如何呢?
    如今的南京城正是秋意融融,天高日爽的好时候。国朝富华,生民日盛,才不会因为遥远的边疆之地传来的一丁点消息就为之愕然呢。
    而事实就如高士达所料,这个时候的南京正好比一场歌舞演出到了高氵朝,所有人的眼睛都放在‘廷推’这个事情上,根本就没人理会东北。
    或者说,南京的高官勋贵们,对于东北的事情只需要知道结果就行了,而不必有经过。
    现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向了皇帝新拿出来的‘廷推’,这项并无新意,但在中国已经废除了近百年,给了大臣们实打实权利的新法度。
    皇帝要行‘廷推’了,而何为‘廷推’呢?简而言之一句话,廷推就是朝廷要职有了空缺,大臣们推荐人选。此政策起源于朱明。
    高级官员空缺经大臣推荐,皇帝任用,称廷推。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廷推或皇帝特旨任命,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尚书会同三品以上官廷推,外官则总督、巡抚廷推。到了‘千骨一狄’康麻子年间废除。
    陈鸣上辈子曾经听过一个说法,朱明的廷推是‘皿煮’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历史的进步。
    陈鸣很不喜欢皿煮,虽然他清楚他所建立起来的帝国,注定要迈过这道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自己就喜欢皿煮,谁也没规定穿越者就一定要皿煮不是?
    陈鸣就喜欢大权独揽,就爱‘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但是该怎么给后人铺的路,他也是要铺的。
    廷推这玩意儿是不是皿煮他不知道,但感觉起来的确有中不一样的味道。
    朱明中后期的廷推已经形成了制度,虽然被某英明神武的夷狄之君给废除了,但扒扒历史书,陈鸣又把它给捡了起来。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後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推云者:是乃明代抡选要吏之法,原规定三品以上及九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掌监察百官〕共七卿,再加大理卿〔掌刑名平反之事〕、通政使〔敷教内外章疏〕,是为九卿。九卿乃全国最高政务机关,熟悉国政推行之实际情形。)、佥都御史、祭酒等官员,公推二或三人,由皇帝取决任用,谓之廷推,清初尚采行,後废。
    陈鸣现在把这个东东拿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分割了皇权。
    陈汉版‘廷推’的红线是划到了三品,无论是正三品,还是从三品,对于内阁大臣人选都能发表自己的建议。针对某个位置,他们有权利推荐自己认可的人选,然后由皇帝统一汇总,从中决出一个人选表单——五到七个人。然后在京和地方上的三品文臣就可以针对这个名单进行推举了。
    最后的前三名由内阁递交皇帝采选。
    不是说这些大臣们自己选的第一名就一定能坐上宝座,最终的抉择权还握在皇帝的手中。
    现在陈汉朝的这个‘廷推’制度还只限于内阁,当整个制度制定完成以后——比如二品官和三品官的评分是不是一样啊,要是有缺又如何啊,陈汉的廷推制度与积分制是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整个过程估计要扯皮两三年吧,二品官肯定不愿意跟三品官一个分数啊。而地方上的巡抚大员一直在谋求自我品级升级,而且这事儿陈鸣也不自我表态,只是抛出了一个命题让他们自己去搞。
    等到这事儿有个结果的时候,那时候第二任内阁也该走到尾了。
    而第三任内阁如果顺利诞生,未来的时候,陈鸣还要把‘廷推’的范畴从内阁重臣扩展到在京的各部尚书,各院各署首脑,然后再接再厉,扩展到各省巡抚。
    但是自陈鸣终身,他没有把兵权分出去半点,大都督府始终掌控在他的手中。
    ps:朋友发的新书,韩娱文——韩娱之初初见你,欢迎大家支持。
    虽然还是幼苗,但可以加入收藏,贡献一下推荐么。
    在最好的年纪,邂逅最好的你。偶然遇见你,全世界安静!
    作者自定义标签:重生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