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终结者》正文卷第二百六十章舆论控制

大宋终结者最新章节目录
   俗话说问道于盲,李煜今天是问风俗业于太监。
    “倒是我糊涂了,那你对此地茶馆酒楼可熟悉?”
    “回六郎,这个小的真不知道,刚到武昌千头万绪,实在没功夫去这些地方,六郎如有兴致,小的在武昌县衙门里倒是认识两个师爷,他们是地头蛇,对此甚是熟稔……”
    “这样啊,嗯,你一会让他们来见我,另外,本王可不是你想的那样!”
    “哪是那样?”冯如松笑着追问一句,潘诚厚私下和他说过,这位大王脾气甚好,主仆之分不明显,对这些下人都挺客气。
    “总之不是你想的那样!,快下去把”
    “是”
    ……
    几天后,武昌城楼上挂出一溜儿鲜血淋漓的脑袋来,旁边还贴了文书布告,有衙役负责朗读解释,这些脑袋的主人都是私通敌国之辈。
    一时间,不免有几个吃斋念佛之辈开始窃窃私语,意思是如此手段未免太过残忍,菩萨都看不下的。
    进而又惹来一班腐儒跟着起哄,说什么君子当以仁治天下,博爱于民方为正道,盛世之中行此修罗手段实在有违圣人所述忠恕之道。
    于是双方越瞧彼此越对眼,就在这告示下说的唾沫横飞。
    果然有喜欢看热闹的传统,他们几个占据了城门一角大鸣大放起来,很快周围便围上一圈人。
    他们见有人听众,嗓门便不自觉不自觉的加大几分,仿佛成了朝中叱咤风云的重臣,又仿佛书院中精通经意的宿儒。
    然而,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响起。
    “哎,别说咱这大唐,咱这武昌城里还真有不识好歹的啊!”
    “是啊,是啊,岂止是不识好歹,简直是狼心狗肺,香臭不分。”
    “还是兄台说的准,香臭不分,狼心狗肺,啧啧,跑到城门口妖言惑众!”
    老佛婆和腐儒们正因为自己身边围了一大圈人而沾沾自喜,听到这些刺耳的话自然勃然大怒。
    摇头晃脑查阅一番后,发现是人堆中有两个青年后生在一搭一唱,一唱一和。
    “小辈大胆!”
    这腐儒叫韩全,是附近的一个私塾先生,早年有个秀才功名,人不坏就是读书读坏了脑子。
    眼看有人拽咧子骂自己,怎么吞的下这口气?
    然而那俩后生对韩全的怒吼置若罔闻,仿佛一个字都没听到,依然继续着他们自己的节奏。
    “兄弟啊,你且说说什么叫狼心狗肺,什么叫香臭不分。”
    “这个倒也简单,大家都是吃五谷长大的,做事情要讲个良心,眼下圣人把这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米价低贱,起码人人都能吃饱饭是吧。”
    “是啊,是啊,有时候还能吃到点肉”
    “可不看看天下其它地方,别的不说北边伪汉,就是活地狱,你杀我我杀你,把农民都杀光,只剩下丘八,没人种地,白米得上百钱一斗!”
    “什么!”
    “那么贵?”
    “不可能吧!”
    围观人群纷纷发出不可思议的惊叹。
    毕竟在南唐一斗米最贵也就十个钱,便宜点的7钱便能买到。
    “哼,去看看就知道了,过了黄河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十室九空什么骸骨盈野。好吧,不说这些个虚,大伙自己想想,烈祖继位以来,从北边跑过来多少世家,都是居家迁移的!”
    “哎,老兄说的有理,我想想啊,韩熙载一族,孙晟是一族,常梦锡也是一族,皇甫晖一族,还有好几个节度使也是居家归附。”
    “正是,可你再想想,又有多少我大唐人家跑到北边去的?除了作奸犯科的混子以外?”
    “所以,哪儿好,哪儿不好,不就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了么?这些人当细作,把大唐的消息为了几个钱就卖给外国之人,你说可恨不可恨,你伪汉要是占领了咱这花花江山,还有咱的好日子过?米面肯定都运走,让咱啃野菜皮去!”
    “哎呦,老哥你说的真是,这帮混球活该被斩了脑袋,否则咱这日子可没法过,可就是这样还有人替他们说话。”
    “是啊,所以是脏心烂肺,香臭不分,这路人咱也别理他们,一会报与县尊去,让县尊把他们拘起来,也别关牢里,那样还得费大唐的米梁去养他,索性扔到黄河北边去就好,他们不是要仁义嘛,和伪汉的伪君讲去啊,没准还能封个仙姑,国师什么的!”
    “哈哈哈哈哈”
    人群中暴发出哄堂大笑。
    这俩后生不但容貌俊俏,嘴也了得,几句话说到大家心里去了。
    其实对老百姓而言,城门楼子上挂几个脑袋,挂谁的脑袋都不是个事儿,只要不是自己的脑袋挂上去,那天大的事情也就是个饭后谈资。
    华夏老百姓好糊弄的很,只要有粮吃就懒得闹事,如果闲暇时能吃到几块肉,那可是要高呼万岁了。
    可反过来谁要不让他们吃饭,这就是不共戴天之敌了。
    俩后生说的挺明白,这这几个死鬼就是把朝廷机要卖给伪汉,真要打起来,咱大唐关隘道路伪汉国了如指掌,这群牲口是穷惯了,跑到大唐来还不大抢特抢?
    于是不少人便跟着起哄“对对,送他们去伪汉,送他们去伪汉”
    “就是,就是,过着好日子不但不思感恩,还帮着外人,真是”
    “一把年纪活到狗身上了”
    众人议论纷纷,更让这韩全羞愧难当,急急掩面而去。
    这时有人上前搭讪这两个后生,“二位看着有点面生啊,好像不是附近的人”
    “确实,我是城西头春来茶馆说书的”
    “我是城东头,禅林寺做俗讲的,今天正好出城办点事。”
    “原来如此……”
    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城门附近都有发生,连带着大点的茶馆里都是这样。
    这自然是李煜安排的,这次西行,他特地把俞签和郭刚德等人带上。
    这俩人现在是江宁城一等一的风头人物,每天都在茶馆驻场,来听他们的茶客络绎不绝。
    而他们也确实有天赋,经常把李煜要求的消息夹杂在日常演出中放出,让老百姓在无形间受到影响。
    当然他们也会面临着问题,比如会有人公然抬杠,这些人多半身后还有点势力,比如各个王府的下人。
    郭俞二人针对不同的挑衅者,也有不同的应对的方式。
    总之在打嘴仗上面,二人联手简直是打遍江宁无敌手。
    李煜某次私访时无意间听到,顿时大为惊叹,觉得这等人才可不能埋没。
    这年头,没收音机没网络,茶馆和庙宇的说书、俗讲,就是老百姓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
    作为穿越者李煜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南唐的老百姓差不多有这个时代最好的生活,但很多人却并没有家国意识,这听起来非常扯淡,但却是现实。
    主要是杨行密建立吴国,到李昪和平篡位,几十年间,基本没有大的战争。
    老百姓们承平日久,对和平和相对富足也就觉得是理所当然。
    殊不知,此刻伪汉已经是民不聊生,而南汉,呃,主要是读书人的丁丁不聊生。
    总之李煜觉得要让南唐百姓意识到自己过的是好日子,这才能对皇室对国家效忠。
    于是一方面要求李景逷周围的那些商人,在出国做生意的时候,都要带上几个读书人随员,钱财由德昌宫供应,这些人的作用就是详细记录所到国家的一切。
    整理成册后,上缴澄心堂,由李煜派人逐页审核,分类。
    有价值的情报资料会被归类整理。
    原本是要那些商人记录他国的风土人情,城防工事,兵力部署。
    现在有添加了一条,要注意搜集他国的民间疾苦。
    那些记载这伪汉民生艰苦,冤案横行的册页,则命人誊抄整理后,重新集结成册,找史虚白或者礼部的中级官员做个叙,让澄心堂的木刻工坊刊印出版,美其名曰采风记录。
    读书人向来有立功立德立言的志向和要求,这些人多半是秀才或者童生,没有一技之长,眼下忽然有人供吃喝,还帮着出书!
    虽然去国外有点危险,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就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
    一时间,江宁城这些落魄秀才都聚集到李景逷和澄心堂的周围。
    而这些印刷出来的一本本的采风记录,倒也卖得不错,南唐识字率高有闲钱的人也多,没事买本看看领略一下外国风情也是好的。
    再有就是郭刚德和俞签这等人,经常从这些书里找寻创作源泉。
    这让他们在茶馆里也能做到常演常新
    当然这些书的内容也多有太监开会-无ji之谈的感觉。
    虽然没有说什么伪汉皇帝生食人肉,马楚皇帝必以人心肝下酒这种段子。
    李煜作为穿越者,自然是深谙造谣的精妙之处,核心要义在于-看上去像是真的,然而借着众口铄金让事情越传越玄乎,那么在这个谣言的传播演变过程中,不管是识字的高智分子,还是不认字的愚夫愚妇都能各取所需。
    比如说伪汉骸骨盈野,这话没错,但那是朱温和石敬瑭的时候,这么些年过去了,北地老百姓虽然惨但还不至于那么惨。
    斗米百钱也不是虚言,但那是在特定的荒年,平时也就五六十钱。
    另外就是,往下三路方面发展,比如伪汉的太医到处搜罗虎鞭鹿鞭,导致北地的虎鞭比同等重量的黄金都贵。
    但收罗的原因则闭口不谈,或者在书里加一句,不知何故。
    可太医张罗这玩意,还能为谁?
    人民群众都不傻,或者说碰到下三路的事情,脑子都特别好使。
    很快刘承祐阳痿的故事,就在南唐不胫而走。
    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刘承祐不但阳痿,而且阳痿还导致了变态,不喜欢女人了,整天和史弘肇,杨邠,冯道腻在一块儿。
    可怜冯道都七老八十了,还被这么编排,不知道他听到这些传言的时候会不会当场脑溢血。
    再比如,刘长是为了以绝那些读书人的后患才下令只有太监才能做官,可在某本册子里却叵测的写到,刘长似乎不喜欢妇女,随后又点了点南汉这两万多太监官员……
    顿时南唐百姓都一个机灵“我大唐不容易啊,南北两国都有龙阳之好,就我大唐正常,这要是万一他们打过来了……”,一时间民心大为可用。
    这些小动作和技巧,他都毫无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