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的平凡生活》步步高第五百六十九章香饵(上)

范进的平凡生活最新章节目录
   大批农夫推着车辆扛着麻包,在路上蜿蜒而行,如同一条长龙,间或有军人混杂其中。更多的军人则手持武器站立在道路两侧担任警戒任务,只看队伍的规模以及搬运者头上的汗水就能估计出来,所运输物资的数量不在少数。
    代王府在大同传承近两百年的积累,除了府邸中的金银财宝之外,便是山西境内海量田地。这些田地上出产的粮食,便是左右山西粮价的一枚重要砝码。九边的粮食问题,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税收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渠道和商品流通。首先,明朝廷不愿意承担把粮食从内地运送到边塞的成本,就把这部分成本转嫁给商贾,从开中法开始,就是让商人承担这部分开销。
    世界上没人从事赔本生意,如果再加上可能赔命,就更是无人问津。因此开中法的废除,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省人的问题。在那之后,九边的粮食供应,就是由商贾和地方大士绅控制。这些人虽然有推高粮价恶意炒作粮食的问题,但是也必须看到,如果不给他们这些利益,那就没人去做这门生意,九边的粮食供应一早就会崩溃,整个九边防线也就不复存在。
    只是明朝廷在这一问题里的无作为,才是导致这一系列问题逐渐恶化的最重要因素。朝廷既不想承担运输成本,又不能放弃九边防线,就只能采取扬汤止沸的方式,给九边发放大量白银,随后粮商继续涨价,形成恶性循环。
    积重难返,到了万历时期即便是张居正这种人杰,也只能想办法多弄一些银子往边地输送,试图让边军活得好一些,又不至于好到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受朝廷钳制,就是所能做到的极致。
    之前范进想过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渠道上解决问题,打破旧有垄断地位,只不过山西的阻力比他想的为大,这个计划进展的并不顺利。
    这些大士绅能够形成垄断地位,倒也并非全靠侥幸,首先他们自己手里确实要有粮,才能保证局面不崩。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低价卖出一些粮食,保证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安全。又或者向自己的心腹部队提供粮草,确保有武装站在自己一边,这些都是需要粮食做保障。九边粮荒很大因素都是炒出来,而不是真的荒到那种地步。乃至在另一个时空中,所谓明末的粮食危机,也不是指总量危机,而是指分配危机,土地也是那么回事。
    眼下这些粮食,就是撬动宣大粮价的一枚重要砝码。它们的数量惊人,足有近十万石,更重要的是,它们掌握在范进手里,而不是粮商或是地方衙门手里。
    “王府的田地遍布山西,所产出的粮食大多要运往大同,毕竟这里靠近边塞,最好卖上价钱。朱家人不可能亲自去负责这些事,所有的工作,都是交给下面的管事和庄头之类的人来完成。粮库里的老鼠最肥,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这些老鼠又没有猫在监督,就更加肆无忌惮。每一石运给主家的粮食,都会加入起码一斗泥沙,把对应的粮食变成自己的收入。而主家其实也不在意,因为最后买下这些粮食连同泥沙的是边军,不管粮食多糟糕,他们都会买下来,所以没人关心中间的耗损。”
    “日久天长,这些老鼠手上控制的粮食越来越多,也放在大同这边,等着贩个好价钱。我相信,这批粮食里,可能很大一部分已经准备卖给辛爱。只不过他们运气不好,还没来得及装运,就被我抓住了。这些粮食如果投到市场上,粮价能被打下来两三成,甚至更多。毕竟由我来操作的话,效果会好很多,一石米能当一石半用。”
    范进坐在土坡上,指点着下面的队伍。三娘子就坐在他身边,另一边则是梅如玉。三娘子此时已经更换了衣衫,把伪装脱去,换上的是一身侠女打扮。看上去以为和梅如玉一样,是范进的内宠加女保镖,除非见过三娘子的,否则不会认出这就是草原上发号施令的忠顺夫人。
    穿上这身女侠装的三娘子越发显得英气逼人,以至于梅如玉看她的眼神就越发充满怨念。这种眼神三娘子见多了,俺答那些可敦以及草原上很多贵妇,都投来过类似的目光。她们中一些人的头后来被她砍下来,拿在手里把玩,另一些人匍匐在其脚下,眼睛只敢看她的靴子。至于梅如玉……三娘子甚至懒得想她的结局,一个女奴居然也敢吃醋,简直不自量力。
    虽然梅如玉和范进表现得也很亲密,此刻还把头枕在范进肩膀上,但是三娘子目光如炬,一眼就能看出,两人之间的实际关系平常。她敢发誓范进绝对没把这个女人当自己的可敦看,最多就是个暖脚女奴。在俺答最宠幸她的时候,也会与这样的女人发生关系,而她也不会在意。这种身份的女人也配嫉妒自己?三娘子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两眼只放在范进脸上。
    这个男人认真的样子很吸引人,尤其是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那种透露出来的自信,虽然不具备一个王者的霸气,但是那种智者把一切掌握在手中的感觉,却足以让一个女子感到安心。三娘子见过俺答这个真正的王者,这位在草原上纵横数十年,甚至曾经敢于围困大明京师的奇男子如同一轮红日,灼热伤人难以接近。即便他给了自己最高的权力,她依旧在心里怕他敬他而不爱他。
    和俺答相比,范进如水,看上去温驯无害,让人愿意走近他,拥抱他。天不可无日,但是万物也离不开水的滋润,三娘子已经干涸太久了,遇到水源就不会放弃。
    “这么大笔的粮食,如果用来发放给边军,或是真的打落了粮价,大家一定会称颂范老爷的恩德。而且有了这些粮食,边军的士气会提高,辛爱就算想打仗,也未必有好果子吃。拿到草原上,不嫌浪费么?”
    “这些粮食或许可以解决眼下这次问题,可是对于将来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不能在山西一直待下去,等我走了之后,市场会变回原来的样子,边军的生活也是一样。大家会感谢我,但是依旧会恨朝廷,那我的工作就等于没有意义。草原上辛爱这次不敢进攻,未来总可以找到机会。换句话说,一个对大明没有恭顺之心的顺义王,我们不想要。相反,用这些粮食支持一个对大明忠心的塞王,保证干戈不兴,边关子弟几十年内不起大战。节省下来的粮食、犒赏银子、以及最宝贵的人命,与付出的粮食相比,谁重谁轻,我还能算得明白。毕竟我是个读书人,算账是拿手好戏,赔本的生意我是不做的。”
    梅如玉看了一眼笑靥如花的三娘子,心中愤恨渐升,忍不住道:“老爷别忘了,求人不如求己。”
    三娘子点头道:“没错,这个姑娘说得对着呢。我们这些蛮夷素来言而无信,今天得了好处,明天可能就会翻脸。十几万石粮食,还有那些铠甲兵器,搞不好就都打了水漂。我也就是随口说一句,可不曾杀乌牛白马,什么仪式都没有,即使说了不算也不能叫做违誓。”
    范进一笑,“我相信夫人的人品,与你是什么人没有关系。你的承诺于我而言,就是最有效的保证,比任何仪式都重要。”
    三娘子脸上笑容更盛,笑得也更甜,朝范进点头道:“既然如此,范老爷的厚赠,我就却之不恭。只是不知道,这些东西你准备怎么送出去?单靠吴石头那帮人,可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要是当初几十路商帮都在,或许还有可能。”
    “这件事,我们需要有个人帮忙,这个人我想这一半天就会上门,到时候夫人可以见一见。”
    大同城,张家大宅之内。
    一位年轻的军官站在张遐龄面前,正在接受训斥。这名为张宗道的年轻人,也是张氏宗族的成员,论辈分要管张遐龄喊爷爷,自身又是远房弱支,在张遐龄面前就更加恭顺。他自身武艺了得作战勇猛,在大同军中算是个有名的猛将。背后有张家这棵参天大树护持,自身又有能力,成就自然不会差。年纪虽轻,已经有了四品官衔,在参将曹震的援兵营里做一名把总。平日在军中,也是一方要角。
    可是在张遐龄面前,他依旧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任凭张遐龄呵斥辱骂,不敢露出丝毫不悦之色。哪怕只是举止间的丝毫不恭敬,都有可能被判断为对家族不忠,随后就会失去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一切,包括身家性命。
    像张宗道这样的年轻军官,张家培养了不下五十人。他们中大部分在宣大防线的主力部队里担任基干军官,另外一些则分散在其他防线。自身官职不是很高,不会被大人物特别关注,偏又拥有实权。每人手上都掌握着数百人的部队,虽然从绝对数量上,在宣大庞大军势面前算不了什么,可是在战场上,这几千人的表现,就往往能够改变一场战争的结局。
    张家能够成为影响山西的庞然大物,所凭仗的除了手上的财势,便是文人的笔与武夫的刀。不管是偷运物资出境,还是控制一场战斗的结果,让边境局势按着自己的想象演变,这些军官的力量自然不可缺少。只不过在张家人眼里,终归是文官为主,武将只是辅助品。是以对于能读书的子弟还有几分客气,对于这种靠武艺卖命的,就没有好脸色。
    当然,张遐龄当下发作除了张宗道自身的地位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事情的发展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本以为检地,清查丁口,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事,范进绝对做不成。当年刘瑾想要清查军田实际情况,结果就爆发了宁夏兵变,刘瑾也因此走上死路。如今范进这样做,下场即使不像刘瑾那么惨,起码也是个灰头土脸,因此并未太在意。不想,范进的工作却能够那么顺利的完成,且效果空前。
    极短时间内,大同周围的乡村土地田产情况基本已经登记完毕,人员的信息也都已经记录在册。大同作为大军镇,最初只有军户。但是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又有大批民户迁移过来。这些人之所以跑到这种地方生活,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逃避赋役,对于清查人口原本最是抵触。可是因为范进先是收拾了代王,再去搞这项工作,等于是挟大势而来,一般人根本不敢和他颉颃。再者,便是当事人本身,对于这项工作十分配合,并没有抗拒之意。
    逃亡来到大同的,要么是走投无路的佃户,要么就是有案底在身,无处容身的罪犯。而边境城市对于民事的忽视,加上过分强调武力,认为武力解决纠纷天经地义的扭曲思想,导致了这些难民中形成了明显的压迫形态。身强力壮心狠手辣的匪徒凌虐老实本分的农夫,军户不但不会主持公道,反倒会助纣为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