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的平凡生活》第七十七章户籍

范进的平凡生活最新章节目录
   洪家子弟在衙门里当差,有同事的关系,上下就有照应,对大多数人而言视为畏途的衙门,于洪承恩来说,往来极是随意。人一到班房,就有茶水点心吃喝,当然也得预备几文给差人们使费。洪承恩先送了钱,又与几个衙役闲话家常谈笑风生,与其说是来打官司,倒不如说是来串亲戚。
    这种态度也给了洪家子弟更多的信心,于即将到来的官司,都充满了胜算。洪海四下张望着,笑着问道:“范进怎么没来?他这原告不来,这官司还怎么打?难不成他跑到码头,跟黑寡妇数粮船去了?”
    几个捕快说笑着也拿梁盼弟与范进的关系打着趣,就在这时,一名自佛山调来南海的捕快从甬道走到班房里,四下张望着:“金沙乡粮长来了没有?老爷有话要问。”
    “草民在此,久候多时。”洪承恩起了身,朝着那衙役行个礼,又连忙着摸了块银角子递过去。不想那名差役却不接钱,脸也板的像铁板。“老爷催的急,既然来了,就且进去回话吧。”
    洪海一皱眉头,“急什么?原告没到,让粮长进去,也没什么好问的么。大家自己人,不要那么见外,给你几个钱,就拿着就好,只当是买杯茶喝,难道还怕谁去告你的状?”
    “洪管年,这范公子已经到了多时了,二老爷等的发急,小的可实在不敢多耽搁,您还是得包涵点。”
    “范进早来了?几时?我怎么不知道?”
    “范公子昨天晚上就来了,与二老爷先是聊天后是喝茶,又给二老爷画了幅画,天色太晚,就住在客房了。是从后衙进来的,您可能不知道吧?”
    由于不是状纸,高建功也没升堂,双方见面的地方,只是在后衙的花厅。这里属于后衙休息的区域,洪承恩也有幸来过两次,于这里不算太陌生。等走进花厅,却见范进在客坐落座,主位上一个中年男子冠带整齐,看服制就知是县丞高建功。见两人有说有笑,宾主一团和气地模样,洪承恩的心,就莫名一紧。
    这范进不是侯守用的弟子么,什么时候和这高二老爷也成了朋友?
    他虽然是粮长,但却不比书生,见了高建功也得磕头行礼。高建功挥挥手示意他起来,又指了指下首的坐位道:
    “洪承恩是吧?有话坐下说吧,方才范生已经把情形大概说了一遍,现在再要问你一次,好生着答,不要撒谎。欺瞒官府是什么罪名,你应该很清楚,知法犯法,本官可是不会答应。”
    “是是,草民明白,绝不敢欺瞒太爷。只是小老儿实在不知,到底犯了什么王法,要到衙门里来回话。”
    “洪承恩,本官并没说你干犯王法,只是要找你了解一些事情,需要你据实明白回禀。你既是洪家族长,又是洪家老人,于自己家的事最是熟悉,你洪家原本是福建漳州人,于成化年间避水患,迁入广州,居上洪坝,这事是否属实?”
    明朝虽然原则上限制农民迁移,但是当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时,不移民是没办法的事。再者明朝仁宣时代以后,对于流民的问题,更多时候也是选择尊重事实而非呆板的按制度行事。
    像是勋阳巡抚这个职位,本身就是为了安置大批流民而设置,就可知朝廷对流民的处置方式远比洪武时代来的灵活。洪家祖上遭遇大水,逃入广东后一路迁转,费了不知多少心力,才在广州站稳脚根。又将河流改道后出现的大片淤地开发成了农田,成为了洪家居住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这其中艰险及辛劳,以及隐藏在后的点点血泪甚至所牺牲的生命,其中分量亦不是单薄文字所能承载。
    正是靠着祖辈的团结与坚韧,才在与天争命的战斗里,给洪家子孙闯了条活路出来,这段经历是洪家增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教材。洪氏族人都记的很清楚,洪承恩更不例外。每年祭祖时,都要想着祖宗开创基业不易,子孙要如何扩大产业,以抵抗未来可能的天灾。洪承恩并不清楚高建功问成化旧事的意义在哪,也只能据实回禀。
    高建功又问道:“那本官问你,你们洪家开垦淤地,是成化哪一年的事,你们总该有印象吧?”
    “这是草民全族大事,为人子孙,须臾不敢忘。这是成化四年春天的事情。”
    “好了,本官问的就是这个问题,既然是成化四年,那就好办了。根据本县户房记载,你们洪家交税的日子,也是从成化四年开始,两向符合,可知记忆无误。范生,接下来该你说了。”
    范进行了个礼,又看看洪承恩,“洪老,贵祖上从福建迁到广东,一定吃了很多苦,说不定还死了不少人,这段经历实是辛苦,以后应该想办法出书记述,提醒后人,牢记祖先艰辛。您老人家做了金沙乡这么多年的粮长,为着金沙乡里的乡亲做了不少事,又挨了不少骂,实在是委屈您老了。”
    “这……既是朝廷恩典,亦是老夫为乡里应尽之责,不敢说委屈二字。当然,做多错多,粮长本就是得罪人的差事,做的越好,越招人记恨。乡下人眼窝浅,只看到自己那一亩三分田,看不到大局。都觉得自己吃了亏,对我有不少误解。其实老朽这一碗水,也是尽量想要端平,无奈月有盈亏,瓦有阴阳,哪里又能面面俱到,只求无愧于心就是。进仔你是读书人,读书懂道理,不会跟我们这些粗人一般见识,老朽平日若是有什么地方支应不到,你还得多原谅。日后你有什么事,只管来找叔父,老夫必会鼎力相助。”
    “多谢洪老厚爱了,不过小侄是南海人,有了什么麻烦,也只能找南海官府或是自家乡亲帮忙,实在不敢劳动番禺人帮忙。洪老以后呢,就安心做好你番禺的事,南海这边的事呢,就不劳您老人家费心了。就是这粮长差事,还是得交给南海人来做,您一个番禺人做南海的粮长,实在就不合适了。”
    “番……番禺?”
    洪承恩先是一愣,随即就有些不明所以近而哭笑不得。范进对自己的敌视态度他可以理解,毕竟这次也是自家子侄挑衅在先,不怪范进反击。
    告自己欠税,或是从其他地方给自己找点麻烦,这都是意料中事。但是说自己是番禺人,这未免就有些儿戏,自己当了这么久的南海金沙乡粮长,难道就凭他一句话,自己的户籍就改了?
    即使当着高建功的面,洪承恩还是觉得应该据理力争,否则就会让知县觉得自己心虚,这在打官司上不是什么好事。他连忙道:
    “进仔,你虽然读的书多,但是也不能信口乱讲,这天下还是有道理的,不是你们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老朽一个南海人,怎么就成了番禺人?”
    范进冷笑两声,“洪老爷子,你说对了一件事,这个天下就是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给你看点东西,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请往这里看。”
    他说着话,来到方桌之前拿起一本颇厚的书籍,走到洪承恩面前道:“这个,洪老认识么?”
    洪承恩文化不高,倒也不是大字不识,粗略的看去,便认出这书封面上的南海县志几个字。“县志?这……这与老夫有何关系?”
    “关系当然有了,小侄最近找到了几本书,分别是南海县志,番禺县志,以及广州府志,从里面找到了一些很重要的内容。我手上这份南海县志昨天已经请高赞侯(县丞雅称)看过了,这县志乃是五年前,前任县尊请了我南海几位宿儒名士共同编撰,内容足堪信任,并无讹误。”
    高建功点点头,“这县志的内容并无虚假,本官可以为证,且有番禺县志以及广州府志为佐证,彼此相合可知无误。范生,你接着讲。”
    “好,洪家坝这片地方,原本是南海金沙乡的地没错,但是请看这里,南海与番禺于成化三年夏勘界……”
    洪承恩的文化水平看县志就太过勉强,只能擦着额头的汗水道:“太爷,草民不明白范生说的是什么。”
    “没关系,你可以把你家的读书人叫来,让他们来看。你们洪家在衙门里不是也有人么?可以把他们也叫来当面看,这些人是老公事,他们自然看的懂。”
    听差跑出去,时间不长,几个洪家子弟都被叫了来。先给高建功行了礼,又来到县志之前看,洪大贵的文墨平庸,只好看洪大安。这位洪家三代公认的读书种子在府试里中了案首,道试上自然稳操胜券,洪家再出一个秀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因为这点,他也当仁不让成了洪家三代的头马,一干子弟都以他马首是瞻,平素里,洪大安也是有名的少年老成,宠辱不惊,号称泰山崩于前而不乱。洪大贵只看着他,就可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却见洪大安摇着折扇,不慌不忙地看着县志文字,边看边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似乎认为范进所提出的证据不过尔尔,洪大贵的心也就放了下来。朝着高建功道:
    “太爷,草民实在看不出,这县志上有什么东西?范进他胡说八道,非要把南海
    人说成番禺人,分明是消遣太爷,依草民之见,就该给他点厉害……”
    “闭嘴!”
    冷不防,洪大安忽然开口训斥了洪大贵,这在平日可是极少见的事,两人份属兄弟,即使洪大安比较红,在宗法环境内,也并不真的就能凌驾在手足之上,训斥人也轮不到他。
    洪大贵先是一愣,可随即就发现,原本在洪大安手上把玩的扇子,已经落在地上。他几乎是推开洪承恩,自顾翻阅起来,在几页县志间来回翻看,似乎是想印证什么,又或者是想推翻什么。
    范进这时冷笑两声,不紧不慢走到洪大安面前,“洪兄是府试案首,看县志应该没问题吧?如果看不明白,我这里还有番禺县志以及广州府志,你可以对照着看,看看是不是我诈你们,也好搞清楚,你们自己到底是南海仔还是番禺仔。”
    洪承恩见洪大安脸上神色阴晴不定,连忙问道:“安仔莫慌,到底有什么事,慢慢讲清楚。”
    “大父……这县志说,成化三年夏,广州大雨不停,下花溪涨水改道……”
    “下花溪?那不就是咱们家门口那条河,它改不改道是老天爷的事,和咱们有什么关系?”
    “河水改道是老天爷的事,但是当时两县划界,却是以河道为依据,我们住的那块地,本来确实是在南海县内。可是成化三年秋南番两县重新勘界,因下花溪改道,我们住的地方被划入番禺县内,从金沙乡划入番禺长乐乡……我们祖先……被当时南海户房的人骗了,上错了户籍,交错了税!按这上面记载,我们种的是番禺的地,也是番禺人!”
    广东水网纵横,一个行政意义上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