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创业日记》正文第五十一章刘虞求援刘备入洛阳

三国创业日记最新章节目录
   吕布认为赶走李肃,拒收钱财表明了立场,做的是光明磊落。
    可是安全感缺失的丁原不这样想:既然吕布与董卓之人有旧,保不齐在某一天吕布就会弃我而去。吕布可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不是自己人,还是要早做准备为好。
    人心就是这样,虎无伤人意,人有伤虎心。
    怀疑的种子一旦中下,就会成长成参天大树。
    原本吕布可以节制并州全部兵马,在丁原的多方安排下,慢慢的吕布可以调动的兵马只剩下本部人马。丁原的做法让吕布等人感到愤怒,这是表明了不信任自己。不过吕布、张辽、高顺都知道现在是非常时刻,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安心训练本部人马。
    经过张辽,高顺的仔细分析之后也知道中了李肃的奸计。才意识到,有时候看不见的战场,比真刀真枪的厮杀更加的凶险。
    这下三人感到自己的智慧不够用了,让张辽写信送给周义,问问眼前的局势大家该何去何从。
    并州军的战力虽然大打折扣,可是董卓想要吃掉并州军依然不现实。可是董卓又太想一家独大,于是下令继续从凉州调兵入洛阳。
    朝臣们强烈反对,可是董卓不管不顾,一意孤行。
    这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董卓这也是无奈之举,自从从率兵进入洛阳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没有回头路。如果不能再洛阳坐稳脚跟,回去或者退缩的下场就是死。
    等皇权稳固下来,新政权会拿自己第一个开刀。之前的行为可以算的上是大逆不道,而且整个西凉集团都会把董卓向上推,想退都退不下来。
    这时候董卓手下的人才济济,文有李儒,贾诩,武有华雄,徐荣。整个西凉集团都想要更近一步,入主中枢,谁不知道中原繁华。没人愿意在贫穷,偏僻的凉州常年与野人一般的羌人打交道。
    来洛阳城这两天,许多军中大将已经别洛阳城的花花世界蒙蔽了心,迷花了眼。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哪里还有武人的荣耀。嚣张跋扈,把洛阳城弄得一团糟。
    朝中大臣不可能看西凉军一天天的跋扈下去,可是董卓又不节制西凉军,整个洛阳城民怨沸腾。本来丁原还可以节制西凉军,最近丁原也变成了缩头乌龟,这让大臣们有点受不了了。
    三公大臣秘密商议,一致认为现在能够有兵力制衡董卓和丁原的,也只有幽州的周义了。中原的军队不堪一击,完全不是西凉军和并州军的对手。幽州军也是常年打仗的,和胡人交战多年,最有有能力和西凉军、并州军一拼。
    于是刘虞长子刘和带着刘虞和卢植的书信向周义求援,希望周义可以派兵解洛阳之困局。周义接到书信以后,思量一番,命人把刘备找来。
    “牧君,找我有什么事吗?我那边还忙着那,这两天我们新造的帆船要下海,离开我不行。”刘备进来就问。去年开始周义就让刘备聚集了一大批造船的工匠,在周义的建议下,制造改良的帆船,看来是要出成果了。
    “看你忙的,找你当然有更重要的事情。造船的事情你就先放一放,交给手下人去做就行。卢尚书和刘太尉联合来信,洛阳有变,我们幽州要出一份力。你先看看这封书信再说。”说完周义把书信交个刘备,又转身对刘和说:
    “洛阳的情况我已经了解,我就是带兵前去,也是徒增混乱而已。洛阳这件事情,玄德去比我更合适。”
    “周牧君,玄德?”刘和听说要刘备去解围,脸上露出迟疑的神色,刘备行吗?
    “刘备可是卢尚书高徒,此去也代表我们幽州。更重要的是,刘备是刘氏宗亲,这事你可以向你父亲求证。刘备的多重身份会在多方势力之前形成缓冲地带。此去洛阳确实刘备比我更合适。如果我去身份敏感,只能带兵强势镇压,难道你满还嫌洛阳的兵不够多吗?”周义解释道。
    “既然如此,那么敢问府君,刘备此去准备带多少兵马?”刘和有问道。
    “一人足矣!”周义笑道。
    “一人?”
    “我一个人?”
    前面的疑问当然是刘和,后边的疑问是刘备的。
    “确实刘备一人足矣,洛阳有现成的兵马。”周义信誓旦旦的说到。请两天周义刚收到张辽的来信,还没来得及回信,刘和就过来了。张辽问周义对洛阳形式的看法,并州军应该如何选择。
    “洛阳的兵马?咱们洛阳城还有兵马?”刘备也不敢相信。
    “这次你去洛阳是要借兵,向并州借兵,也向西凉借兵。等会我给你三封书信,你分别带个并州的吕布,西凉军中的乌桓将领和西园军中的关羽。同时你也要好好利用你汉室宗亲的身份,化解各方的矛盾。此去洛阳非君莫属。”周义确实是要借兵。
    周义想要借用的兵马,吕布的并州军,关羽的和曹操的西园军,还有就是董卓带来的乌桓骑兵,乌桓的将领周义都认识,还都被周义俘虏过。如果以幽州边境乌桓的部落为威胁,至少可以做到让乌桓人两不相帮。如果朝廷可以下旨意让守皇陵的皇甫嵩复出,率领这些军队,对抗丁原和董卓不成问题。乌桓骑兵在皇甫嵩手下应该会老实一点,之前皇甫嵩就带领乌桓人在凉州平乱。
    在周义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又单独交代了刘备之后,刘备就跟着刘和前去洛阳。
    大乱将至,洛阳的局势就看怎么向下发展了。能做的周义尽力去做,想要化解洛阳的困局,还的多方共同努力。周义现在最主要的事情是要稳定幽州,把幽州的资源整合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做了一年多,到该收网,见成效的时候了。
    周义看着刘备远去的背影想到。
    幽州这一年多发展的不错,刘虞留下的官僚体系还是不错的,表面上维持幽州的行政工作足够了。周义就把中心放在兴办学校,训练军队,寻找矿产,改良技术上。
    在蔡邕的号召下,幽州官办学堂迎来一批有一批的学生。官办的学堂不交大家“之乎者也”,也不教大家“名士清谈”,更不教“乡野养望”。只教读书识字,算术商学等生活实用技能。
    让蔡邕老骂周义是个骗子,那有怎样,幽州现在是我说了算。至于是怎么说了算,当然是和蔡邕辩论一天一夜的结果。
    这都属于是速成班,一年多的时间里培训出一茬又一茬的学员。这些学员有天赋的继续深造,更多没天赋的学员是充斥在酒楼,商会等幽州各地。这以后都会会成为周义的班底。
    周义想要筹备的武科,时机倒是不成熟。一是没有教材,二是没有合适的学生。只能以后再说了。
    太史慈也来到幽州府,让周义在有了两万的常备军之后,又增添了五千水军。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战舰的要求,周义又专心和工匠一起改良了帆船。当然周义只是提出方向,更多的是工匠们的努力。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技术产生,只是让原来的技术更好的发挥了效能。
    技术路线本来就有两种,一种是量的积累,一种是质的蜕变。现在通过不断的试错来完成量的积累。
    幽州府的找矿小分队也探明了周义指定的几个地方确实有矿,样品已经带回来给周义看过了,具备开发的价值。只能条件成熟,技术完成,就可以开发了。
    南方的水稻在东北没有移植成功,品种不同,不耐寒。周义一方面让人继续试验培育耐寒品种,一方面寄希望于有商队可以从北海道带回水稻种子。
    总而言之,这是周义忙忙碌碌的一年,不过有付出就有回报,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
    蔡琰已经完全适应幽州牧守府女主人的身份,把牧守府里里外外打理的井井有条。周义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女儿,从开口叫“爸爸”到满地奔跑,由心底里感觉到幸福美满。
    刘备孤身入洛阳,受到刘虞为首的汉室宗族的热烈欢迎。刘备一到洛阳直接招降了并州的吕布,西凉的乌桓骑兵,让气焰嚣张的董卓和丁原直接元气大伤。
    查过族谱,刘备确实是景帝玄孙,少帝刘辩的叔辈。名义上皇室宗亲总算有了自己的兵力,在凉州军和并州军之外形成第三股军事力量。于是刘虞上表少帝,以正皇室宗亲之名。册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于是洛阳城有原来的两强对垒,变成了三足鼎力。
    朝廷倒是想要启用皇甫嵩,可惜汉灵帝刘宏死前下的最后一道皇命,就是让皇甫嵩永镇帝陵。只要大汉朝廷还在,谁也不敢违抗先皇旨意。皇甫嵩不能出山,倒是朝廷一大损失。
    刘宏也算是自掘坟墓,是怕皇甫嵩功高镇主吗?还是怕有人掘坟?
    皇帝的心思真难猜,猜来猜去也才不明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