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通俗演义》第107回茅焦智谏太后脱难秦王逐客李斯谏书[2]

秦史通俗演义最新章节目录
   故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如禽鹿食肉,人面而能强行者尔。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讬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学生将西说于秦矣。”荀卿闻听点头,知李斯去意已决,便说:“为师素知汝之志也。当今天下诸国最强者,莫过于秦,有一统天下之征兆也。若一统天下,结束征战,乃万民之福也。既如此,随意而往也。”李斯见荀卿应允,便收拾一番,与荀卿告辞,前往秦国。
    李斯来到秦都咸阳后,可是,还没来得及拜见秦庄襄王,而秦庄襄王便患急病故去。秦王政即位,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不能主政,由太后赵姬和丞相吕不韦主政。此时,吕不韦为扩大自己的影响,正在到处招募宾客、舍人,李斯只好投到吕不韦的门下为舍人。
    吕不韦虽是一商贾,但志向远大,亦非等闲之辈,非常注重人才的选用。当闻知,李斯是大学者荀卿的弟子,便亲视其才,果然非比一般,从心里喜欢,便任以为郎。李斯果然不负吕不韦的信赖,为吕不韦出谋划策,办了很多事。后来,吕不韦将李斯引荐给秦王政,使李斯有了与秦王政接触的机会。
    秦王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有一天,秦王政问李斯说:“爱卿,当今天下何为最重要之事乎?”李斯毫不犹豫的回答说:“臣以为,乃统一天下也。”秦王政听罢又问:“统一天下何以如此之急乎?”李斯回答说:“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因瑖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称霸,终不能东并诸国,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霸迭兴,更尊周室矣。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山东诸国并为六国,秦乘胜而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臣服于秦,譬若郡县。臣以为,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如灶上除骚,足以灭诸侯,以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乃万此之一时也。今若怠而不急就,待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亦不能并也。”秦王政闻听心中欢喜,又问:“当前何以行之?”李斯回答说:“首要者,间离诸国之君臣也。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秦乃使良将随其后矣。”秦王政闻听点头,然后又问:“灭六国,何以为先?”李斯回答说:“先灭韩,以恐他国也。”于是,李斯得到了秦王政的赏识,拜其为长史。秦王政便依李斯之谋,派人持金玉前往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秦王政对李斯更加信任,又拜其为客卿。
    尽管李斯受到了秦王政的信任和重用,但当秦王政受到王亲贵族的蛊惑,发出《逐客令》后,李斯也是被驱逐的对象,不能列外。李斯对于已经到手的荣华富贵,岂能轻易放弃,本意欲入宫面见秦王政劝谏,可是宫门侍卫不许入内。李斯无可奈何,唯恐过期受到处罚,只好收拾行装离开咸阳,返回自己的家乡楚国上蔡,再做打算。
    可是,当李斯行到中途,反复思量:“自己若回到上蔡,仍不过是一布衣,乃茅厕之鼠,而今在秦国已经受到秦王政的厚恩,荣华富贵已在眼前,将为官仓之鼠也,岂能如此轻易放弃哉!”李斯想到这里,便向秦王政写了一封《谏逐客书》,密封好后,交于随行的秦军小吏说:“吾有机密之事,急需上奏秦王,请速速将此书送与秦王,不可迟误也。”那小吏闻知李斯之才,不敢耽误,便急速赶回咸阳呈于秦王政。
    秦王政闻知李斯有机密奏书,便命内侍呈上,打开观看,只见《谏逐客书》中写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政看罢李斯的《逐谏客书》,不由得大惊,自语说:“李斯所言甚是矣。如若不然,岂不误了寡人一统天下之大业哉!”然后,立即遣使乘快马,追赶李斯。
    李斯将《谏逐客书》送出后,便借故缓行。果然没过多久,秦使臣追上李斯,宣秦王政的旨意,召李斯回归咸阳。李斯接旨后,便对同行者说:“诸位在此等候,秦王定是看罢吾之《谏逐客书》,吾等必将再回咸阳也。”众人闻听李斯之言,不知真假,若愿意返回咸阳者,唯有依其言等候消息。
    李斯跟随秦使臣回到咸阳,拜见秦王政。此时的秦王政,正盼望李斯归来。当闻报李斯到来心中欢喜,立即召见,降阶相迎,对李斯说:“先生《谏逐客书》寡人读之,如梦方醒。若非先生,岂不误了寡人一统天下之大业也。”李斯连忙叩拜说:“以大王之贤明,足以一统天下也,臣愿效犬马之劳矣。”于是,秦王政拉着李斯的手,一同来到大殿之上,二人相对而坐,再议一统天下之大业。秦王政遂传旨,恢复李斯客卿、长史之职。后来,又拜李斯为廷尉。紧接着又传旨,撤销《逐客令》,召回所驱逐的各国宾客。
    秦王政撤销《逐客令》,重新开始招揽天下人才的消息,很快在各诸侯国传开,于是,天下有识之士皆纷纷入秦。当时有位巡游天下的贤能之士,名叫尉繚,也来到了咸阳。
    正是此时,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说:“此书何人著之?”李斯回答说:“乃韩非也。”秦王政又问:“韩非何许人也?”李斯又回答说:“韩非乃臣之同窗,同为荀卿门下弟子,乃韩桓惠王之子,韩王安之弟也。”秦王政听罢,不由得摇头叹息:“如此贤才,寡人不得见也。”李斯闻听心中不乐。
    李斯与韩非虽都是荀卿门下的学生,但韩非之才胜于李斯,就连李斯本人也觉得自愧不如,非常嫉妒。唯恐韩非被秦王政召入秦国受到重用,妨碍自己的前程,便有心阻之,可又不敢直言,便对秦王政说:“大王,韩非虽不得见,臣可向大王举荐一人,其才能在韩非之上也。”秦王政闻听心中欢喜说:“此乃何人?”李斯回答说:“此人乃魏之大梁人士,名叫尉繚。此人深通兵法,用兵如神,不在武安君白起之下也。”
    秦王政急欲招贤纳士,特别是需要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才,而尉繚正是这样的人才。于是,便问:“此人安在?”李斯又说:“此人巡游天下,已至咸阳。大王欲见,但其才高自负,恐不肯以臣礼屈从之。”秦王政闻听毫不介意的说:“此人若能助寡人一统天下,促成帝业,何拘于礼节乎!”李斯听罢说:“大王勿急也,待臣寻访,请其入宫拜见矣。”
    李斯与秦王政告辞,便遣人四处寻找尉繚,果然在一客栈中寻到。李斯是好言相劝,请其入宫与秦王政相见。其实尉繚也有拜见秦王政之意,便与李斯一同来到宫中面见秦王政。
    秦王政见尉繚到来,降阶相迎,以宾礼相待,而尉繚是长揖不拜。秦王政也不计较,请尉繚上大殿相对而坐。秦王政说:“先生游于秦,不知何以赐教寡人耶?”尉繚回答说:“以吾观之,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也。但若诸侯‘合纵’,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齐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其金银财物,贿赂其权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矣!”秦王政闻听,觉得所言甚是,可谓舍弃金银财物,而得天下,可行矣。
    后来,秦王政与李斯谈及此事,李斯心中欢喜,尉繚之谋,正与自己的意思完全相同,便对秦王政说:“尉繚之谋甚善也,可速行之。”秦王政见李斯亦赞同,便开始命人暗中写携带金遣往各国游说,贿赂各国的权臣名仕。对肯收受贿赂者,以厚赠结之;对不肯收受贿赂者,暗遣刺客杀之。有采用广造谣言,挑动是非,以间离各诸侯君臣之关系,再寻机征伐各国,使各国的力量更弱。在之后的几年里,在尉繚的运筹帷幄之下,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秦王政对尉繚更加信任,经常向尉繚请教天下之事,兵书战策,甚至经常吃住在一起,衣食不分,亲密至极。
    可是,时间一长,尉繚对秦王政更加了解,觉得:“秦王政虽聪明绝顶,但绝不是能与之共事之主也。”再一次私下里与好友闲谈时,谈到秦王政时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