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通俗演义》第107回茅焦智谏太后脱难秦王逐客李斯谏书

秦史通俗演义最新章节目录
   第一0七回茅焦智谏太后脱难
    秦王逐客李斯谏书
    话说秦王政闻知茅焦,为幽禁太后之事前来劝谏,心中大怒,便命内侍准备鼎镬,将茅焦带入大殿烹之。内侍便来到宫阙之下告知秦王政急欲召见。茅焦便离开宫阙之下,跟随内侍入大殿。一路上茅焦故意踽踽细步不肯快行,内侍见此便说:“先生既然急欲拜见大王何不速行乎?”茅焦回答说:“莫急也。吾见秦王必死矣,若慢行,尚可多存世一会儿也。”那内侍闻听,知其是将死之人,故不再催促,任其慢行。
    茅焦跟随内侍来到大殿之上,只见鼎镬之水正在烧着,知这是为自己准备的,但并不介意。当来到秦王政面前,倒身叩拜说:“大王,小人曾闻知:‘有生者不讳其死,有国者不讳其亡;讳死者其不得以生,讳亡者国不得以存。’夫生死存亡之际,明主当究其心也。不知大王是否愿闻之?”秦王政听罢,不知茅焦所言何意,便说:“汝一将死之人,寡人愿闻之!”茅焦闻听秦王政愿闻所言,心中欢喜,便对秦王政说:“夫忠臣不进阿顺之言,明主不蹈狂悖之行。君有悖行而臣不言,乃臣负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听,则君负其臣也。大王有逆天之悖行,而大王不自知,忠臣有逆耳忠言,而大王不欲闻知。故小人以为,秦将危矣!”
    秦王政闻听秦有亡国之危,不觉悚然而栗,便想问个明白,便说:“既如此,寡人愿闻其言也。”茅焦稍加停顿便说:“当今天下,以秦之强,大王不欲统一天下乎?”秦王政本来就有继承父秦庄襄王之志,一统天下,以终止各国征战之愿。当闻听茅焦之言,回答说:“寡人久有一统天下之志也。”茅焦又说:“大王果然乃一代明主矣!臣以为,当今天下之所以尊重秦国,并非是独因秦之武力强大,而是认为,大王乃仁孝之君,天下之雄主矣。故天下忠臣名士皆慕其名,而集聚于秦廷之下焉。而今,大王车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杀二弟,有不友之名;迁太后与萯阳宫而囚之,有不孝之行;诛戮忠臣谏士陈尸于宫阙之下,有桀、纣之嫌也。如此,大王若完成统一天下之宏图大业,何以服天下乎?昔舜事嚚母以尽孝道,后升庸为帝矣。而桀杀龙逢,纣戮比干,天下皆叛。望大王深思之。臣知今日所言,必死矣。臣恐死后无继二十八宿之后者也。而秦之宫廷内外将怨谤日腾,忠臣谋士皆结舌不言,内外离心,诸侯将叛。如此,秦之千秋帝业将垂成之时,功归一篑,岂不惜哉!臣所言已毕,唯请大王速烹之!”茅焦说罢,便解开衣扣向鼎镬走去。
    秦王政听罢茅焦之言,猛然惊醒,立即起身亦来到鼎镬旁边拦阻,并拉着茅焦的衣袖说:“先生息怒也。寡人闻听先生之言茅塞顿开,还望指教矣!”然后,命内侍将鼎镬撤去。茅焦却说:“大王已悬榜拒谏,若不烹臣何以立信乎?”秦王政闻听说:“先生所言甚是也。”又命内侍将拒谏榜文收起。秦王政亲自将茅焦的衣服穿好,拉着茅焦的手,一同登阶而上,相对而坐。
    秦王政向茅焦施礼说:“先生之言使寡人猛醒,知存亡之理矣!”茅焦却说:“前数人劝谏,大王何以不肯听之?”秦王政解释说:“寡人以一时之愤,乃寡人之过也。不过,前谏者虽众,皆言寡人之过,而不能明秦存亡之大计也。今先生之言使寡人茅塞顿开,愿洗耳恭听之。”茅焦见秦王政确实是诚心接受劝谏,便叩拜,然后说:“大王既愿听臣之忠言,就请大王备驾前往雍都,迎太后回归咸阳,以安天下之心;将宫阙之下忠臣志士之尸骨厚葬之,以慰忠魂矣!”秦王政听罢,便依茅焦所言传旨,将二十七具忠臣志士的尸骨厚葬于龙首山。秦王政还亲自题写墓碑:“会忠墓”。
    第二日,秦王政命内侍准备车驾,亲自率群臣前往雍都迎接太后赵姬,并命茅焦为太后赵姬车御。
    当秦王政率群臣来到雍城萯阳宫前,先命内侍传报。太后赵姬在萯阳宫是度日如年,痛苦至极,忽闻内侍来报说,秦王政亲自前来迎接自己回归咸阳,不知是真是假,便来到萯阳宫外观之,果然是旌旗飘扬,人声鼎沸,文武群臣之中站立一人,正是自己的儿子秦王政,不由得是惊喜万分。秦王政见此,膝行而至,来到母亲太后赵姬面前,叩拜不止。太后赵姬连忙将秦王政扶起,母子相见抱头痛哭。群臣见此亦受感动,不觉泪下。
    秦王政擦干眼泪,将茅焦召至面前,向太后赵姬引荐说:“母后,此人便是寡人之颍考叔也!”茅焦便上前叩拜太后赵姬说:“大王过谦也,臣岂能与颍考叔相比矣!”太后赵姬连忙将茅焦扶起说:“以先生之智,使吾母子团聚,颍考叔亦不可比,此乃秦之福,庶民百姓之福也。”
    关于颍考叔,有一《黄泉见母》的典故。颍考叔,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为人正直无私,素有孝友之誉。当郑庄公的母亲武姜支持其弟段叔叛乱失败之后,郑庄公便对其母亲武姜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当颍考叔闻知便进谏,使郑庄公悔悟,便建议郑庄公挖一个隧道,取名“黄泉“,安排郑庄公与其母武姜在“黄泉“见面,这就是闻名于后世的“黄泉见母”的典故。后来,郑庄公攻打许国时,命颍考叔为主将,子都为副将,就在许国将破之际,子都为了抢功,发暗箭射死颍考叔。
    再说秦王政与太后赵姬母子相见,倍述离别之情。当晚秦王政陪母亲同宿于萯阳宫。第二日,吃罢早饭,秦王政亲自扶太后赵姬蹬车而行,自己紧随其后。这时群臣皆蹬车而随行,只见千乘万骑,旌旗招展,浩浩荡荡,簇拥如云,行走于雍城街路之上,庶民百姓皆皆出来观看,无不称赞秦王政乃贤孝之君也。
    回到咸阳后,秦王政为太后赵姬接风洗尘,命内侍在甘泉宫设宴,款待群臣。秦王政与太后赵姬同席而饮。太后赵姬能回归咸阳,对茅焦非常感激,便来到茅焦面前说:“先生抗枉令直,使败复成,安秦之社稷,使吾母子团聚,皆君之力也,深表谢意矣。”茅焦连忙施礼说:“太后之言过矣!此乃大王贤孝,臣何敢言功焉。”事过不久,秦王政拜茅焦为太傅、上卿。
    再说文信侯吕不韦,自从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乱后,唯恐触秦王政之怒,便告病在家闭门不出。当闻知秦王政将太后赵姬迎归咸阳,吕不韦心中有几分喜色,暗想:“太后若是能不忘昔日之情,扶立先王之功,自己或许还有出头之日,至少不会加罪自己也。”可是,秦王政对吕不韦仍是非常反感。不久,又有重臣奏言,吕不韦与嫪毐有牵连,便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秦王政免去吕不韦的丞相之职,命其回归封地河南洛邑就国。
    吕不韦接到秦王政的旨意,心中也算是踏实了,回到自己的封地颐养天年无何不可,便遵旨率家眷等回到河南洛邑封地。
    就在吕不韦离开咸阳不久,又有人向秦王政举报说:“韩国派到秦国的水工郑国乃韩之奸细也。”秦王政闻听大怒,立即命人擒拿郑国,投入死牢。这时,秦国的一些宗室大臣闻知此事,甚是欢喜,多年来各国贤能之士皆投奔秦国,执掌大权,宗室人员的爵位多被外客所取代,心中非常不满,便借此时机,纷纷向秦王政上奏,言外客之弊端说:“诸国之客入秦者,非为秦也,多为间谍,为本国做内应矣。故臣等以为,莫若皆逐之,以宗室之亲而代之。”秦王政闻听,觉得外国宾客在秦国之权势过重,便有意削弱其权势,亦有逐客之心。于是,秦王政思虑再三,决定下《逐客令》,先拿吕不韦、嫪毐所遗留的宾客、舍人下手。于是,传旨:“凡是吕不韦、嫪毐遗留之外国宾客、舍人,皆逐出秦国;身为秦人,俸禄六百石以上者,削爵迁往蜀地;俸禄五百石以下者,不削爵,迁往蜀地。”然后,又传旨,:“凡是在秦之外国宾客,皆不许留居于秦;以为秦所用者,亦削去爵位、官职,皆逐出秦国。限期三日之内离境。凡是有敢私自收留者,必严惩焉!”
    《逐客令》一经传出,秦国上下议论纷纷,特别是来自各国的宾客,惶惶不安,皆收拾行装而离开秦国。这时,有一人不甘心如此弃富贵而离去,此人就是李斯。
    李斯,字通古,乃楚国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曾经是文信侯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如今已是秦之客卿,官拜长史。
    李斯年轻时曾经在楚国当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有一次,李斯上茅厕,看见一只老鼠正在啃食人们扔掉的食物。当见到李斯到来,立刻弃掉食物而逃之。后来,李斯又看到官府粮仓中的老鼠与茅厕中的老鼠大不相同。粮仓中的老鼠居于大庑之下,有吃不完的粮食,又无人、犬之忧,饱食终日。因此,李斯深受触动,不由得叹口气说:“唉!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类矣,在所自处耳!为鼠者,亦为官仓鼠也!”于是,李斯弃掉了卑微的小吏,发奋求学,立志干一番大事业,以求取富贵。
    于是,李斯投奔到当时著名的大学者荀卿的门下,学帝王之术,意欲学成之后干一番大事业。荀卿见李斯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便收其为弟子。李斯虽然拜荀卿为师,学到了很多的本领,学识倍增,但在看问题的一些观点上,二人是各不相同。每当谈起兵家之道,荀卿虽然是以儒家自居,但其思想更接近法家。因此常以儒家思想解释兵家之道,认为:“用兵之道,当以仁义为本。”而李斯的看法则完全相反,赞成孙武子的观点,认为:“兵者,诡道也,以便事从而已,以胜为要也。”
    有一日,师徒二人谈及天下之事,李斯说:“师常言:兵家以仁义为本。可如今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是以便从事而已。”荀卿闻听说:“仁义为治国之本,而秦之强,乃因时事所致也。”
    数年之后,李斯学成,便意欲闯天下,求富贵。可是该前往何处,又有犹豫起来。其思之:“若回到自己的故乡楚国,自己曾经在那里担任过小吏,楚国虽大,但楚考烈王乃昏庸之君,不足以用事。当今七国争雄,唯秦最强,秦庄襄王曾经历经苦难,乃一贤明之君,唯有前往秦国,方能建功立业,以求富贵矣!”李斯想好之后,便去拜见恩师荀卿,意欲告辞离去。
    荀卿闻听李斯意欲前往秦国,便问:“当今天下诸侯争雄,何以入秦乎?”李斯回答说:“学生闻,得时无怠也。今诸国争雄,游说者主事。秦意欲吞天下,称帝而治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