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天国》第三卷紫禁之巅第二百九十七章北上之路

布衣天国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百九十七章·北上之路
    金陵
    燕子矶
    燕子矶是位于金陵城郊的重要渡口,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
    此矶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又十分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大夏贯连南北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要地,所谓“万里长江第一矶”,便是此地。
    大夏自开国以来,南来北往的漕运、盐帮、商客,乃至于朝廷的税银、军防调动,无一不是自这座大港渡江北上,可以说这儿是整个大夏朝的命脉渡口之一,
    而对于这座甚至可以关乎大夏国运的渡口,历代君王都从来没有轻视过。
    睿宗时期,曾下令在燕子矶的周围开拓出了不少小型的渡口以缓解燕子矶的航运压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燕子矶不再对民船漕帮开放,而专司于朝廷的漕运,
    再到武宗时期的时候,这座燕子矶彻底的变成了大夏唯一的非边境军事重镇,岸上是南直隶的卫所,水里便是长江水师的船坞,时时刻刻都能看到直渎山上的持戈兵士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江面上的巨炮重舰也是往来不休,
    以至于且不说是什么水贼流寇了,就来周围的村民出船打鱼,都是远远的绕开这座燕子矶。
    如此重要的渡口所在,吴王,也不能免俗,
    早在小半月之前,吴王就已经收到了自己当今皇后娘娘的家书,
    虽然家书之中尽是些嘘寒问暖的家长里短之词,也并不耽误吴王感受到从自己外甥女的字里行间之中透露出来的欲望和野心,
    仅仅两日之后,大夏南天一柱高由琅便迅速地从跟吴越山匪水贼的纠葛中抽身而出,带着那支不可一世的虎贲营并潮州、清远两卫官兵不下九万人马,连夜集结望北进发。
    说来也不知道是否是巧合,吴王高由琅这边弦一紧起来,吴越之地每年都要闹腾上三两回、让朝廷年年拨款所耗甚巨的帮主山大王们,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静默,
    没有人能知道个中原由到底是他们看不到江浙福广的兵力空虚,还是跟吴王另外有所协约,
    总之,整个江南半壁在吴王在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如此安宁过。
    但是
    无论怎么说,这九万南兵生力军,还是像是一柄利剑一样,正泛着森然的寒芒,向着帝国的心脏王京而去。
    不过
    千里之地,路途总是艰难的,除了弯弯绕绕的山山水水之外,还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人挡在路上,
    第一个等着他的,是正在瘦西湖畔与扬州“瘦马”日夜笙歌的巡盐道转运使。
    大夏朝扬州巡盐道转运使是个什么官儿呢?
    若论起官职,不过是个四品地方官儿,跟一府的守备将官是平起平坐,甚至于见了不少地方的知府可能都还要先行个作揖礼,
    但是若论起权势和手里每年淌过去的银子来,说他是大夏朝的财神爷,那都一点儿不为过!
    扬州,开始成为东南地区的食盐转运、销营集散地已经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了,两淮地区的盐税从来都是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主要收入之一,
    中原王朝离不开两淮地区的盐税,盐税就是支撑整个大夏王朝国库这座大殿的最粗一根柱子,而巡盐道转运使,就是这跟柱子唯一的维护者和运营者,
    而当今的这位“财神爷”不是别人,正是雍王高慈勋的外公,季昌安。
    年仅五十由于的半老头儿季昌安半辈子都交代在了这大夏的官场,他很清楚此时此刻他的外孙子高慈祥正在面临着什么,他也很明白,这急急忙忙赶去王京的吴王高由琅是因为什么,
    所以也就导致这位扬州巡盐道转运使大人,并没有像不少想要攀炎附势的地方官儿那样依葫芦画瓢的送金子送女子了事,而是正经儿的在瘦西湖畔正经儿的给吴王修了一座足足有圣驾行宫般奢华的大府宅,遥遥看去那是黄龙和玺檐,金粉琉璃瓦,交映辉煌之意撒的周围清澈的湖面儿都泛着耀光。
    三天
    没有人知道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季昌安跟吴王说了什么,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之前一路昼夜行军的吴王高由琅,在这座奢华至极的大府宅里呆了足足三天!
    季昌安,跟安逸的父亲安致远一样,生意人出身,
    他可能不是大夏朝当官的里面生意做得最好的,但是他绝对是这天下做生意的人里官儿做得最大的,
    跟银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季昌安,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东西是银子买不到的,如果有,那不是买不到,而是你还暂时买不起。
    高由琅三天之后出来的时候,已然是被府外的每一双眼睛都清楚的看到,这名震华夏的朝廷亲王,竟然和区区四品地方官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没错,
    就是在这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没有任何一丝的避讳。
    也许就是在这一刻,整个江浙的官员似乎都不言而喻一般在鼻尖儿嗅到了一丝别样的意味,
    虽然一个个都还是恭恭敬敬的垂手而立,却都不约而同的明白了这头,该往哪儿低。
    扬州之行,吴王收获颇丰,也很愉快,
    但是总归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这第二个在路上等着他的,可就没那么慈眉善目了,
    哦不,确切的说,应该是在江边。
    吴王带着九万大军踏进南直隶,过了金陵城准备穿过南直隶卫所直奔燕子矶渡江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好像是不对味儿了,
    原本在大部分驻扎在直渎山上的南直隶卫所,已经悉数撤到了山下,而且打营外过的时候,还能感受到营中的哀糜之气,互相搀扶的伤兵更是随处可见。
    这是怎么了?难不成大夏朝腹地还有外敌不成?
    很快,一手缠着绷带、灰头土脸前来迎接的卫指挥使就告诉了吴王一个晴天霹雳,
    燕子矶,过不去了。
    吴王高由琅登时就把眉头一皱,这自己从千里之远拉出来九万大军,都走到江边儿了你能跟我说过不去?别说是有外敌了,就算是辽人现在杀到金陵城下,吴王都敢跟他们撕上一番,
    毕竟自己的虎贲营在手里,有的是底气!
    但是当他登上那被新任长江水师提督孙之远,和副提督柳灿从武昌顺流而下带过来的长江水师一通重炮轰的比城外农田都还要平整的直渎山时,也瞬间就没有了脾气,
    再抬头往远处的江面上望去,就看到长江之上五六艘金陵城墙那么高的巨舰,正横着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对着自己这边。
    吴王自然是认得这长江水师的,只不过他不太明白,这郑远是抽了什么风,为什么要炮轰南直隶卫?
    “赵广,告诉他们,我是吴王高由琅,奉雍王和皇后娘娘谕令,率军过江!让他们把燕子矶给本王让开!”
    吴王有些不悦的指使着身边的副将借过南直隶卫手里的两只令旗,高高地站在山前,开始对着江面的战船发号施令,想要让江面上的郑远,赶紧给他舅爷爷让路,
    只不过他不知道,这长江水师的主人,恐怕早就换人了。
    靠的最近的一艘福船上,孙之远和柳灿一前一后地站在船头,抬着远望镜看着直渎山上不停冲他们挥舞旗帜的赵广,
    孙之远之前是龙骧卫的将军,御林卫队的将领,有点儿大夏郭木尔的那个意思。
    但是郭木尔跟他还不同,首先郭木尔手里的龙骧骑,在辽朝相当于大夏紫禁城里南军的这么个地位,而孙之远的龙骧卫,最多只是个崇正出行的护卫队,
    再者说,虽然郭木尔一向是以个人神勇见长,但对于骑兵的作战指挥也是颇有心得的,
    可是说起孙之远来可就逊色多了,来步卒战阵都只能说是粗通一二,水师战法就更不能提了,那是一窍不通,
    所以对于直读山上的旗语,还是要转头来问柳灿。
    “他们说他们是吴王手下的兵马,奉雍王和皇后之名北上,命令我们让开江面,让他们过江。”
    柳灿当然是熟悉了,瞟了两眼便开口应道。
    “哈哈哈,好!”
    听完柳灿的话,孙之远是一阵的激动,他“锵”的一声把腰间的龙泉剑拔了出来,朝着岸边一指,朗声喊道:“可把他们给等来了,告诉所有战船,对着岸边,给我往死里打!开炮!”
    “将军!”
    原本站在后面面无表情的柳灿,看到孙之远这副架势,没等他话音落地就一把拉住了他高高举剑的右臂,皱着眉头劝道:“将军,那吴王的兵马是在直读山下,以我们现在的位置,根本就够不到他们,炮打出去也是在山头炸石头,浪费炮弹,没意义啊!”
    孙之远被柳灿扫兴的这么一打断,很是不悦的转头质问道:“怎么?你刚才几通炮打的倒是爽气了,我打就不行?”
    柳灿听完这话心里的火腾的就起来了,
    但是想了想现在的处境,和这以后还得看着孙之远脸色过日子的现状,决定还是一口唾沫又咽到肚子里把火浇灭了,和声细语的解释道:“将军,是这样,刚才直读山上南直隶卫所的营地在哪儿,如果咱们不一通炮火把他们赶下去,等到他们发现然后拿弓弩反攻我们的时候,就会很被动。但是现在不同,我们只需要阻隔在长江上不让五往过江就好了,何必浪费”
    话还没说完,就被孙之远很是不客气的开口打断道:“什么叫浪费?我这就是替德王壮声势呢!让吴王也见识见识我们的厉害!你少给我废话,要不是你巴结那个什么安逸,能混的我这船上来?本将能收留你就不错了,是让你在这儿给我耳提面命的?少废话,开炮!”
    孙之远也是个听不进去人劝的,从小就是大都督家的长子宠惯到大的,而后又直接擢任成为了御前的人,自然也是个眼高于顶的。
    柳灿除了服从,没有其他的什么办法,好言到有些低三下四的相劝,没想到贴了孙之远一个冰冰凉的屁股,心里暗骂的两句也就不再言语,转身朝着下舱的火炮指挥位而去,
    明明是孙之远这厮狗屁都不懂,还骑在自己头上瞎指挥,柳灿心中的郁闷程度简直不亚于那日在夏口港被安逸事先安插好的人马把钢刀架在脖子上。
    “柳将军。”
    柳灿刚刚转过楼梯口,就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
    “哪个叫我?”心里头像是堵了一块大石板的柳灿没好气的回头看去,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