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北魏》正文卷第九十五章谋议

重回北魏最新章节目录
   李安世放下手中箸,伸手招来在堂下的李悦祖,李悦祖上前恭立:“世父。”
    “你且引殿下前去你伯母处。”
    “是!”李悦祖当先引路。拓跋慎手中拿着酒杯跟在后面,走了两步,又对李彪,于忠等人道:“孤先去姑母处奉水酒,诸君且慢饮。”
    于忠起身打算起身跟过去,李安世笑道:“殿下身在李家,内外俱是家仆盈填檐下,将军不需忧虑,有家侄在此,何虑殿下安危。”
    拓跋慎也道:“于卿一路辛苦备至,孤常感怀,今日既至姑夫家中,孤忝为李家亲,今借姑夫之地酬于卿辛劳,于卿今日且多饮尽兴,毋以孤为虑,明日出游,尚有赖于卿。”
    皇帝在出发前,特意叫于忠来保护他,拓跋慎也从没有把他当个仆将看,对他的礼遇还要在李彪之上。这一路上的安全还要靠于忠来尽力,这一点上,李彪可帮不上什么忙。
    “还请殿下尽快回来,若一刻时不见殿下回返,请殿下恕下官自主之过。”
    于忠没有再坚持,毕竟保护也不能时时刻刻紧紧跟着。
    。。。。。。
    因为今夜的宴会并非是家宴,所以李家诸妇人和未成年的子女都没有在后厅饮宴,而是在距这里不远的偏厅。
    李悦祖和几个举着灯的侍女在拓跋慎前后引路,到了偏厅外,就听见里面传来妇人的交谈声和孩子们的笑闹声。可见即便是大家族,食不言寝不语一条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会严格遵守的。
    李悦祖对着拓跋慎道:“殿下在此稍侯,下官先进去看看。”他是担心拓跋慎进去后,孩子们打闹冲撞了拓跋慎不好看。
    “无妨,孤只是进去敬盏水酒,很快就出来。都是一家人,何须见外。”
    李悦祖也没有再劝,让侍女守在门外,与拓跋慎一同进了偏厅。
    偏厅中,身着汉服的沧水公主正坐在主座中,左右都是各房妻女和未成年的小郎君,粗看下来也近有二十人,小娘子和小郎君就占了一半多。
    沧水公主此时左右各坐着一个孩子,喝着汤,吃着母亲为他们细切下的肉。沧水公主起身招呼女婢端过来温水,洗去了手上的油渍,从侍女手中接过手巾擦了水,准备派人去后厅看看。
    “世母,殿下到了!”李悦祖快步上前道
    沧水公主和李家大小都看了过来,正看见李悦祖后面跟着手执酒杯的拓跋慎,都放下餐具,招呼着身边的子女站起来见礼。
    拓跋慎对两边妇人各还一礼,余光看到李娘子站在一位比她高了不少的美貌妇人身边。脸色红润,衣着装扮整洁,梳着少女发髻,大家闺秀之风俨然,比起白日所见时又添了不少颜色,竟是丝毫不逊于郑娘子了。
    拓跋慎收回视线,上前对着沧水公主道:“小侄初来李家,劳动姑母,心中感怀,故来奉姑母水酒一杯以表余情。”
    一旁的李悦祖手执起酒壶,正要在拓跋慎的酒杯中斟酒,沧水公主拦住道:“殿下想是在外厅饮了不少,就不用再饮了,这些俗礼是做给外人看的,这屋内都是自家人,就不拘俗礼了。”
    “姑母见爱,小侄理当听从,只是数年才得一见,此去南朝,欲再见姑母又相隔数月之期。姑母且容小侄稍尽晚辈之情。”
    沧水公主想了想,笑道:“好吧!二郎必以家礼相酬,那姑母就受了这杯酒。”说着也拿起酒杯。
    李悦祖将拓跋慎和沧水公主的酒杯各自斟满后,拓跋慎双手将酒杯于头平齐,躬身行礼道:“还请姑母满饮此杯。小侄先饮为敬”说完饮尽杯中酒。
    沧水公主等拓跋慎饮完之后才饮下杯中酒,放下酒杯,笑道:“二郎奉酒,姑母生受了。只是姑母这里还有一佳人(佳人本意不是调笑之语),也要以酒酬谢二郎白日援手之德。”说着向站在母亲卢氏身边的李娘子招招手道:“九娘儿过来,你不是要谢二郎吗?二郎已经来了,若再迟疑,你这恩人可要走了。”说完轻笑了下。屋里的几位妇人看着李娘子也跟着哄笑起来。
    李娘子被长辈们的哄笑声羞的几想逃走,只是身边的阿母和阿父在一旁暗示着。她不敢失礼,红着脸,强忍着羞意执起早已经准备好的酒杯踱步到拓跋慎面前,李悦祖为女儿斟好酒后,又以眼神鼓励了一下女儿。
    李娘子双手奉着酒杯,抬起双臂,偏低着头于右臂上,满含羞意的双眼也不敢看拓跋慎,屈身行礼道:“小女子今日多承殿下相救,得脱灾厄。贵妃微末之身,无以为报,唯以此酒祝殿下千秋长乐!”
    拓跋慎看着不敢看他的李娘子,双手小心的接过酒杯,躬身还礼之后一饮而尽,道:“多感李娘子好意。”
    李娘子见拓跋慎接过酒饮后,又屈身行礼,话也不敢再说,脸色红红的微低着头回到母亲身边。
    拓跋慎感受到了李娘子的不自在,不好再多留在这里,而且再不回去,于忠找来就不好了。是以在与沧水公主和李家诸人又说了几句之后,才跟李悦祖一起回到后厅。
    。。。。。。。
    酒宴结束时已经是亥时了。拓跋慎主仆三人在李悦祖的带领下到了客房外,与李悦祖客气几句之后才进房,坐在床上叫陆光刘腾去准备热水,心里面想着给皇帝,冯清,曹贵人和郑娘子的信该怎么写。自从离京之后,他每隔五日就要写信回去,把自己的途中经历说一下,这次到赵郡李家的事,当然是重点不能不说,否则有小人乘机构间就糟了,李安世大小也是个刺史,放在前世就是省高官兼高官。
    李悦祖离开客房以后,就直接去了李安世处,李安世并没有去休息,而是在书桌前等着李悦祖。
    李悦祖在经过仆人通报以后进了李安世的房间,李安世指了一下坐床示意李悦祖坐下,并没有说话。李安世不说话,李悦祖只能压着疑惑陪着,等了一会儿,听见外面有脚步声,李悦祖以为是沧水公主,正要起身,被李安世制止了。
    李娘子在拓跋慎走后不久,就和母亲卢氏一同回去了,和母亲闲话了不少时间。卢氏久久不见李悦祖回来,正想吩咐女儿先去休息,却得了李安世派人来传话,要女儿去他那里说说话。
    李娘子没想到李安世现在会找她,想了想,猜测可能是要问她今天的事,不过该说的,父亲都是知道的,为何又要叫她去呢?
    带着这些不解,李娘子和两个贴身侍女踏着月色,到了李安世的内院前,李安世特别吩咐家奴,九娘子来了不用通报,可以直接进来。
    怀揣疑惑的李娘子进了房间,看见伯祖父和父亲都在,上前见礼:“从祖父,阿父!”
    李安世让侄孙女坐在父亲李悦祖身边,说道:“今日九娘儿所受委屈,从祖已经告诉你阿父,定要为你出口气。”
    “谢从祖父。”李娘子说着又准备起身答理。
    李安世挥手止住侄孙女,说道:“深夜此时叫你来,不为其他。从祖听闻今日你与殿下一路同车,可有此事?”
    “回从祖父话,只是在驿站回途这一程同乘,此前殿下与李,郑二位秘书公同乘一车,侄孙独自乘坐殿下的坐车。”
    李安世和李悦祖没想到会有这一节,他们还以为拓跋慎和李娘子是一直在一起的,没想到有差处。两人对视一眼后,你
    安世问道:“你在殿下车中,可看见些什么?”
    “当时车中只有符节和殿下的一些书册,再无其他。侄女一时无聊,私自观览了一些。据殿下所言,都是一些他喜好的前人诗文,手录成册。”李娘子说到这里,又想起当时被发现的窘境。现在仔细想一想,殿下之后主动与她讨论曹氏父子之优劣,意在脱她于窘境啊!
    “九娘儿可还记得有哪些前人之作?”李安世问道。
    李娘子听了李安世的话,有些迟疑起来。殿下不见外,能把书给她阅览,这么说出来太失礼了吧?
    李安世见侄孙女面露难色,给李悦祖使使颜色,李悦祖会意,对女儿问道:“这里又没有外人,有什么不能说的?我李氏数代仕魏,殿下能来我李家,只有迎奉之意,并无不利之心。九娘儿难道还有什么为难的吗?”
    他感觉女儿好像对二皇子有些不一般比起其他少年郎君甚至是家中诸家亲戚的郎君大不一样,不然不至于对自己和世伯父也说话遮掩起来。
    郑娘子只是不想多说别人的秘事,倒不是如李悦祖所想,对拓跋慎有什么不一般的,可是父亲问起,她也只好如实说道:“有一些《诗经》录抄,三曹诗词。孙女看前录,有贾谊,晁错表文。一些近代文章,曹孟德之《述志令》,江统之《徙戎论》,还有南朝之《夷夏论》。”
    李安世听了李娘子的话,沉思了一下,对李娘子说道:“九娘儿先回去安歇吧!天色已深,早些安寝。明日殿下会去三光寺游玩,家中子弟奉驾,你也可同去。”
    李娘子本以为世伯父还有什么要问的,没想到会让她回去。也不及多想,站起身对着李安世和李悦祖行礼之后就出去了。
    李安世看着消失在夜色中的侄孙女,笑道:“我当日听京中故人来信说,李冲,郑羲二人请陈至尊,出为二皇子饯行南驿。心中尚有不解,盖因李冲为人内敛不外露,其身慎独。不会轻易做出让人误解之事。今日再听九娘儿之言,疑惑尽去。”
    李悦祖没有在官场上打滚过,政治敏感性远不如李安世,听了李安世的话,不解其意,问道:“世父此话何解?”
    “郑羲此人,虽以吝啬尖刻声闻于朝,但是其识人之明也不多见。此番南驿之事,看来他和李冲是想要博一把定策之功啊!”
    李悦祖闻言大震,道:“世父此言,小侄不解。郑家与二皇子结姻,此事大魏尽知。若说他有此心,小侄尚能理会。只是为何说李尚书也有此意。李尚书声著于朝,两代受任,颇得至尊之心,有何必要随郑公图谋此等大事?且此事若成,所利甚大,只是大魏自入中国,一直以长子继统,二皇子又哪里有此机缘?”
    “李冲,郑羲所图,说出来倒也对我等大有利处。此二人是想继崔浩未竟之业,分明姓族,以夏变夷。”
    “分……分明姓族!”
    李悦祖站起身,走到门边,朝外左右仔细看了看,关起门,转身小声道:“此事由崔司徒前鉴,崔司徒由此身死族灭,其姻亲柳,郭之族也受门诛之祸,李尚书何敢再起此心?当日崔司徒宠专朝堂,今之李尚书亦不可比。崔司徒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