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第二卷第十六章空看花开满台日(续)

覆汉最新章节目录
   “事情是这样的……”
    就在孔文举全然失据之时,作为殿上唯一一名享有与七相同等座位待遇的冀州牧董昭却顺势接管了局面,而满殿文武见到此人起身也都即刻肃然起来,然后静听对方叙述,便是孔融都不敢轻易插嘴了。
    这是当然的。
    八个座位,其中七个相国的位置坐了六个人空置着一个御史台正座自然不必多言,但董公仁却是堂而皇之掺杂到了其中,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还觉得理所当然……这不是燕国制度中的特殊加恩,而是一种由光武帝刘秀发明,从后汉沿袭过来的,被所有人习惯性接受的政治传统,很多人都默认董昭是司隶校尉。
    没错,就是阳球、袁绍曾担任过的司隶校尉——主管司隶的刺史额外加秩,具有专有名称,大朝会时具有特殊礼仪待遇,和御史中丞、尚书令一起单独列坐,这是后汉一朝多少年的老规矩了。
    燕国草创,封地理论上也只限于辽西诸郡,可实际上呢?实际上燕国控制了绝大部分冀州牧作为燕国这个政治实体实际首都所属的最高区域行政长官,就是大约映照着之前的司隶校尉,这一点谁都能够接受。
    而且董昭的资历、功劳、以及品级待遇,也都是独一份的,很明显的低于七相,却也明显高于七相以外的所有人。
    故此,虽然其人终究不是相国,虽然屁股下的太尉椅还没有戏忠屁股下的凳子结实,但也足够震慑朝堂了。
    而随着这位董冀州侃侃而谈,满殿文武也是纷纷‘恍然大悟’。
    原来,按照董昭所言,随着中原光复,邺下最近忽然出现了一个性质恶劣的反动士人集团!
    这些人以丢掉了官位的中原降人为主,还有一些河北豪门子弟,他们年纪普遍性比较低,却个个不学无术、道德败坏。一开始,中原降人还只是想招摇撞骗、求官问职,而那些河北豪门权贵子弟也是水平低劣,素无德行,只喜交友。故此,双方臭味相投便称知己,很快就相互结交起来。
    其实,这也没什么。
    但后来,随着这些人渐渐意识到邺下制度分明,以他们的才学和德行根本不可能通过大学与科考入仕,便居然起了逆心!如今,这些人定期聚会,表面上是谈儒论学、臧否人物、议论朝政,实际上是想操纵舆论,试图影响朝堂,更改朝堂大政,甚至存了不轨之心……结果你还别说,除了一部分素质低劣的邺下学子之外,真有燕国重臣被蒙骗,信了他们的鬼。
    太常寺卿孔融就是其中之一!
    “董冀州未免危言耸听了!”孔文举听到这里,也算是回过神来,却又硬着头皮出言反驳,毕竟,他虽然不想‘坏’,但也不想‘蠢’。“在下固然知晓那些人,今日建议也却是隐约与这些中原士子有关,但本意还是为燕公着想,想为燕公收人心……”
    “所以说孔太常被蒙骗了!”董昭愈发感慨。“这些人都是心怀不轨的逆贼,收这些贼人的人心,又有什么用?!”
    孔融见董昭如此强硬,也是愈发慌乱,却还是勉力解释:“这些人都是正经士人,也是想为燕公尽力的,不过是所学与邺下不同,实在是报效无门,方才汇集起来,光明正大请求我转呈心意……若是朝中觉得不妥,那便不纳就是,何必一定要说他们是贼呢?”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逆贼!”董公仁的那张黑脸忽然严肃起来,语气也变得格外尖利。“据我们冀州府探查得知,之前靖安台一事、辽西地震一事、江夏天子有后一事,本无关联,正是这些人妄论天命,将几件事情扭在一起,公然宣称燕公无德,不足以为天下民主……若如此都不算是逆贼,那什么是逆贼?!”
    殿上文武听到这里彻底释然,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本来嘛,燕公文成武德,神武英明,哪有什么天命不承的说法?敢情是一群反动分子的谣言!
    所以说,回什么辽西啊?回辽西岂不是中了这些人奸计?
    “臣版印寺少卿郭图冒昧进言!”就在这时,不等孔融开口承认自己是被愚弄,一阵喧哗之中,远处的郭图便再度昂然出声,于满朝文武的复杂目光中参与到了其中。“臣以为,孔太常天下名士,世称了了,乃是绝顶聪明之人,如此人物绝不可能为彼辈逆贼所惑!说不得,其人便是那些逆贼的背后主使!”
    殿中愈发喧哗,几名武官更是干脆打量起了孔太常的后脑勺。
    至于孔融,其人进退不能,脑中一片混乱,几乎是本能的看向了端坐于虎皮之上的公孙珣,目光中明显带着一丝哀求之意。
    然而,燕公面无表情,置若罔闻,登时又让孔文举觉得浑身冰凉。激愤与惶恐之下,素来性格偏激的其人几乎想要破罐子破摔,直接放肆嘲讽他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的这个辽西武夫与身前身后两个无耻小人一番……但不知为何,迎着座上之人的目光,他却根本不敢开口,只是僵立于殿中失神,任由周边议论不停而已。
    话说,另一个时空中,孔文举之所在敢和曹操彻底对立,是有多重原因的,而眼下他的进退两难也是理所当然的。
    首先,那个时空中孔融向曹操迎奉靠拢不成,本身到底是一直都保持着汉臣的姿态,背后也有一个汉室大义所在,政治上是全然清白的……而相对应的,这个世界里,面对着孔融的试探性贴近,公孙珣却是在征伐中原前,为了稳定后方而主动接纳了其人!
    换言之,孔文举此时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燕臣!
    非只如此,此时满殿皆是燕臣,而非汉臣!
    至于汉室,早就被公孙珣给送到江夏去了,黄河以北几乎没有任何汉室残余势力存在。所以,面对着公孙珣,这位孔子后人几乎没了任何道德大义可以倚仗。
    便是此番其人如此跳脱,本质上也多是因为太常寺权责太轻,且在面对权责类似的礼部时,他本人也根本竞争不过水平更高的礼部尚书卫觊,所以才存了跳槽、揽权、密植党羽之心,继而成为了今日的众矢之的。
    其次,在那个时空中,因为蔡邕早死,孔融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天下文章宗师,让他这个位置在传统士人眼里也是极有分量的,所以天然能得士心。而眼下呢?非止蔡伯喈活得好好的,便是经学方面的郑玄、数学方面的刘洪、士人清议方面的张俭也全都在邺下大学里厮混,而且还凭借着大学这个天然知识界载体稳固维持着自己的地位,哪里轮得到他孔文举上位?
    更不要说,版印寺的存在,使得近年来文学发展极快,正当年的王象、年轻的王粲,都隐隐更有风头。
    总而言之,哪怕是被逼到了绝路上,孔文举也真的不敢撕破脸!
    而见到孔融连辩解的能力都丧失了,不远处早就料到有此一遭的中御史是仪,也就是孔融昔日私人幕属是子羽了,却是心中暗叹一声,然后忽然在一片喧哗站起身来,并扬声相对虎皮上的燕公:
    “臣中御史是仪,有事欲与董冀州当面相询,请殿下恩准。”
    “准。”公孙珣倒是干脆。“今日殿中本是公开议事,谁都可以说话……而卿为中御史,更有资格直接诘问案件、条陈等军政相关,无须专请。”
    殿中立即安静了下来。
    “谢殿下。”是子羽微微颔首,便也出列来到堂中,然后便直接拱手缓缓相询董昭。“董公……”
    “是御史。”董昭恢复如常,面带笑意,彬彬有礼。
    “下官冒昧了,董公适才所言的那些妄逆之辈,在下其实早有耳闻,想来邺下有心之人也都知道有这么一伙人和这么一回事。至于彼辈指摘朝政,煽动舆论,恐怕也是确实的,因为如我等御史台今日联名催奏靖安使戏公违制之事也明显受他们影响……”是仪不慌不忙,在身侧孔融期待的目光中从容言道。“而董公与冀州州中便是指这么一伙人为逆贼的,对否?”
    燕国还没讲究到人手笏板的地步,于是董昭干脆束手而对,连连颔首。
    “既如此,下官有这么几问……”是仪忽然严肃起来。“其一,既然董公已经明确视彼辈为逆贼,那敢问州中有何人证物证,能证明彼辈确系逆贼之属?其二,若有人证物证,那便要定罪、论罪,而此事乃冀州州中所发,敢问冀州州中又准备以何罪名定此案首尾?其三,彼辈常常聚会于铜雀台与邺城之间的酒楼茶肆之上,向来参与者众多,看热闹的也不少,便是朝中不少官员也多有流连,且今日聚、明日散,多少会有如孔太常这般被蒙骗的无辜之人,那敢问冀州州中又准备如何辨别指认罪犯,若有人只是看热闹,听故事呢?难道也要以逆贼论罪吗?”
    “是御史果然如传闻般清正认真,还真就给问到关键了!”董昭一声嗤笑,依旧是平日里那副憨厚面庞。“证据当然是有的,但我们州中就是因为后续定罪事宜不能决,方才准备在此次朝会上公开请殿下与诸位相国,还有我燕国文武一并评断。”
    “请示证据。”是子羽沉默片刻,依旧紧追不舍。
    董昭轻笑一声,竟然从怀中取出了数封信函,就在殿中当众交给了对方:“这些信函便是物证中最为精彩之处……”
    是仪接过信函,刚要查看,那边董昭便复又从其手中随意夺回一封,然后高举于手,环示殿中,并直接解释了起来:
    “诸君请看,这封信乃是营州平原郡的祢衡所书,其人去年因在大学中咆哮考场、撕毁考卷被驱除出场,一年不得入学……想来诸位或许都有所耳闻吧?”
    不少燕国大臣纷纷颔首,便是上首的公孙珣也来了兴致。
    “而此信中,其人公开言道,科举乃乱政,燕公行此策是自寻死路,并称首相贾公是卖亲求荣之辈;左相审公乃负恩背义之人;右相娄公为门下豚犬之流!”董昭拆开信封戏谑言道。“在下自二十岁为郎官入洛阳,也算是见多识广,但这封尚未来得及送出的私信真是让在下大开眼界。”
    而此言一出,除了几位相国端坐不动外,几乎满殿哗然,是子羽也是茫然失态,因为他离得太近,很轻易便能看到那封信是写给谁的……至于一旁孔融,更是差点晕厥。
    这还没完,董公仁从容打开信封后,却又继续选了一段,就在殿中扬声念道:
    “故可知,燕公用人,着实不堪!殿堂人物,吾尽识之:吕范面白,可使吊丧问疾;董昭面黑,可使关门闭户;荀攸目亮,可使看坟守厕;程昱耳聪,可使敲锣打更;韩当无能,可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