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第二卷第十九章伏清白以死直兮[2]

覆汉最新章节目录
   大臣,但却个个面色悲戚,甚至已经有府中属吏开始戴孝了。
    韩锐目瞪口呆,来不及行礼便与迎面而来的京兆尹韩玄私下相对:“府君……照理说太尉应该还有七八日可捱吧?”
    韩玄立即点头,复又摇头,然后赶紧拉着韩锐到一旁侧廊之下,压低声音相告:“是炭毒!”
    韩锐心下恍然,赶紧点头,却又立即摇头不止,动作俨然和刚刚的韩玄一模一样:“府君!炭毒这种东西乃是邺下专门发册子说过的,如今天下人尽皆知,煤炭大行之后咱们长安城中也见过事例,没理由太尉府会不知道不预防这种事吧?”
    “是有人故意为之。”京兆尹韩玄的声音愈发低了下来。
    韩锐是真的目瞪口呆了:“何人敢为此事?!”
    “是太尉身边人,那位梅夫人。”韩玄有些无力的答道。“多个太尉府仆从都能侧证,其人索要炭盆、上好木炭、关窗,都没瞒着人。”
    韩锐稍作思索,仰头一叹:“梅夫人是好意。”
    “谁说不是呢?”韩玄跺脚道。“太尉眼瞅着是不行了,只是每日咳嗽遭罪,谁都知道是好意……可着毕竟是杀夫,还是妾杀夫!而且若是寻常案件倒也罢了,但太尉之死,在此关头,事莫大焉!你想想,太尉只要活着,哪怕人人都知道他要死,城中公卿都还有主心骨,完全可以接上元常公回来!可此番一去,若是不能交代清楚,局势立即就要不稳。”
    “此事确实麻烦,偏偏其他人可以躲开,咱们却躲不掉。”韩锐连连点头,然后复又询问。“梅夫人人呢?”
    “自然是一同殉死。”韩玄干脆答道。“尸首都在里面,几位大臣都去亲眼看了,个个哀凄难止。”
    韩锐再度愕然。
    而其人思索许久,却又心中稍有所得,于是再问:“敢问府君,此事之实情还有谁知道?”
    “其实太尉府中的属吏,还有几位入房去的公卿应该都能隐约猜到,但都没有说话,只是让我们来查……我现在是问清楚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与那些公卿说!”
    “要属下说……”韩锐忽然靠近对方言道。“太尉本就是死在天子弓矢之下,这是天子弃长安公卿宗庙,是天子失德的明证!如何能强行将其身死加于一个殉死的妇人之手?我辈受卫将军命守长安,出了之前的事情已经很惭愧了,如何能让此事再生出多余文章?”
    韩玄一个头两个大,却不敢不答:“长安令说的极是!只是有些人哪里未免不好交代?”
    “谁哪里?”韩锐立即发问。
    “别人倒也罢了,唯独一个光禄大夫黄公。”韩玄认真思索后正色以对。“太尉与……与杨彪之后,司徒赵公偏偏是个没有支撑的蜀人,所以明显就是黄公来领袖朝中公卿。而且从太尉私交上来说,也明显是黄公最佳,昨日太尉召集众臣交代后事,也全都是以黄公为主,甚至还托付黄公替他照顾梅夫人。”
    “那就好办了。”韩锐即刻作答。“正所谓法理不过人情,黄公既然跟太尉私交甚笃,又怎么会忍见太尉死后还不清静呢?又怎么可能不懂梅夫人的好意呢?而且梅夫人主动殉死已经足够从道义上堵住人的嘴了。所以咱们佯做不知,就说太尉昨夜箭创发作,夜间亡去,梅夫人伤心欲绝之下,烧炭自尽!这样的话,对太尉身后名,对黄公这些太尉私友,对咱们收尾处置,对卫将军……都是极好的结果。府君去跟黄公说,我去跟那些府中属吏说话,”
    京兆尹韩玄迎着长安令韩锐锐利的目光沉默片刻,旋即颔首离去,其人哈出的白气在雪后的严冬中格外明显。
    而果然,韩玄装模作样告知了黄琬等人所谓‘事情真相’以后,难掩哀伤之意的几名最顶层公卿并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态,俨然是从心中默认了这种处置方式。而等韩锐对着那群属吏当众说出那番明显扭曲了事实的言论之后,出乎意料,也并没有任何人质疑。
    太尉身死,兹事体大。
    随即,京兆府和长安县的属吏们,冒着雪后行走不便的交通困境,将太尉的死因,几乎是以公告的方式用讣告的名义贴在了各处亭驿、官舍、义舍、酒楼处……一时间,人人皆知,太尉被天子下令给射死了。
    很多人,根本就是先知道太尉之死,再知道天子弃关中东走的事实,而且还不是还于旧都,是独自领着几个大臣去了南阳。
    消息彻底毫无遮拦的传开,但结果和影响却极度出乎意料。
    底层的百姓和基本的官僚体系根本没有受太大影响,这是当然的……经过数年的调整,长安-邺下体制中,真正控制住九州民政、军政和基层官僚体系的自然是公孙珣的邺下方面,只有真正的‘大事’才会从未央宫尚书台走一遭。
    而如今天子也好、太尉也好,这种注定带有政治剧变性质的事件最多只是百姓和下层官僚们的谈资罢了。
    可另一方面,从长安汉室朝廷的角度来说,天子走了、太尉死了、司空跑了,就连尚书仆射王朗都不在,在长安得以稳定运作六年的的汉室朝廷,还有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的长安-邺下双重政治体系基本上已经无以为继,这无异于天塌了!
    这个时候,汉室朝廷体制内的寻常公卿大臣们变得惶恐至极,却又不敢也不愿,或者干脆说根本不可能放弃一切去追随天子往南阳,因为那种扔下一切的不确定性让经历过一次迁都的汉室大臣们根本难以接受;再说了,数年内,他们已经在长安、关中扎下了根!甚至很多汉室朝廷的新锐根本就是三辅子弟中涌出的。
    这种人,怎么可能抛弃长安?
    于是乎,如此情形下,太尉刘虞的死就成为了他们道德层面上的最大倚仗——是天子负长安,负宗庙,负社稷,负三辅,负公卿,负太尉!
    而天子既然如此失德,那就怪不得他们了。
    毕竟,只有如此想,如此说,他们才能继续立足于长安,安稳的过日子。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论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譬如那些头部公卿,当日在城门口亲眼见到那一箭时固然惊愕,但还没到愤怒的程度,可是等他们亲眼见过刘虞死前的痛苦之后,见到刘虞的妾室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终结刘虞的痛苦之时,从黄琬、赵谦以下,基本上都已经带着一种无言之愤懑了。
    一个汉室老臣,可能私德上稍微有点爱享受,可能意志上不是那么坚定,但自古论迹不论心,此人以汉室宗亲之名,辛苦维持汉室大局六年有余,却居然只换来了当胸一箭,换来那种痛苦,最后逼得他的夫人用那种方式终结他的痛苦,谁不心寒呢?
    就这样,得到刘虞叮嘱的公卿上层在一种切实的愤怒与感慨中保持了沉默,几乎是任由中下层和三辅出身的汉室官吏们以一种鼎沸的姿态出言指责天子负天下。到了后来,甚至发展到有人争先写匿名文书贴在各处布告栏上指责天子和杨氏的地步,宛如当年桓灵之时的太学生运动一般……
    而与此同时,几乎是理所当然的,所有人都开始前所未有的期待卫将军公孙珣能回来重整秩序。
    既然天子已经放弃了长安,长安这里就需要一个人来将其重新使用起来,否则长安的这些人岂不是没了存在价值?
    到此为止,局势终于以一种完全可预料的方式变得不可控起来。
    换言之,刘虞终究是没能阻他担心的那种情形,或者说,他其实早明白这一点,只是死前尽人事而已。
    而就在这种氛围之中,公孙瓒则在长安城城门校尉所属的诏狱中再度召见了一名犯人。
    “太尉死了。”公孙伯圭立在牢房的栅栏前,冷笑而对。“他本就有咳嗽的毛病,却又胸口中了一箭,以至于死象凄惨。”
    “我听狱卒提起过此事。”对面牢房中,一身材高大之人,穿着脏腻的锦衣盘腿坐于稻草之上,闻言一时黯然。“但君臣之间的事情,哪里是你们这些人能懂得?刘公心里一定不会怨恨!”
    “不错。”公孙瓒即刻颔首。“刘伯安死前有遗言,明言此事不当归于杨琦……但压不住长安公卿大臣们为之愤愤然而不平。足下知道吗?已经有人开始私下联络,准备请我那族弟进位为王了!而且参与之人多是汉室朝堂旧臣。王子师,我就问你,你和杨氏策划天子东行之时,真就没想过这是我那族弟的计策吗?”
    “不过是你们故意引而导之罢了。”狱中之人,也就王允王子师,闻言面色稍微一滞,但还是立即摇头。“我辈忠臣孝子,怎么可能跟你们这些心思诡谲之辈相对?而且反过来讲,天子东行,固然是遂了公孙珣心意,却也多少是逃脱了樊笼,中原义士在彼,汉室大局有望……只能说相互之间顺水推舟罢了!”
    “这就是你的愚蠢之处了。”公孙瓒负手摇头不止。“想来也是我那族弟计策能成的根本缘故了……王子师,你割据过地方吗?”
    王允略显不屑的瞥了对方一眼,根本没有作答的意思。
    “我割据过。”公孙伯圭以手指向自己。“那种威福自为的滋味,什么忠臣孝子都不管用……你怎么就能愚蠢到以为中原诸侯能为你们所制?!”
    “那是你们公孙兄弟边鄙出身,不读经文,不通大义,所以自己无耻而已,何必以己推人?”
    “我无耻?”公孙瓒愈发摇头。“刘伯安、黄子琰、赵彦信都知道的事情,而杨文先再不济也知道不能入曹刘之口,而是要在南阳分而治之,怎么到了你这里居然如此天真?当年黄巾之乱趁机诛宦之时,我那族弟曾与我写信,就说你天真,但没成想当年吃了那么一个大亏,你只学会了隐忍,别的依旧没有长进!”
    “事到如今,足下来寻我,只是为了显摆吗?”端坐于牢中的王允终于不耐。
    “非也。”公孙瓒忽然敛容以对。“原本刘太尉有遗言,应该等我那族弟回来后再处置足下……但我心软,趁着外面乱作一团,无人理会足下,提前来送足下上路!足下须知道,以我那族弟玩弄人心之手段,指不定还要拿足下怎么样呢。届时足下个人如何不说,再坏了汉室威德,可就不好受了吧?”
    “彼此彼此。”王允昂然以对。“足下如此愚蠢,等令弟归来,岂不是最好的替罪羔羊?说来可笑,以足下的名头和身份,被令弟玩弄于大局之中倒也罢了,居然也被我一个庶人玩弄于小道之内,区区装模作样,奉承于你,你便洋洋自得,以为得势,至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