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汉》第二卷第六章堂舍内钟繇狼狈荐英雄[2]

覆汉最新章节目录
   “无妨,我身边也多浪荡子,子伯当年在南阳做的事情比这位出格多了,如今不也是我的腹心?如此人物,若是能躲过此番兵灾,请他来为子伯做个辅弼,岂不正好?”
    娄圭欲言又止,但看了看堂中气氛,终究只能无奈点头。
    “除了枣祗、戏忠,元常还有没有别人可荐?”公孙珣继续问道。
    钟繇又流汗了:“私人幕属而已,两人将军还不足吗?”
    “我听说……”公孙珣终于忍耐不住了。“贵郡有个叫郭嘉的,也是负俗世之讥,不知道是不是郭氏族人?”
    钟繇面色古怪了起来。
    公孙珣登时也跟着无奈了起来:“只是听说年岁尚小?”
    “然也!”钟繇肯定的答复道。“刚刚束发!不过正如将军所言,其人自幼聪慧,却如荀公达一般沉默寡言,此时正随郭氏族人于长社避祸,将军要见一见吗?”
    “不用了!”听到刚刚束发四个字,公孙珣就像吃了个苍蝇一般恶心。“等颍川战事平复,我遣人送些钱来,届时你替我赠送他百金,以资鼓励,让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便是!”
    钟繇连连称是。
    “还有一人。”反正已经丢了脸,公孙珣倒是不要脸了。“有个叫徐庶的人你认得不?或者还叫徐福?应该年纪也还小,或许还有些浪荡……不是出身大族。”
    这次钟繇是一脸茫然了。
    不过,就在这时,钟繇的叔叔钟瑜倒是尴尬拱手起身:“将军。”
    “你认得徐庶?”公孙珣一时好奇。
    “是!”钟瑜尴尬答道。“若将军单说一个名字我是万万不敢想的,但将军说年纪小、徐庶、徐福、浪荡,又不是出身大族……那就只有一人了!此人乃是我们长社本县单家子,幼名徐福,正名徐庶,他自幼失怙有失管教,年方十四便整日佩刀做贼,偷鸡摸狗……书也不曾读几本,才学也未曾见过,只是可惜了他母亲知书达理,自幼便辛苦与他开蒙……我与他母亲相识,故此知道。”
    公孙珣长叹一声,也只能无奈摆手了:“届时我多送些钱来,你们替我也与他百金,就说我也望他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钟瑜也赶紧行礼称是。
    “故此。”公孙珣百无聊赖的看向了钟繇。“元常,你夹带中果然无人了吗?”
    钟繇无可奈何,只能诚恳行礼道:“回禀将军,按照将军的要求,委实无人了。”
    “看来你还是差荀文若三分火候的。”公孙珣无奈摇头。
    “既如此。”钟繇心中一动,又看到左右不是家人便是公孙珣带来的义从军官,便忍不住当场言道。“将军何不往颍阴一行,荀文若和荀公达俱在家中避难,还有荀氏八龙中的四位也在彼处……便是君侯不苛求荀文若、荀公达的效命,请他们荐一些人才,想来也是可以的吧?”
    公孙珣有些犹豫,但终于还是缓缓摇头,并顺势起身:“这就算了,今日事也到此为止吧!承蒙招待,我且去休息。”
    钟氏众人不敢怠慢,赶紧引着避席引着对方去专门腾空的院落休息,并且知机的止步于院外。
    而公孙珣带着娄圭、韩当以及几名侍卫步入院中,先前面色还算和善,但却突然止步于房前,而且面色也陡然一滞。
    “君侯还在生气?”娄圭当即出声。
    “不想辛苦数年,中原士人还是视我为边郡武人。”公孙珣面色不喜不怒。
    “或许是君侯当日强辟李氏三千子弟一事传了过来。”娄圭勉力劝道。“他们有所误解。”
    “如此说来,倒好像是我分不清豪强与士族一般。”公孙珣不由冷笑。“我怎么可能用那种法子强辟他们颍川钟氏的核心子弟?不过,彼辈这番做作,倒是差点引动了我的杀心,刚才一瞬间,我是真想来个若不辟人,便要族人的!”
    “君侯。”娄圭叹了口气,便在星夜下正色劝道。“这世间的规矩未必合理,世间的道德也未必就是对的,而这便是君侯想要鞭挞天下的缘故了。可若一日不能掌权来鞭挞天下,君侯便一日要顺着这个世间的规矩来才行……如荀、钟、郭、陈这样的颍川大族,又盘根错节,真要用强,怕是真要失掉天下士人之心的。而没了士人,就靠那些豪强、寒家子弟,真能治国?彼辈或许有不少人是混浊之辈,可真正的人物倒也有八成出自彼辈的。”
    公孙珣尴尬笑道:“我何尝不懂这个道理?这都是日常你我还有子衡三人说惯了的话,只是今日我对钟氏如此礼贤下士,他却依旧如此看我,实在是有些气结。”
    “君侯倒也不必烦忧。”娄圭这才缓缓言道。“依我看,一个是党锢原因,一个是颍川本地风俗,这边的士族多有明哲保身的心态。除此之外,君候的德行终究还在河北,此处只有威势,他们有所畏惧也属寻常。”
    公孙珣微微颔首,却又不禁想到了沮授与田丰,还有沮授的弟弟沮宗,自己去了中山,这个相处还算愉快的宾客便主动请辞了……若是德行真在河北,又何至于此呢?
    自己一直觉得有所欠缺的莫非就是这个德吗?可德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又该怎么攫取呢?
    就在胡思乱想之际,旁边的娄子伯却又忍不住再度出言:“颍川文气所在,君侯不想入宝山而空回也是理所当然,既然因只得了二人而觉得不足,何妨如那鈡元常的建议再去见一见什么荀文若呢?君侯不是说他识人之明更在鈡元常之上吗?我也挺好奇此人的,年纪轻轻,人人称道……”
    公孙珣欲言又止,却是忽然想起一事来,然后陡然怔住,并旋即失声大笑:“我知道袁本初为何要对我敬重有加却避而不见了!他居然是把我当做荀文若了!”
    娄圭莫名其妙,你公孙珣再怎么着也跟人家荀彧不是一回事吧?
    如何会弄混?!
    转到另一边,钟繇大汗淋漓的回到自己房中,第一件事情便是洗手擦汗,然后却又亲自磨起了韦氏墨,拿出了张氏笔,并铺开了公孙纸……没错,对于鈡元常来说,什么十万黄巾围城,什么酷暑难耐,总是比不过静下心来写几个字要紧的。
    或者说,但凡能让他写几个字,也总是能静下心来的。而且,钟繇这人有个本事,那就是他写完字后的半刻钟内无欲无求,脑子总是格外清醒,思索起事情来也是一针见血……所谓贤者通达,莫过于此了。
    钟繇提笔不语,信手写来,开始是一串串人名……从公孙珣到他自己,从枣祗到戏忠,从荀彧到荀攸,从皇甫嵩到文太守,从朱儁到孙坚,从郭嘉到徐庶,似乎要把今日所见所闻所言的人名都要写一遍似的;而忽然间,他不再写人名,只是专心写起了公孙珣的官位、名字、师承、籍贯、绰号、经历,又仿佛在为公孙珣写履历;而到最后,眼看着满满腾腾一大张纸将要写满,他沉吟片刻,却是写上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整好塞满整张纸。
    “如何?”眼见着自家侄子掷笔于案,和钟繇关系极好的亲叔钟瑜忍不住上前询问。
    “这位公孙将军确非是武人做派,只是河北豪气使然而已。”钟繇负手看着自己的字迹平静言道。“我们确实误会了。而且,其人颇有涵养与自知之明,应该不会因为今天的事情对我们钟氏怎么样的……叔父不必挂虑。”
    钟瑜长出了一口气。
    “非只如此。”钟繇复又幽幽叹气道。“此人胸怀大志,确实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他弃我而求寒素出身为私属,不是看不上我,也不是觉得我难以驾驭,而是知道此时以他的名位威德难收我心,故不强求……叔父,如此务实姿态,我倒是真有些动心了。”
    “不要胡扯!”钟瑜面色一肃。“我们这一辈兄弟三人,俱都因为党锢蹉跎半生,如今你父(钟迪,党锢不仕)、你二叔(钟敷,党锢不仕)全都郁郁而去,只有我这个废物还在苦苦支撑家门,下一代更是只有你一人成器!如今好不容易熬到党锢大开,又哪里能许你去随着什么辽西来的将军浪荡呢?他这种人,便是真有可能成事,那也是万分凶险的,你死了不要紧,咱们长社钟氏怎办?”
    钟繇默然不答。
    “你若真有心,那以你的才德,等他成事后,你也功成名就,再去交往也不迟啊!”钟瑜再度恳切劝道。
    钟繇苦笑一声,终究是缓缓颔首。
    “那就好。”钟瑜彻底松了一口气,只见他抹了一把头上汗水,便径直往外走去。“我去让家人好好招待那些义从……幸亏战事频繁,他待不了多久,不然光是草料粮食就能吃穷咱们。”
    钟繇愈发苦笑,然后便再度铺开一张纸,重新练起了字,一直写到午夜时分,犹自笔耕不辍,直到他妻子派人来催促,这才无奈弃笔洗沐,上榻睡觉。
    然而,躺下去半晌,鈡元常却辗转反侧始终难以入睡,最后居然忍不住坐起身来,并对自己身畔已然熟睡的妻子恳切询问道:“莫非,我真不如荀文若吗?”
    窗外虫鸣蛙叫,却无人作答。
    一夜无言,第二日天色刚亮,皇甫嵩便再度派阎忠来请公孙珣……不出所料,昨日朱儁一直追到了淇水畔,然后便派人回城,邀请公孙珣和皇甫嵩一起过河,讨论破敌之策。
    公孙珣并未多言,直接与钟繇告辞,拿上对方两封介绍信便动身随皇甫嵩出城去了。不得不承认,皇甫义真儒将做派,真的是气度非凡,昨日公孙珣那般讽刺他,他沿途却依旧是和气至极,堪称让人如沐春风。
    不过,二将仪仗、伞盖、节杖依次出城后,便在各自亲卫的护送下并行到了昨日战场之上,沿途所见,黄巾军伤兵死尸不绝于途,而二将亲卫更是沿途补刀不止,这种时候的如沐春风总觉的让人怪怪的。
    而行进不到二十里处,尸首之类的便少了很多,相对应的,主动前来求见的汉军兵将则显得多了起来,成群成队的俘虏也开始出现。
    等到下午,二将行进到三十里处时,汉军主力所在便已然出现在了目前,便是朱儁都引着全军高级军官前来相迎……不过有意思的是,公孙珣麾下多数将领却都不在此处。
    话说,朱公伟此时见到公孙珣,态度跟之前未见时截然不同……他这人向来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之前觉得公孙珣坐视不救有投机取巧占功劳的嫌疑,而如今对方却主动让出指挥权,将大部功劳拱手相让,还救了他的心腹爱将孙文台,于是,现在他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