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春秋》第十四章周地纳英才(一)

经典春秋最新章节目录
  
    繻葛大战之后,郑庄公反思与周桓王的对决,还是感觉自己丢了面子。
    本来是一场胜仗,回过头来还要向他周桓王赔礼道歉。看他周桓王也不过如此,调动六军战我郑国,还不是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只不过他周王来伐,本来是我郑庄公大胜却不得任何战利品,一切缴获又都归于周军。这成什么体统。心里越想越觉得自己吃亏了。既然是大胜,他周王室就应该给我郑国留下点什么。
    郑庄公闭门脸想了几日。觉得周王室与郑国交界的两个城邑对自己十分诱惑。如果能让周王室吐出两个城邑,也算我郑庄公没有白胜一场。然而如果是自己出兵攻占周地,还是容易激怒周王室的反扑讨伐。说明周王室这偌大天下敢逆王者只有他郑庄公一人,万一号召诸侯一起讨伐,自己不仅理亏也不容易保胜。
    郑庄公忽然想到了齐釐公。这个齐釐公一直要讨伐纪国,为祖上复仇。然而他最忌讳的还是周王室。怕祖上悲剧重演。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周王室哪里还有当年的威势,早已是日落西山、穷途末路了。只不过齐釐公心里尚有畏惧而已。何不利用齐釐公对周王室的憎恨来一个联合进军周地。让周王室知道天下敢逆王者绝非他郑庄公一人。这样我郑国不仅实得周王畿之地,偿还了自己胜者荣耀,并且周王室也没有办法针对自己,更无能力针对两个大国反扑讨伐。想到这里郑庄公修书一封,派使臣送往齐国。他要联合齐国进攻周地。
    这一日,齐釐公嫁完了文姜,心里盘算着再讨伐纪国的事。心想:如果齐国出兵纪国,他鲁桓公就要考量一下齐国与纪国的亲疏关系,不会一味地支援纪国了吧。毕竟齐国与鲁国有了新的姻缘关系。齐釐公正在得意文姜与鲁桓公的姻缘。有人来报郑国使臣到。
    郑国使臣拜见齐釐公,递上郑庄公的国书,齐釐公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
    周军繻葛兵败,伐纪之事可行。但考虑周桓王对纪国尚有庇护之心,寡人以为郑、齐联军先深入周地,灭其向、萌二城邑,并由郑军盘踞,堵住周王室北上的要道。君可放心伐纪了。
    齐釐公读者信件,一眼就看穿了郑庄公想利用用自己开达到占领周王领地的目的,甚至是拉上自己打造联合叛逆周王室的继承事实。尽管齐釐公也顾忌影响,但此一遭的确是为自己伐纪免去了后顾之忧。齐釐公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与郑庄公大干一场。他郑庄公借齐国之力夺周王领地,我就接郑国之力灭了纪国。法不责众,不怕他周王室有什么反扑举措。
    于是齐釐公当即答应联合郑国出兵,进军周地。
    齐釐公亲自率五百乘兵车讨伐周王室,一路浩浩荡荡,大军向东南挺进。
    一路上,向所路过的小国借道没有敢说“不”字的。可以想象一个敢打周王室的大国,又何尝会把一个小国放在眼里。又有哪个小国诸侯敢于其对抗。实际上几次与郑国联手,打宋国、打许国等,齐釐公已经把周边的小国威慑得五体投地,甚至将每年向周王室供奉的礼物都要向齐国缴纳一份。让齐釐公分明感受到展示自己的力量,对周边小国来说此一行就是不战自胜之举,齐釐公也不是白白路过这些小国,那些兵不过百十乘的诸侯,从未见过五百兵车的大军,旌旗飘飘、马踏如雷的壮观景象。所到之处,诸侯率朝臣都恭恭敬敬迎出城门,尽地主之谊。纷纷表示对齐国的青睐与友好,像谭国、隋国、曹国等甚至表示愿意成为齐国的附属国。于是齐釐公一路横跨留个诸侯国,不费一兵一卒已经俨然成为几个小诸侯国的掌管与统领一般。齐釐公所率领的大军一路上路过谭、宿、随、曹等国,几国诸侯都迎来送往一路盛情款待这个大国国君。让齐釐公有了别样的自得。
    当齐釐公到达卫国的时候,卫宣公见是自己岳父大人亲自率兵更是热情迎接,并派除百乘兵车协助,让齐釐公拥有六百军车挺进中原。
    这个声对势浩大的队伍,让周王室分明感到了几度惶恐。前面就有郑国叛逆,对周王室百般凌辱,甚至强行收割粮食,而今齐釐公却率六百乘大军来攻打周王室,这哪里还有王室的尊严。大军未到信息已经传到了周桓王。
    此时的周桓王自繻葛兵败,身受箭伤,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就没有好受过。正在接洽纪国来宾,周旋将纪国公主嫁给周桓王的事,已经是一大把岁数的周桓王,还在津津乐道地听其左右谈及纪女的容貌如何如何的时候,就在心身备受煎熬之时有人来报:郑、齐大军一起来伐。两国大军已经踏上了周王室的领地。齐国的六百军车已经扎营周土的向邑附近。
    周桓王召集大臣商议退联军入侵之事。
    不过,就在齐釐公刚刚踏上周王室的边城向邑郊区,准备安营扎寨的时候。得到了郑军捷报,郑军已经拿下了盟邑。向邑的守城邑宰忙带着家眷及守城将士向内地逃串,向邑成了空城。
    于是齐釐公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向邑。这对齐釐公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他齐军入周地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就在齐釐公休整兵力准备向盟邑进军的时候。郑国的一军吏求见齐釐公。这让齐军上下大为惊奇,而且来人十分急促,不待大门守卫禀报就挣脱守卫径直闯入齐釐公大帐。口称有紧急事求见,来不及了。
    来人报上姓名,齐釐公方知这名郑军军吏名叫鲍叔牙。
    齐釐公见是郑军军吏,又十分紧急,就披衣就坐迎接这个不速之客。
    鲍叔牙走进齐釐公的大帐,见到齐釐公急忙上前,“扑通”下跪,口里已经在禀报自己:“郑军下吏鲍叔牙叩见君上。下吏有要事相报。”
    齐釐公问:“寡人已知郑军拿下向邑的战况,难道你还有新的战况向寡人说明?”
    鲍叔牙赶紧打断齐釐公的话说:“外臣并非禀报战况,只是有一急事相求,勿请君上答应在下请求?”
    齐釐公眉头一皱,问:“什么请求寡人还要勿必答应?”
    鲍叔牙说:“先祖庄公时代,有一大臣管山,想君上应该有所记忆?”
    齐釐公略有迟疑,他似乎记得齐国曾有一个大夫叫管山,就顺口应了一声:“是有此人。”
    鲍叔牙说:“管山大人的后裔现在在郑军中正要被问斩刑,求君上出面救他一命。”
    齐釐公有些不解:“为什么寡人必须要救他一命?他又犯得何罪郑军要处罚其斩刑?”
    鲍叔牙急的头上直冒热气,汗水从脸上溪流一样流在身上,把上身的铠甲阴湿了一片。鲍叔牙急切地说:“管山之子管仲,是颍上人和在下同乡。而今出兵攻打向邑,却因为临战后退被军中司寇判斩首。这个管仲可是天下奇才,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才,胸中装有天下,是当今栋梁之人。因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临战面对与敌人厮杀,有意保护自己而后退就被司寇判了斩刑,中午十二时斩首。看着管山是齐国旧臣,君上出面搭救必能挽回管仲性命,不然一天下栋梁必夭折于此,勿请君上搭救,在下即便是当牛做马终身报答君上。”
    说完鲍叔牙向齐釐公连连叩首。
    虽然这个鲍叔牙说的急切,那份忠诚于恳切已经令齐釐公有所触动。齐釐公对鲍叔牙说:“这个管仲和你一无亲二无故,你却冒着如此大的风险搭救。看来这管仲还真有人缘啊。”
    鲍叔牙说:“正是,求君上开恩搭救才是。”
    齐僖公说:“寡人与你军中司寇并无一面相识,寡人的话他未必就能轻信,寡人还是修书一封给郑国国君,以寡人需要管仲辅佐为名救他不死。”
    鲍叔牙赶紧叩首,对齐釐公说:“如此最好不过,只是信件送往郑国国君那里,再回法场,怕管仲早已成刀下鬼了。”
    齐釐公说:“不妨,寡人这边送信给郑庄公,同时派人随你去法场说明,让他司寇务必等待郑国国君仲裁。”
    鲍叔牙感激不尽地说:“君上英明!此一举定能保住管仲,管仲如能活命定当效力于君上。”
    齐釐公笑了:“如此当好,拿笔来!”
    齐釐公挥笔写就给郑庄公的书信,这边就派手下公孙无知跟随鲍叔牙直奔法场。
    郑国的颍上是一个水甜地肥的地方。那里的土地养育着勤劳而富庶的人。只不过哪里都有穷富之分。这个颍上也不例外。颍河如一条金色腰带,出嵩山奔腾而出,进禹州,一路上都闪耀着山地灵气,从颍上横贯东西,主要的地貌地型属于缓漫平原地带。由西向东南微倾斜。这里属于北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过渡型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是适合农植物生长的地方。而颍上就在这条颍河的北岸,放眼望去那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平川。这片辽阔而养人的土地上传承着一支血脉,这就是管氏后裔。
    当年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诛杀管叔姬鲜,管国灭亡。然而管叔的后裔并没有被全部缴灭。据传,管叔姬鲜的一个名叫管山的后人逃出劫难,流落在民间,颍上便是管氏后裔生活栖息繁衍的地方。
    管叔姬鲜的后裔传到第十一代的时候有一个叫管庄的人。这个人有才华、有能力,到了中年已经混到齐国的大夫阶层。
    齐庄公五十年,晋文侯去世。因为晋文侯曾经对周王朝有过大贡献,按照周王室的礼节,晋文侯去世,各诸侯国均要派使者前去吊唁。齐国派管庄作为使者前去晋国吊丧。
    晋国当时的世子姬仇在与管庄交流中,深感管庄学识渊博,是一个有才干大夫。进一步深聊中得知管庄原配妻子因病去世多年,失偶的苦恼一直让管庄日子过得艰难。世子姬仇见其孤零零一人,身边只有一个小儿相伴,就心生怜悯,不由感叹道:“齐庄公身边的美女天下闻名,赐一位给管大夫解决衣破无人缝补的窘迫,还是难事吗?可见君臣关系疏漏不亲啊!”
    于是,趁酒酣耳热之际,晋国世子姬仇将身边一宫中美女赐予管庄为妻。管庄推辞不掉,只好带回齐国。
    管庄身边多了一位晋国宫廷美女,难免朝中大夫们议论纷纷。这事传到齐庄公的耳朵,得知那美女是晋国人来历,心里好不痛快。作为一国之君此事更是让齐庄公的脸上更有些挂不住了。每次上朝,齐庄公不用正眼去看管庄,这让管庄心中不安。管庄心中的不安倒不是齐庄公的不理解,他担心齐庄公见晋国如此厚待他管庄,会不会怀疑他已经能成为晋国人想安插在齐国的奸细呢?这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