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猛虎》虎起汴梁第五百九十章反改革急先锋

大宋猛虎最新章节目录
   甘奇要开始裁官减奉,这事情甘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开始甘奇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连许多人的退休工资都要裁减。
    但是稍稍一想,宋朝的官员,并非后世的公务员。宋朝的官员,比公务员的身份高了太多,基本上副县长起步的级别,所以子孙恩荫当官,上去也是副县长级别起步。
    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士族,只要当了官,不论官职大小,不论出身高低,皆是士族,读得起书本身就不是真正的穷人家。
    便是再如何清廉,他们都有钱,有土地,有宅邸。就算平时大手大脚花费,积蓄不深,凭借进士名头,至少也有一地大名,甚至一地名士大儒,哪怕就开个学堂招收学生,也不可能陷入贫苦。
    所以,大宋朝真正当官的人,从来都不是穷人。
    那么这些富人,何必还要用朝廷的俸禄去养呢?朝廷的俸禄给他们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但是朝廷支出的这么俸禄,却给朝廷本就不宽裕的度支雪上加霜。
    对于退休官员而言,名头可以给,名声可以加,钱,坚决不能再给。
    另外一方面就是恩荫,这件事情想要废除,难度太大。因为朝堂之上,每一个当官的,儿子都会有恩荫,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利益,甚至许多人会恩荫几代。
    比如富弼家就恩荫几代,孙子在南宋还得恩荫入仕,最后官拜同知枢密院使。晏殊的儿子晏几道就不用说了,没有恩荫,晏几道现在饭都不一定能吃不饱。
    但也有不恩荫的,比如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而今已然是侍御史了,在司马光手下当官。
    这大宋朝,某些方面,其实还是有一定公平的,都是宰相之子,有些人就是考不上进士,有些人就是考得上。这其中肯定有人情往来,但是这其中,却也鲜少有太过分的营私舞弊。
    换句话说,就是晏几道差得太远了,哪怕他能写出传扬千年的诗词,但是他就是考不上进士。究其原因不用多猜,只有一个,那就是写不好策论,不仅写不好,而且还是写得太差了,但凡策论能入流,也不至于中不了个进士。
    这里面的对比很多,比如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自己考的进士,又比如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是自己考上的进士。
    (司马光无子,这个儿子是从大哥那里过继来的。司马光是宋朝少有的无子之人,老婆不出,也不娶妾,三十多年相濡以沫,最后过继了个儿子。传说包拯没有儿子,其实不然,包拯有两个儿子。)
    对于这些官员之子而言,本身就占了许多的资源,不说生活用度,就说家学渊源,起点就比别人高了太多,不说长辈的见识与眼界,就说家里的藏书都不是一般人家能比,还有余钱游山玩水行万里路。
    这种高起点,考不过别人,怪谁?
    甘奇越说这么分析,越觉得恩荫这件事情一定要废除,甚至甘奇也可以退一步,恩荫不是不可以,怕自己儿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将来活不下去,那行,可以恩荫。
    但是不能上来就当副县长,当个办事员倒是可以,在衙门里抄抄写写的,当个刀笔吏,这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个时代读书人是少数,能行文写字的就已经是人才了,到衙门里当办事员,到军中当文书,都行。这也算是能养家糊口,保证饿不死,也不浪费了行文写字的才能。
    若是能在军中立功,那当个都虞侯将军的,也不是不行,这也是一条出将入相的路了。
    甘奇想定这些,却也知道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得一步步来。
    先要做的就是清查寄禄官,但凡寄禄不干活的,一律停止发放俸禄与所有补贴。
    只是甘奇没有想到,哪怕是他这么简简单单的一步计划,到得朝堂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富弼,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儿子考不上进士,将来恩荫,自然最有可能恩荫一个闲职,闲职十有八九就是寄禄,光拿钱不干活的,这是所有恩荫的起点。富弼现在是担心儿子,却不知道,将来连他孙子都需要恩荫。
    所以朝堂之上,富弼开口:“甘道坚,你如此倒行逆施,乃是动摇国之根本。”
    皇帝赵顼眉头已经皱起来了,他如今是真感受到了当皇帝的难处,这朝堂就没有一天不吵闹的。
    甘奇也不看富弼,只道:“富相,而今军队裁撤之事已然如火如荼,禁厢一百多万,裁撤大半。怎么到得寄禄之俸要裁减,就不行了?裁减寄禄官的俸禄,怎么就动摇国之根本了?您老也是宰相,您老也主持过政事堂大小事宜,朝廷度支已经到了何等地步?连打仗的粮饷都供应不上,往后还要打仗,不改一改,能行吗?向钱庄借钱,富相也是不遗余力反对,削减一些寄禄官的俸禄,富相也是不遗余力反对。敢问富相,您老出个主意,在下便也想看看您老这几十年相公都是怎么当的?”
    甘奇要发难了,回来好几日了,今日终于说起了粮草供应之事。
    富弼听得这话,连反唇相讥:“老夫当朝之时,度支再如何困难,也不曾削减官员之俸!”
    “笑话,您老当朝之时,自然不用削减官员俸禄,在下却是做不出您老那般的事情来。”
    朝堂所有人都看着两人争锋,这回大多数人还是站在富弼这一边的,不用说,人人都有儿子孙子,寄禄不给钱,多少也是损失。
    赵顼倒是向着甘奇的,因为甘奇在为他们老赵家省钱。
    富弼听得甘奇之语,立马问道:“甘道坚,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老夫做了何事啊?”
    “何事?富相公怕是忘记了,您老不愿削减官员俸禄,却愿意给敌人送钱,这事情是不是你做的?辽人陈兵边境,您老就去送钱,还说什么一人能顶百万兵。我甘道坚做不出这种事情!”甘奇今日是锋芒毕露,富弼这一辈子引以为傲的事情,在甘奇这里,就成了丢人的事情了。
    “你……老夫,岂有此理,老夫为国尽忠办事,你却敢如此羞辱老夫。竖子……”
    甘奇更是直白:“昔日辽人陈兵,富相不思图强,反倒去送钱资助敌人。而今辽人陈兵,我甘道坚就打破燕云,打破中京大定府。今日,我裁军裁俸,以图强国,富相百般阻挠,莫不是一心向敌?富相莫不是收了辽人的好处?”
    “竖子胡言,胡说八道。老夫历三朝至今,鞠躬尽瘁,天下人有目共睹。昔日之势,岂能是今日可比?昔日西北战事频频,辽人趁机陈兵,老夫出使辽国,不如此安抚辽人,何以安家国天下?”
    富弼心中真的委屈,委屈的是他在辽国那般斡旋得来的成果,到得甘奇这里,反倒有了罪过。
    “富相公,昔日今时,有何不同?西北战事停过吗?党项人到哪里去了?辽国战事停过吗?辽人到哪里去了?我可送了一钱安抚契丹与党项?”
    甘奇就是这么自信,如今也该他自信。他的自信,才与富弼昔日做的事情有个对比。有事就花钱去平,平完还不知辱,还有了功劳,还成了一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这种价值观,在这大宋朝要彻底止住。这般的态度,更是要让赵顼感受到,让这个年轻的新皇帝感受到,要让新皇帝赵顼有一个正确的三观,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事情可以接受,什么事情不可以接受。
    仁宗皇帝是有过的,过错就在于轻易的接受了屈辱,还不当回事,甚至还当好事来宣传。还听得别人说富弼一人能顶百万兵而高兴。
    年轻的赵顼,自然也被甘奇一番话语说得热血沸腾,就觉得甘奇说的话让人畅快非常。强身健体大力丸,药效就是不同凡响!
    富弼彻底被甘奇说得无言以对了,甘奇已然击中了他的要害,这世间的事情,就是不能比,若是没有出这么一个甘奇,他富弼依旧是那一人能顶百万兵的存在。只奈何如今出了个甘奇,让他一言能顶百万兵的事情成了个笑话。
    富弼是嫉妒甘奇的,甚至这一刻,他自己都能清楚的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某种嫉妒,这种嫉妒来自一个三朝贤相与一个而立不满的年轻人之间巨大的对比落差。
    但是富弼也没有乱了方寸,开口:“甘相公,你莫不是故意要来羞辱老夫?今日说的事情本是裁减寄禄官的俸禄之事,怎么扯到这些事情上来了?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是这俸禄之事,必不能如此乱来。”
    “强国之道,就在于此。富相这辈子,从来就没有想过如何强国而自尊吗?没有想过让大宋睥睨天下吗?富相到得此时还不遗余力阻挡在下强国,你莫不是真收了辽人的好处?”甘奇连连在问,他不仅在问,还在为许多事情留伏笔。
    这伏笔,不得多久就会用上。
    “胡说八道,你频频在朝堂之上构陷老夫,欲意何为?”富弼岂是甘奇能欺负的?
    此时连赵顼也开口说道:“甘相,不能如此轻言,富老相公岂能收了辽人好处?不会不会,还请甘相慎言。”
    赵顼这话是真心实意,心中真觉得富弼不至于去拿辽人什么好处。这一棵板蓝根效用再差,也不至于成了毒药。
    甘奇笑了笑,不说刚才的事情了,有些时候,还是得来个一言堂,便开口:“陛下,削减寄禄官俸禄之事,臣以为就该这么定下来,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此时甘奇已然转头稍稍示意。
    王安石出来了:“臣附议。”
    冯京低头不言,曾公亮也不言。但是后面还有苏轼苏辙等人,已然出来附议了。
    赵顼抬头先看了看众人,见得没人再出言反对,心情倒是不错,点点头道:“那就这么办吧。”
    富弼为何此时不出来反对了?因为他心中还有算盘,聪明人真正的算盘,很高明的算盘。
    因为富弼知道甘奇今日这件事情,反对者众多,但是这些人却都只是埋在心里,不敢与风头正劲的甘奇掰手腕,甚至不敢惹甘奇丝毫不快。所以之前富弼出来反对了,那是在帮这些人说出心中的话。
    最后决定的时候,他不反对了,这就高明了。因为富弼得让甘奇做成这件事,因为甘奇做成了之后,就会多多少少得罪很多人,很多人会对甘奇有一定的怨气。
    那么谁得利?自然是代表大家出言的富弼得利。
    所以甘奇得做成这件事情,若是没做成,甘奇自然就不能真正得罪人。而今朝堂上就两个大佬,一个是富弼,一个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