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现代医学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
    一个如此庞大的工程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一直出于保密状态,知道最近三年才逐步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发现。
    大部分的民众,依旧不知道目前的生物技术到底进步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是否具备相当的泛用性。
    不过这一计划的目标已经达成了大部分,包括测出人体基因组中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以及确定2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 首发 智能工厂1264
    同时还有绘制一幅分子水平的人体解剖图,并且把人体基因的全部遗传信息输入基因库,帮助科学家掌握有关碱基对如何组成基因、每个基因的功能、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控制人的生命过程。
    虽然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可毕竟测序并没有百分百地完成。
    参与这个计划的科学家说了,由于一些高深莫测的原因,人类基因组中有1被证实是无法测序的,只有在相关新技术出现之后,这一难题才有望得到攻克。
    也许,这1中,还蕴藏着生命的其它奥秘。
    这些奥秘不是那么容易被揭开,像一位学者所说:“一提到自然,我们就会想到太阳、月亮和地球等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而绘制人体设计图的则是不为我们眼睛所见的大自然的伟大威力。”
    在中国,最早由国家来主持的生物工程事业实际上始于20世纪初期。1919年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这是中国第一所生物工程研究所,虽然规模很小,只有牛痘苗和狂犬病疫苗,几种死菌疫苗、类毒素和血清都是粗制品。
    但是当时的**政府依旧请来了不少外国专家,建立起了基础。
    而在华夏联邦成立后,先后在广州、厦门、武汉、长沙、南京和上海成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了国立生物制品检定所,它执行国家对生物制品质量控制、监督,发放菌毒种和标准品。
    后来,在云南昆明设立了中华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
    生物制品现已有庞大的生产研究队伍,成为免疫学应用研究和计划免疫科学技术指导中心。中国生物学家汤飞凡1954年发现沙眼病原体,他是青竹医药集团的职员,对于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也有着很大贡献。
    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面,接种预防生物制品效果显著,在公共卫生措施方面收益最佳,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是世界性的措施。
    由中国和德国主导的世界卫生组织1960年发表宣言,提出10年内全球消灭天花,1969年便正式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消灭。
    1970年的时候, 世界卫生组织又作出扩大免疫规划,目的是对全球儿童实施免疫。
    其利用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即卡介苗预防结核病;麻疹活疫苗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三联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有计划地从儿童开始,使世界儿童都得到免疫。
    1971年,华夏联邦政府也宣布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在国内实行计划免疫,按要求用国产的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
    当然,连飞逸猜测这主要是十年来利用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幌子在全球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测试,在确认无害后才在国内推行。
    而且其中有不少是青竹化工在推动,因为接种的抗病毒疫苗都是由该集团旗下的制药厂提供的,6亿人口所牵涉到的利益,简直是天文数字。
    两年来,以省为单位达到了85的疫苗接种覆盖率。
    预计到1975年将以县为单位,儿童达到85的接种覆盖率。 首发 智能工厂1264
    诊断制剂品种的增多和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试验诊断水平的提高。现已应用到血清流行病学以及疾病的监测。中国生产血液制剂已有30多年的历史,品种在逐年增加。
    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生物工程已改变了传统概念。对微生物结构、生长繁殖、传染基因等,也从分子水平去分析,现已能识别蛋白质中的抗原决定簇,并可分离提取,进而可人工合成多肽疫苗。
    通过今天的这一次参观,以及平时搜集到的资料,连飞逸也对整个人类世界最为尖端的生物科技有了大体的认识。
    现在的中国,对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已有了更进一步认识,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要更加先进。
    在中国,生物学家已经可以用人工方法进行基因重组,将所需抗原基因重组到无害而易于培养的微生物中,改造其遗传特征,在培养过程中产生所需的抗原,这就是所谓基因工程,由此可研制一些新的疫苗。
    最近几年后期,杂交瘤技术兴起,用传代的瘤细胞与可以产生抗体的脾细胞杂交,可以得到一种既可传代又可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这一技术属于细胞工程。
    这些单克隆抗体可广泛应用于诊断试剂,有的也可用于治疗。
    科学的突飞猛进,使生物制品不再单纯限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传染病,而扩展到非传染病领域,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甚至突破了免疫制品的范畴。
    而林哲教授曾提出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开发细胞计算机、生物反应器与生物能源技术等。这个概念促成了本世纪的最为前沿的生物技术,相当于是一个科学研究上的风向标。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在这五大领域中,前两者作用是将常规菌或动植物细胞株作为特定遗传物质受体,使它们获得外来基因,成为能表达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
    后三者的作用则是这一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新物种创造良好的生长与繁殖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中酶工程又被成为生物化学工程,也是经济应用最为宽广的工程,被许多大集团列为未来二十年内最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生物工程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净化等。
    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美好的前景。
    而在这么多项目中,目前大连国立生物科技研究所的核心项目就是生物医学工程,同时也是连飞逸他们今天来参观的主要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
    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它有一个分支是生物信息方面主要攻读生物和化学。
    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
    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发展也是由科技、社会、经济诸因素所决定的。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由于美国方面没有完整的中医体系,也不承认中医,而是将之诬蔑为“巫术”,所以美国政府只好在财阀的操纵下,建立其西医保障体系。
    因此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迫切需求,也使得美国方面在这个领域上,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 首发 智能工厂1264
    而中医产业与之相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不过医学到底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赚钱,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以1971年为例,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根据美国科学院估计,到1990年其产值预计可达400~1000亿美元。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在电子学、微电子学、现代计算机技术,化学、高分子化学、力学、近代物理学、光学、射线技术、精密机械和近代高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医学结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过程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它采用了几乎所有的高技术成果,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
    得益于硬件技术的进步,使得现在的人类能够更加细致的观察生命个体的局部变化,从而获得更加详尽的资料。
    对于这种局部生物医学,连飞逸确实没什么兴趣,可是他对这种观测方法很感兴趣。
    尤其是现在他和张岳丘他们在研究《浑元剑经》中的内容,就正好需要到这种观测技术,以及相关的研究理论指导。
    因为按照剑谱上记载的知识,‘剑气’这种生物能量来源于人体内部的某些器官,这就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细化观察来确认这种能量的产生和传送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对相关的理论有着更加透彻和真实的理解,而不必盲目的走下去。
    这就需要生物力学了,也就是一种运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研究机体力学特征与其功能的关系。
    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对了解人体伤病机理,确定治疗方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可为人工器官和组织的设计提供依据。
    生物力学中又包括有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力学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目前生物力学在骨骼力学方面进展较快。
    生物控制论是研究生物体内各种调节、控制现象的机理,进而对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方法是对生物体的一定结构层次,从整体角度用综合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其动态过程。
    生物效应是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各种因素可能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和作用。它要研究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传播和分布,以及其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
    生物材料是制作各种人工器官的物质基础,它必须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