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方向选定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章方向选定
    通常,习武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合适的训练方法,不过连飞逸现在却感觉到他自己非常幸运,因为有着一个为他度身定做的训练计划。
    智脑系统中有着他全部的身体数据,而且能够在梦境世界中模拟着身体内部的细微变化,包括在练习剑术技巧之后,身体结构的轻微变动。
    这样一来,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就一目了然了。
    而如何才能练好剑法呢?
    第一,形体工整。剑术练习时的每个动作势式,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格要求,做到准确、齐正、匀称,结构严整,线路清楚,一丝不苟。
    《华拳谱》里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五体”即身体的躯干、两上肢和两下肢,共为五体。也唤作“五骨”或“五筋”。剑术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势式,无不都是由这五条线结合剑器所组成。
    如果这五条线的结构组合不工正、不匀称,就不能算完美。怎样才能使动作势式的形体做到工正、匀称,达到完整呢?
    《华拳谱》里接着说:“其形方中矩,圆中规,自中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每个动作势式都需顾到前后左右、上下高低。
    要是动作势式的形体做不到“整”的话,不仅显得难看,而且劲力也不容易发挥出来。比如“弓箭步前刺剑”这个简单的动作,假若做成耸肩、弯腰、曲腿,结构缩作一团,不舒展匀称,其形象一定是很难看的。
    同时,由于腿曲、腰弯、肩耸,也就难以使劲力蹬之于腿、主之于腰、送之于肩、顺之于臂、达之于剑。刺剑的劲力就不能够凭借地面的反作用力上下贯通完整地发挥出来。所以练习剑术,形体必须工正、匀称,做到一个“整”字。
    第二点,自然是筋骨遒劲。
    筋骨遒劲就是使组成动作势式的“五骨”,每根线条都要具有遒劲,只有皮肉没有筋骨。形体动作就成了空洞欲坍的架势。
    即使是绵体的剑术,也不是不讲究筋骨遒劲的,只是较工剑体的剑术显得含蓄蕴藏,所谓“绵里裹针”柔中含刚,不把遒劲暴露于外。
    因之任何剑术“体称劲遒”才能算是形质完备。怎样才能使“五骨”具有遒劲呢、要使“五骨”具有遒劲,须从拳术中的“骨法”着手。例如“弓箭步前刺剑”这样一个动作势式。
    躯干这根线条的遒劲,就在于它的头向上“顶”,颏向里“收”,项背向上“拔”,胸向外“张”,腰向下“塌”。
    上肢两根线条的遒劲,还在于它的前腿膝部前“顶”,胯外“展”,髋下“沉”,后腿膝部后“绷”,髋下“沉”,脚尖紧“扣”,脚跟“蹬”、“踩”。
    这样,五根线条都由于肌腱韧带的极力伸缩而处在紧张的状况之下,显出剑拔弩张之势,遒劲就由此产生出来了。
    第三,心力坚强,具体的要求就是要让修习者的内心里面也要鼓足一股劲。
    剑术的形体动作一般都有它的意向,要把动作意向表现得完美,内心必须参与一起活动。这个特点决定了剑术的形体动作一定要“心动形随”,它随着内心意识的活动而运动。
    心力不坚,形体的动作势式就会松懈,筋骨也不可能刚健劲遒,所谓“心力不坚,则无劲健。而动作的意向则更难以表现出来了,动作没有意向,运动就失掉了生气。
    因此,练习剑术心力要坚,要使内心里的一股劲和形体动作的一股劲两者内外结合起来,成为“合力”。这样才能做到劲力遒健,动有意向。
    第四,气势连贯。
    在一路剑术里,所有的动作都应该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连绵不断固然是绵剑体剑术的特点,但其它剑体的剑术也同样要有这种连绵相属的要求。
    对工剑体等其它剑体的剑术,所谓“连”,并不是说要把整路的剑术动作也象绵剑体剑术那样不停顿地一气练完,中间没有间歇。
    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整个套路的剑术势势相连,无势不连。
    比如“举火烧天”是一个直立向上举剑的静止动作,从形式上来说它和后面的动作已经中断了。
    然而,如果把眼神凝视着远方,心志活动具有伺机待动的意识,那么这个动作就和后面的动作从“意”上连接起来了。“心动形随”心志活动也还起着动作连接的重要作用,练习剑术要注意这一点。
    第五,阴阳分开。
    剑术运动和其它武术项目一样,包含着动静、虚实、刚柔、快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轻重、起伏以及内外、上下、正偏、左右等种种的对立因素的规律,动作就能做得更好。
    对立因素的某一方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没有动,就没有所谓静;没有虚,就没有所谓实;没有刚,也就没有所谓柔……。
    中国的武术运动特别强调:欲要动先须静,欲要实先须虚,欲要刚先须柔……。比如刺剑用力,剑从腰侧向前刺出的时候手臂的肌腱都是比较放松的,剑柄也握得不太紧,肩也不太下沉,这时是“柔”的状况。
    等到肘关节从后向前经过腰侧的时候,剑柄就握紧了,肩就向下沉了,手臂的肌腱就紧张起来了,这时才有了“刚”。
    有松弛才能有紧张,如果刺剑的一开始就使持剑的手臂处在紧张的状况下,那么这刺剑要它紧张有力时,它反而不能紧张有力了。这样,“刚”也就产生不出来。
    所谓“双重则滞”,阴阳对立的两面,有任何一面“重”了就失去了运动,失去运动,失去了变化。
    同时,任何阴阳对立因素还必须是在同一个运动过程中相互转化,不能把它们分割成两个运动过程,否则就失掉了对立的统一。
    在剑术练习时,把法的向背、剑势的起伏、动作的轻重、节奏的缓急等等,都必须运用对立因素的规律使之有阴有阳。
    第六,击刺得法。
    剑法有着击刺斩等许多的剑法,这些剑法各有各的运使部位和方位,各有各的着力点。
    有的剑身直着向前,有的剑身平着向前;有的着力点在剑尖前锋,有的着力点在剑尖侧锋;有的着力点在剑刃前端,有的着力点在剑刃后端;剑法不同,剑的使用形式和着力点也不相同。
    中国的剑术在剑法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该是什么剑法,就该是使用什么样的部位和形式,就该是什么样的着力点,不能乱来。
    比如刺剑,使用的形式是剑刃分为上下,剑身直着向前,如果把刺剑做成了剑刃分为左右,剑身平着向前,这就违反了旬“刺”的法度。
    再如砍剑,着力点规定在剑刃后端,如果砍剑时把着力点移向了剑刃前端,这又违反了“砍”的规定,不合“砍”的法度了。
    练剑时要特别注意剑法,并在符合剑法的基础上,做到“击则断石,刺则入金”,把劲力贯到剑器的锋刃上,做到身剑的劲力合一。
    第七,呼吸自然。呼吸关系着运动的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推动。象一些结构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的剑术,对氧的需要很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呼吸的方法,就很容易气血上涌,使气息停留在胸间游动。
    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运动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坏。
    所以,在剑术练习的时候必须善于“蓄气”,运用腹助呼吸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才能保持运动的平衡,才能达到矫捷、矜持、从容不迫的要求。
    剑术运动的呼吸方法和其它武术项目的呼吸方法相同,有提、托、聚、沉四种。
    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低动作进入到高动作的时候应该运用“提”法,在静止性动作出现的时候应该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的动作出现的时候就该换用“聚”法,在由高动作进入到低动作的时候又该运用“沉”法。
    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的时候,都必须遵循“呼吸自然”这一基本要求,不要故意做作。
    没有专门的老师进行细心的指导,普通人想要摸索出这样的剑术技巧,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未必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以上的知识,是华夏大地一千年来所积累下来的武术技击知识,是无数代武者穷尽毕生的精力才推演出来的特殊方法,并且是经过实战证明,去伪存真后的精华部分。
    不是单靠某个天才就能完善起来的,知识体系,只能靠无数的人来完成,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当然,如果是上过战场的老兵,使用着趁手的冷兵器,经过连番厮杀,一样可以成为战斗的高手。
    但是战场的淘汰率何等惊人,百战余生者,十不存一,而且多是利用士气、战阵、装备的优势来建立,而不是真正的武者之路。
    比如利用盾牌、盔甲、战马和强弓劲弩,然后多名士兵结阵而战,真的要单对单,无论怎么厉害的士兵和武将,都很难以在单对单的步战中匹敌成名的武者。
    转眼就是四天过去,在梦境世界,因为时间流速的不同,以及没有现实世界的那种日升月落,因此每一日只有12个小时,其中黑夜只有两个小时,由系统调控。
    连飞逸在这里已经呆了45个小时。也就是将近四天过去了,而在现实世界,离着天亮也只有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
    连飞逸总是觉得有些依依不舍,在这里的四天里,他就学会了许多的剑术技巧,因为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回放和针对性矫正,他的进步完全可以比拟物质世界中练习了一年以上的学徒。
    当然,仅仅是见识上能够进行比较,基础扎实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仍旧需要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做到。
    而在四天的练习中,系统也给出了发展方向上的提示,连飞逸的身体和性格习惯,非常适合使用撩剑这样的技法。
    说到这种攻击模式,却不得不提一下剑的结构,古时人们把剑身的结构分为“两脊”、“三锋”、“四刃”,“两脊”是指剑身两面上突起的“脊梁”。
    而“三锋”是指剑身前端三寸左右的刃部。
    以右手虎口握剑为参考,顺着虎口出去到剑尖的三寸左右的刃为“上三锋”,利刃朝上,另一侧为“下三锋”,利刃朝下。
    而通常所说的撩剑,其实用的就是剑身的“下三锋”部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