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印巴对垒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为了对抗华夏联邦军世界第一强的空军部队,印度方面则出动了18个战斗机部队,占空军总力量的百分之七十,目的在于配合地面火力,维持己方的基本空军防御。
    对于这一次印巴战争,印度也进行了精心准备,兵力上的部署就花了不少功夫,21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外加5个装甲旅,一共分成了三个集群。
    10个师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包括8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这是他们的第一突击集群,也是本次作战的主力。
    而另外8个师和1个装甲旅部署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只有当战斗进入胶着或者失利的状况下,才会投入一线战场。
    还剩下的6个步兵师和4个装甲旅,则选择配置于印巴签订的停火线上,是印军的第二突击集群,在战略上相当于偏师,作为正面战场的侧翼。
    这三个战斗集群,各自配备的装甲部队都有不同的侧重,其中大部分的装甲力量全都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作战集群中,以作为突破巴方防线的核心突击力量。
    最高目标是占领克什米尔地区,然后让联合国介入调停,逼迫华夏联邦政府在政治上作出让步。
    如果最高目标无法达成,则实行第二目标,将东巴基斯坦分离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孟加拉国,以制约巴基斯坦的发展。
    如果以上两个目标都无法实现,那么就必须收缩战线。退回国内,并且向北约盟友求助,力求守住原本的势力圈,绝不容许丢失一寸领土。
    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印巴分治前本来都是印度的同一块殖民地。
    孟加拉在13世纪改信伊斯兰教,到16世纪时,发展成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17世纪被莫卧儿帝国征服,18世纪后半叶沦为英国殖民地,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被分割:西孟加拉归印度,东孟加拉归巴基斯坦 。亦即东巴基斯坦。而划分标准是宗教信仰不同现在的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信仰的是伊斯兰教,而非印度教。
    所以会在地图上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属于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两者之间居然隔着一整个印度,这样的领土划分。也是英国人才能想出来。
    就算是离开了南亚,也要在这里埋下一个安全隐患,引得印巴两国纷争不断。
    从英联邦独立出来之后,印度这几年也在效仿中国的工业化模式,不断发展自己的经济。
    可惜由于种姓制度和英国殖民政策的遗留问题。社会上各种矛盾不断,普遍存在着动乱、饥饿还有迷茫的情绪,发展势头一度低迷。
    而领导层也多是殖民时期的亲西方派,这数年来。华夏联邦与北约之间的冷战,为印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首先是作为地理上的优势。西方世界急需一个遏制中国发展的桥头堡,各种工业扶持和经济资助。都支撑着印度的社会发展,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相当迅速,比起原本时空里的印度要好得多。
    这也让印度蒙上了野心和躁动,从二战的经验来看,一个拥有一百万常备军的国家,足以称得上是世界强国了。
    而当前世界上的主流先进武器,印度也基本拥有了,新一代主战坦克,喷气式战斗机,先进的远洋军舰,以及陆军有三分之一配备上了突击步枪。
    这样的军事力量,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宗主国英国,也难怪阿三哥会野心膨胀,想要和中国在克什米尔地区一争高下。
    毕竟作为明面上的全球军力第四位,印度并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窝囊的活着。
    但在传统的工业强国眼里,印度的这个所谓军力第四,是以不考虑工业潜力为大前提的。而且英国和法国现在主要进行经济发展和科技研发,军费支出很低。
    由于不再需要维持全球霸权,实际上也无法维持,所以英法两国的常备军规模小得可怜。
    看考虑到两国的工业生产潜力,即使是排第三的德国也表示压力很大。
    很可惜,印度的政客却看不到这些,他们还在迷信于二战时期的那种战略观点,在外交上左右逢迎,毫无立场可言,被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不齿。
    这也是为何,华夏联邦不愿意帮助印度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当然是不希望自己的身边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半个世纪之前,日本的崛起,就给中国带来了深入骨髓的痛苦,至今仍记忆犹新。
    幸好,遏制印度的发展战略已经获得了成功,这个所谓的南亚强国到现在都只是徒有其表。而妄想着在西方阵营的支持下,挑战华夏联邦在亚洲的霸权,必将遭受惨痛的失败。
    1970年的2月底,印度开始了他们的空军的部署工作,从平时侧重的西部和首都地区改为向西部侧重。
    对于没有投入这次作战准备的空军力量,印度军方也向西部作了调动,严密监视印巴其他的边界地区,为了这一次的印巴战争,做着万全的准备。
    印方投入本次作战的空军力量也分为三个集群,从梯次部署,分别为地面部队的三个集群提供空中支援。
    其中最靠近克什米尔作战区域的空军机群,全都部署在斯里纳加,并且要担负着争夺制空权和为地面第一突击集群提供空中支援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战术目标,印度军方在这里部署的先进制空战斗机和攻击机最多。包括大量东欧制造的歼击机,共计8个战斗机中队,专门负责与巴基斯坦夺取制空权。
    另外还有共计两个攻击机中队的轰炸机,为第一突击集群提供火力支援。
    对于前两次的印巴战争来说。印度无疑都是占据了优势,但是在中美两国的干扰下,印度都没能彻底控制克什米尔地区。
    无论是谁,都不愿意南亚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美国和整个北约对印度的扶植,只是需要培养一条能咬人的狗,而不是一头会吃人的老虎。
    这一次中美两国都被北洲和中东的混乱局势所拖住,结果在南亚的力量变成了真空。印度对于本次印巴战争,可谓势在必得。
    制定了最高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取得真正的胜利,完全占据克什米尔。然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但印度人却不知道,华夏联邦已经早有准备,并且在克什米尔的另一侧,配合着巴基斯坦,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兵力集结。
    虽然因为在主要的海外军事力量被拖延在了东非和中东。但华夏联邦也正好想实验一下新的战术体系,以及一种至今仍未投入实际战场的全新战术兵器。
    有了强袭机甲这样的近战利器,占领行动将不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知道。在以往的近代战争历史中,各种被巷战泥潭拖累而导致全盘崩溃的例子屡见不鲜。
    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希特勒,还有原本历史时空里的美国对越南。苏联对阿富汗,都是因为无法实际占领,而被各种游击战骚扰搞得灰头土脸,最后引致兵败。
    华夏联邦高层顾虑的也正是这一点,如果同时被两个战场拖延,那么光是庞大的军费,就足以压垮国家的财政体系了。
    相比于印度的扩张型战略,巴基斯坦国防政策基本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保守,和印度人的野心勃勃不同,巴基斯坦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力,并且与不主张军事扩张的华夏联邦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甚至,巴基斯坦本身就是华夏联邦的联邦成员,作为中国的附属国而存在着。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中国很少朝南亚地区扩张,就算是面对飞扬跋扈的印度,也没有主动出击的先例。
    这是由于复杂的地形和高山阻隔,远征南亚的成本太过高昂,俄罗斯或者之前的苏俄,或许能够由上而下顺势发动陆地进攻。
    而中国要向西部扩张,就必须要穿越人迹罕至的西藏和连绵起伏的山脉群,后勤补给的难度和登陆月球都差不多了。
    况且,现在华夏联邦主要的扩张目标放在了北非,而且还是以私人企业为主,国家的海外常备军事力量则被派往了中东,与美国在那里进行角逐。
    巴基斯坦作为华夏联邦的外围成员,其国策就是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对外则力主反对印度称霸南亚,并且积极争取与其他南亚小国加强彼此间军事合作,以共同抗衡印度的扩张为目标。
    这种策略,也是受到中国赞许的,华夏联邦高层也一直支持这样的举动。既然想要在南亚建立有效的统治这个目标难以实现,那么倒不如维持这个地区的分裂,避免出现任何一个统一的强大内陆国家,威胁到中国的亚洲霸权。
    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巴基斯坦就已经与印度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完全没有挑衅印度的举动。
    而对国内,巴基斯坦也仅仅在华夏联邦的“强烈建议”下作出了适当增加军费的决定,通过向中国的武器制造商采购大宗货物,来建设一支与自身的“安全环境”相适应的武装力量。
    虽然怎么看,都是在向宗主国缴纳保护费。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武器制造商的“友好帮助”下,巴基斯坦终于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
    武器来源则基本是从中国引进,但目前也开始积极的实现武器的,并把这一发展方针写入了国家的发展纲要之中。
    与印度那种以购买为主的策略不同,巴基斯坦的武器采购量一直不大。但品种很多,巴基斯坦的政府官员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发展自身国防工业的这种愿望,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
    而巴基斯坦在加强自身正规军建设的同一时间,也在不断推进准军事部队的建设。力图要保持充足的预备役兵源,增加国家的战争潜力。
    在加入华夏联邦成为其中的成员国之后,巴基斯坦就制定了国家的军事原则,集中全国的主要军事力量,目的在于应对印度有可能的入侵。
    将全部兵力的五分之四,全都部署于东部边境,然后将剩余的兵力部署在西部边境,主要防备的是伊朗。
    鉴于自身国土狭长、纵深浅的这个地理特征。和众多小国一样,巴基斯坦强调“先发制人”和“速战速决”,坚决需要避免久拖不决的消耗战。
    更何况,在工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巴基斯坦最怕的就是持久战。
    在真实的历史上,中国的持久战也是一个笑话。实践证明,农业国最容易被分割和占领统治。因为农民对于国家的统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