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千零九十章交换条件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1954年的秋末,李宗仁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华夏联邦的第三任国家元首,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这本来就是毫无悬念的事情,早在选举开始的时候,主张加强国防建设的李宗仁就获得了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支持。
    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李宗仁恭谦有礼,眉毛弯弯向下,更是让他的神态看起来更加憨厚可亲。
    许多选民,都很喜欢这个军人出身的国家元首,因为目前的中国正是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者,将世界王者的桂冠再次戴在中国人的头上。
    在元首就职大典上,李宗仁带领他的内政班底正式祭拜天地,以正名分。
    中国现在在礼仪上渐渐恢复部分上古的体制,上应天命,下承地德,这才是人立身之道。
    第三任领导人的上台,也渐渐使得华夏联邦这个国家体制的稳定下来,政府的威望深入人心。
    古语有云,富过三代,才称得上世家,同样的道理,政权连续传承三代,才能称得上稳固。
    东方世界,在沉沦了数百年后,终于有一个真正可以与西方世界对抗的文明国家。而国家的背后,隐藏在世界阴影中的几个组织,也渐渐开始新的交锋。
    位于南京市区的政府元首官邸,现在已经清空出来,按照宪法的规定,唯有担任华夏联邦的国家元首。才有资格入住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
    终于接管了这个国家。李宗仁的心情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激动,他的意志,将直接领导着一个拥有四亿八千万人口的大民族。
    “宜伟,我终于成功了!”现在国人已经很少互称表字,所以李宗仁便不再焕叶宜伟“沧白”,而是直呼其名。
    “恭贺您,元首阁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叶宜伟是李宗仁智囊团的首席,并且将是下一任的国防部长。他的心情和李宗仁相比也差不了多少。
    坐在陈炯明昔日坐着的椅子上,李宗仁志得意满:“想当年,我出身草莽,在桂系当一个小小的连长。何曾想过能有今日。掌管如此强盛的一个国家。”
    李宗仁还记得当日,第一次看见华夏联邦军的装甲部队时那种震撼,和今日当上国家元首的心情何其相似。
    天是晴空,空气中带着清爽的冷风,这是深秋时节,也有着丰收的喜悦。
    农民们收获着一年的作物,而李宗仁,则收获着一个国家的权柄。
    “虽然掌握了这个国家,可我们现在的权力并不大,经济上受产经联的制约。权力上受最高议会的限制,还有古文会这样的机构在国家的背后呼风唤雨,我们的路并不好走。”黄绍泓出言体型李宗仁。
    昔日桂系三巨头之一,黄绍泓现在仍是李宗仁的左膀右臂,不过在才能上比之叶宜伟有所不及。
    对于古文会的存在,李宗仁和叶宜伟都不算陌生,其中叶宜伟听了,心思更是平静如水,唯有眸光有些深沉,不知道在做着什么打算。
    “我们手中掌握的科研力量太薄弱了。”黄绍泓说着。“过去陈炯明不太管机密研究的事,所以他对一些项目也不太熟悉,不过我们却不能不关注呢。”
    真正接管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之后。李宗仁也得以查阅许多原本他没有资格阅读的卷宗,更是得到了许多惊人的机密消息。
    不少研究更是开始涉及人类的灵魂领域,李宗仁得知政府居然有一个叫做“人体身心灵学研究协会”的秘密机构。是陈炯明亲自拨的款,每年花去一千二百万华元的经费。
    协会的研究涉及超能力。人的精神念力对物质的影响,以及搜罗的一批拥有不可思议能力的奇人。
    而在接管情报工作后,叶宜伟也发现了与去年发生在大西洋的奇异现象,内政部的一颗卫星发现北大西洋百慕大区域有奇怪的能量波动。
    而恰好有三艘大型邮轮经过那里,陈炯明当时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想要弄清楚一些情况。不过当查到地宫身上之后,调查组就被裁撤,而调查工作也被勒令停止,档案被封存起来。
    如果不是叶宜伟比较好奇,估计也不会发现这些机密资料。
    李宗仁虽然接任了国家元首,但华夏联邦内部有很多**的组织机构,就算是国家元首,也无权对这些部门指手画脚。
    以前陈炯明在位的时候,就不太管这些事,现在换上了权力野心极大的李宗仁,他可就不想再这么粗放式经营下去了。
    他喜欢大权在握,一切尽在掌中的感觉。
    加强国防军备建设只是一个借口,李宗仁想要获得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就必须先给自己套上足够的大义名分。
    不同于陈炯明缩减军费开支加强经济建设的政策路线,李宗仁打算与军火生产商们联手,以扩大军火产业的生产和销售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前进。
    “我们的计划是推动议会进行立法,改革商业税率,同时加强政府在国家财政分配上的话语权。”叶宜伟现在终于敢说出这样的话来了,“不过因为涉及到了产经联的利益,我们预计会遭受难以抵抗的阻力。”
    叶宜伟故意在“难以抵抗”这四个字上加重了语气,目的就是让李宗仁一定要忍耐,不要因为自己是元首就为所欲为。
    天宇集团、青竹化工和兴华社,这三大集团可不是李宗仁能够撼动的。
    全国有一千万的人口直接为产经联工作,剩下的人,也是间接的为这个全国性的经济规划组织服务。
    政府内部。有多少官员与三大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最高议会的议员本身就是拿着三大集团的俸禄上任的。
    要不是前些年的政商分离法案,陈泽和刘浩然还有伊忠明很可能到现在还以集团话事人的身份兼领最高议会大议长的职务呢。
    “宜伟,你打算怎么做。”黄绍泓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以及不妒贤嫉能,他对叶宜伟的本事十分信服,更没有因为叶宜伟在李宗仁面前的优异表现而忌恨于他。
    叶宜伟先是以咨询的眼神望向李宗仁,见他点头,才对黄绍泓说着,“我们打算以一定的条件作为交换,换取三大集团对我们的支持。”
    “条件?什么条件能说动这群吝啬鬼?”
    “私军。我们将修订军售案,允许大型武器装备的私有化,除了核弹和其他一些特别的大规模杀伤性战略武器以外,我们将放宽对私人拥有军备方面的限制。如果对方能支付得起费用。我们甚至可以出售现役航母。”
    叶宜伟的话,让黄绍泓难以置信,甚至因为极度的错愕而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
    良久,黄绍泓才从刚开始的震惊中缓过气来,大声惊呼:“这怎么可以?国家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难怪他吃惊,这实在是有些大逆不道。
    虽然这些武器很多都是军方向产经联旗下的武器公司下订单或者双方合力研发的,可是实际上,在武器研制完成后,军火企业都必须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不得未经过政府的允许而私自将这些武器流传出去。
    这也是政府和军方为了防止重型武器被武器公司拿去转卖或者自用,要知道,像导弹和重型轰炸机这样的武器,一旦落入私人组织手中,将会对国家的安全战略产生严重威胁。
    无论是哪个温和派的领导人,都绝不可能允许这种安全隐患的存在。
    可是黄绍泓现在却从政府鹰派代表叶宜伟的口中得知新政府将允许武器的私有化,这是何等让人吃惊的事情。
    而且看叶宜伟和李宗仁之间隐隐交流的眼色,黄绍泓就算再笨也看出来了,这件事李宗仁是知情的,甚至是得到他首肯的。
    一看黄绍泓激动的样子。叶宜伟就知道他误解了,连忙进行解释:“绍泓,其实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允许有实力的中国财阀建立私人军队,但并不是在国内。”
    “不在国内?”
    “是的。伊子卓的事情你听过吧。”
    “这事现在谁不知道啊?他在东非肯尼亚闹得很轰动啊,一介华商。居然撬动一个**国家的内部政权,甚至有人开始传言,他正在物色一个新的支持者,将会扶持一个新的肯尼亚总统登上东非的政治舞台。”
    华夏联邦政府方面的消息还是很灵通的,可以说伊子卓在马林迪的一举一动,都在国内某些人的密切监视中。
    “我卖给他五辆猛虎式坦克,就是开始,同时我也和伊忠明进行过秘密的会晤,将我们的一些政治改革意向透露给了他。”
    “你怎么能这么做!这太冒险了!”黄绍泓本来还听着像那么回事,但一听到叶宜伟故意向政治对手“泄密”,又立即咋呼起来了,“万一让他们提前有了准备,那我们不就糟了?”
    黄绍泓是担心财政体制改革法案无法通过,这就对以后的计划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了。
    “呵呵,绍泓啊,你先不要急,等宜伟把话说完嘛。”李宗仁倒是在一旁当着和事老,黄绍泓这人脾气比较直,不过看他紧张的样子,显然是对未来的基业很上心,李宗仁这个当老大的当然欣慰啦。
    叶宜伟向李宗仁拱手行礼,然后才转过头,继续解释起来:“这件事,我自前曾和元首阁下谈过,我们拉拢议员的举动,迟早要被三大集团他们发现,而且纯粹比拼投票,我们没有多少胜算。”
    说到这里,叶宜伟故意停顿,就是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黄绍泓思考。
    “话是这么说,但是……”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还没等黄绍泓说完。叶宜伟就打断了他的话。“无论如何,你觉得如果保密的话,我们还是有一丝希望的,对吧。”
    黄绍泓错愕的点点头,算是默认了。
    “治政之道,可容不得这样的侥幸啊,政治是没有奇迹的,只有运筹帷幄。”叶宜伟微笑着伸出拳头,五指紧紧收拢向掌心,“我们不可能让天下事都顺着我们的意。也不能想着不给任何利益就去夺取别人碗里的蛋糕。”
    叶宜伟这番话比较直白,但黄绍泓还是听明白了话里话外的深层次含义。
    “所以,我打算提出一个新的人民自助防卫法案。”
    “人民自助防卫法案?”黄绍泓又听不明白了,叶宜伟的主意一个接着一个。思维跳跃度之广,让他眼花缭乱。
    “对的,这个法案就是针对海外华人势力团体制定的,任何持有我们华夏联邦国籍的人,都能按照自身的需要,向华夏联邦军及一切外海军事机构提出购买武器的申请。我们军方将竭诚为海外华人的利益服务,并且向这些海外同胞提供用于自我防卫的武器。”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