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一千零四十三章事后影响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
    胡济兰的文章,在最初并没有得到多少关注,就像是挂在架子上的咸鱼,没人会多看几眼。
    只有一家并不出名的评论时报给了一句刻薄的的评语:是哗众取宠的欺骗,还是难以证实的真相?
    这篇文章,就这么被遗忘在一个门户网站的角落里,无人问津。
    直到两个月后,一些照片慢慢流传出来,活尸攻城的景象,让才刚刚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民众沸腾了。
    或许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要么是摄影技术有限,总之照片和图像资料都拍得并不好,画面处理模糊。
    但其中内容的真实性,才是民众所关心的,为此不少人都向各自所属的地区政府咨询此事。没想到,换来的却是高官们的一片沉默。
    这下子,民众的激动情绪在一夜之间,就突然爆发了。
    华联政府原本对外宣称是紧急疫情,但现在却被证实是对百姓的欺骗,这对于已经翻身做主的人民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群情激奋的民众,强烈呼吁着自己的知情权,以及要政府必须对此给个交代。
    二十几万人这样不明不白的死掉,没有谁不担心自己是下一个受害者。
    1954年六月,中国迎来了夏季,到处都是流焰似火的暑意。但是燃烧着的并非只有阳光,还有中国民众的心情,许多人不顾烈日炎炎。扛着标语和横幅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无能。
    活尸事件已然告一段落。政府和军方展开联合行动,终于是通过一种特别的电波信号装置,找出了所有可以影响生物大脑神经中枢的变异蚀心草。
    罗布泊也再次归于宁静,不过这并非结束,而是事情的开始。
    华夏联邦政府,在二战结束之后,其权威第一次遭受了如此剧烈的冲击。以陈炯明为首的内阁高官,不得不面对群情激奋的民意,无数的国家公民,开始向政府提出强烈的质疑。
    百姓不明白这些事情的个中因由。但他们看到了结果,新省在这数月之内,死亡人数竟高达二十一万人。
    面对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华夏联邦政府百口莫辩。尤其是元首陈炯明。
    核试验基地是军方自己的科研项目,对于这个研究计划,陈炯明确实是不知道的。国家这么大,政务如此繁琐,他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又怎能面面俱到?
    可是选民们根本不管这些,他们也不管政治体制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他们只在意一件事,就是他们选出来的政治领袖,能否照顾他们的利益。
    如果不能。那就滚蛋,这就是民选政治体制的核心原则。
    至于该怎么把事情做好,那是政治家的责任,不是人民的。
    现在,很明显,出了这么大的祸事,作为国家元首,陈炯明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不能站出来说,军方的研究计划不关政府的事,更不能透露更多有关遗迹的内部机密。
    现在。因为女记者胡济兰的一篇文章,整个华夏联邦政府高层,都被架在火炉上烤着。
    受此影响,新闻媒体也开始频频质疑着陈炯明的之争手腕和能力,提前退休”的呼声愈来愈高?
    “七十六岁的元首。能否继续胜任政治领袖的职务?”
    “谁该为此负责?政府的秘密生化事故导致数十万无辜的民众死亡!”
    “罗布泊,至今仍在进行军事管制。为何国家不让我们看到那里的真相?”
    “是刻意的隐瞒,还是因为无能而选择欺骗,政客的本性。”
    报纸和新闻,这次确实出乎意料之外的选择了站在民众那边,不过却都和奇怪的,对于有关于军方在罗布泊发现超古代文明遗迹的事情绝口不提。
    所有的人,都把冒头指向了七十六岁高龄的陈炯明,质疑他现在的治政能力。
    六月十五日,晴,南京的天气虽然炎热,不过蔚蓝色的天空,爽朗的空气,让人心情一阵愉快。
    元首办公室里,今天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因为这个客人的到来,陈炯明推掉了所有的预约和工作。
    楠木书桌前的一角,上面整齐的摆放着陈炯明今日需要处理的文件,左侧是一个陶制的笔筒,里面是几只用得很旧的钢笔。
    偌大的一个办公室,内部的装潢却并不奢华,除了书籍之外,再无多少之前的摆设。这里的一切,都体现着主人的节俭。
    即使身为国家元首,陈炯明的私人用度,也没有超过任何一个政府公务员的标准。这种廉洁并非是装出来的,而是他本身的品格和为人。
    对于道德品质,即便再严苛的人,也无法陈炯明挑剔什么。
    “元首阁下,这段日子以来,真是辛苦你了。”对于眼前的这位老人,钟泱屈身行礼,以示敬重。
    并非因为陈炯明的政治地位,而是在于他的才华与品性。
    “钟先生,这些年来,想见你一面可不容易。”望着眼前这个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陈炯明心中就有着难以言喻的妒忌和敬畏。
    妒忌是因为对方的年轻,敬畏是因为对方的力量。
    就是眼前的这个人,在三十多年前一手创建了一个国家,横扫宇内,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集权制传统的国家,建立起了一个联邦制的政治体系。
    也是这个人,将建立起来的庞大国家,拱手与人。
    拿得起,放得下,真是人杰!
    两人就这么默默对视着,良久,钟泱才微笑着:“元首阁下。你知道我这个人。不大喜欢管闲事,喜欢清静的生活。”
    对于这话,如果是别人说,陈炯明肯定是要嗤之以鼻,没尝过权势的味道,又哪里懂得其中的美妙。
    将别人的生死富贵操之于手,掌握一国之兴衰,这是何等的快意人生!
    但是钟泱却不在此列,如果他想要君临这个国家,当初就已经那么做了。但是他没有。默默无闻的站在阴影之中,扶持着,观察着,只有当他认为有必要的时候。才会插手进行干涉。
    关着门,陈炯明亲自为钟泱奉上茶水,钟泱也没有拒绝,而是默默的接受了。
    这次并非是他主动来找陈炯明,而是陈炯明有事要找他谈,而因为记者一直盯着陈炯明的一举一动,他想要偷偷离开元首官邸是不可能的。
    不得已之下,才秘密派人去广州,请来了钟泱。
    “钟先生,我想知道的是。这一次事件,你是否知情?”
    “哦?”小酌了一口茶水,还没来得及回味其中的清香,钟泱便不得不放下茶杯,回答陈炯明的问题:“元首阁下,坦白说,你的问题很笼统,我只能这么回答你。”
    “关于罗布泊的秘密研究项目,我不曾参与过,一切事情。我也是事后才知道的。不仅如此,即使是现在,军方也拒绝让我的人参与其中的科研工作。”
    说着这些话,钟泱的表情无喜无悲,依旧是温和中带着微笑。“至于新闻舆论,这件事我也不曾参与过。这点你请放心。”
    钟泱的态度,让陈炯明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提议要重新选举的势力,是军中的一个秘密派系,据说内部名称叫文明革新会,参与者都是激进的少壮派军官。
    而据陈炯明和钟泱的了解,这个组织的背后支持者正是李宗仁,这个军方的元老之一。而其余四位元老,程文力和李少杰也都对革新会持肯定态度。
    没有这三个人的支持,区区一个革新会,又怎么能够动用如此大量的科研资源和保密权限?
    有一句话,叫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没错的。但不要忘记了,任何政治权力,都是依靠军事和暴力建立起来的。
    陈炯明想要坐稳元首的位置,与军方交恶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想横死街头,就好比美国被暗杀的那些总统和文官。
    现在,站在陈炯明这边的只有季效良,而王立文一向都是保持中立,不介入这些政治斗争之中。
    现在得知钟泱并没有参与其中,至少没有明确支持这些人的行动,陈炯明就顿时心安了不少,“钟先生,不瞒你说,革新会的存在是非常危险的,一切都源于他们的理念。”
    “这一点,我也知道一些,但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处置他们呢?宪法你和我都懂的,华夏联邦不能因为人的不同言论而给予定罪,除非他们确实违反法律。”钟泱这么提醒着。
    不因言而罪人,就是不搞文字狱和思想斗争。
    或许为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将一些与自己冲突的思想扼杀在摇篮中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样的斗争,到最后都会被扩大化,会被用到权力倾轧中去。
    所以钟泱一直坚持,凡事都要遵循律法定下的原则,此例不可开。
    革新会的宗旨,就是想要缩小甚至消灭贫富差距,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改革现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让道德清高以及思想坚定的人成为领袖,站在所有人的前面,引导着整个国家的前进。
    但钟泱很清楚这一套根本就是当初孙逸仙搞得那一套集权主义,利用外在的恐怖和威胁,确立一个让所有人都不得不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士兵。
    不允许对领袖的言行有任何怀疑,否则就是反革命。
    当然,这种政治体制下,行政效率确实是很高,而且有利于积聚国力,进行各种大型工程项目,强化国家的军事和科技实力。
    虽然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威胁却一直都未能完全消除。
    首先是在1949年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对抗崛起的华夏联邦。建立起了一个泛军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在一开始,这个组织的成员只有七个,但是现在,已经扩大到了二十三个,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纷纷加入其中,以寻求保护。
    就在今年四月中旬的时候,印度也宣布加入了这个组织当中,似乎是因为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过于密切,引起了印度国内大部分人的不满。
    作为分裂印度的主要推动者,中国与印度之间。有着难以化解的仇恨,因此才一直与中国敌对。
    印度加入北约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引起了连锁反应,中国的政界和军界。一些人开始担心此举是西方各国的阴谋,更担心这会对中国的本土防御造成极大的威胁。
    印度和中国之间,只隔着一座山。
    一旦印度和北约各国达成防御协定,那么就意味着美英等国很可能会在印度部署战略战术导弹,这将直接威胁到了中国本土。
    革新会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大影响力,在国内争取到了如此多高官的支持和默许,也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