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六百五十六章中国首富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六百五十六章
    中国首富
    而与此同时,陈永绵还给了两位师傅,每人十万的奖金,并且签订了合同,只要今后厂子里还在使用这套工艺进行铝合金发动机的加工,那么两人将会从每台铝合金发动机的收益里面,各获得百分之五的利润。.
    杨国忠和刘剑锋两位师傅,搞了一辈子的研究和制造工作,可是什么时候得到过这样重视的待遇?
    这年头一百万可不是小数目?最关键的还是后面的细水长流的利润呢!
    俩人都不是糊涂人,哪里会拒绝陈永绵这样的条件,当即就和陈永绵签订了合同,并且表示愿意一直在工厂干到退休为止。
    而且在这次的研发工作中,范逸铭等管理人员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所以陈永绵当然是不吝奖励。
    最后为了这台全新的发动机的研发工作,陈永绵光是经费和奖金,就投入了不下两百万华元。在外人看起来这笔钱也许很多,但是在陈永绵的眼里看来,这些钱花的简直是太值得了,一点都不贵。
    要知道这年头,你想搞一台这样性能的发动机的研发,如果能够研发成功,最起码你也要投入一年左右的时间,和数以数千万甚至是上亿的资金。
    可是在陈永绵的组织下,这样的发动机,居然只不过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且里里外外才花了一千来万,这样的投资,你说值不值得?
    剩下的就是装配了,至于车型,陈永绵当然是选择了今年他们即将推出的那款主打的民用轿车,底盘采用的依旧是之前设计好的适用于弯道底盘,而且陈永绵还做出了一些特殊的调教,让这款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尤其是高速过弯的时候会更稳。
    忙乎完了这辆车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47年的3月中旬,而这时柳州龙渊公司的这些国内供货商,发过来的货基本都已经到位了。
    而且那些从柳洲赶到长春的工程师的安装调试工作基本已经是完毕了,毕竟人多力量大。要知道在年初的时候,王宪可是帮陈永绵招了不下上千名的工人,其中本来就是技术工人的,就占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值得庆幸的是长春市本来就是重工业城市呢,而且上一年军事订单的巨幅缩水导致很多工厂的停业甚至倒闭,使得很多的技术工人这时候都是出于下岗在家的状态。
    有了这些熟练工的帮手,目前工厂的建设进展很快,生产部门这边设备已经安装完毕,目前是调试和试生产和人员培训阶段。
    而在钢铁厂那边,陈永绵又是大笔一挥,投入了一千万左右的资金,将原本钢铁厂周边的几个废旧工厂全部拿下,组成了飞马动力的核心部分。
    也就是特种金属冶炼部门,和动力总成的研发部门,这两个部门,对于未来的飞马动力而言,可就是重中之重的部门了。
    一个是专门从事基础科学,也就是材料科学的研究以及特殊钢材制造的,而另外一个则就是专门研究发动机技术,以及汽车外形设计,整车制造流程的。
    这个新的核心部门,占地也同样高达六万亩,总耗资更是高三千五百万华元左右,这里面包括地皮的八百万,建造厂房和试验部门的一千万。
    还有一千多万则是陈永绵在柳州大肆购买实验仪器,和特殊钢冶炼设备的花销。
    这笔花销目前投入的还不算大,这还不包括之前他从柳州采购的那二百来套机床的花销呢,这笔只不过是实验室和特殊钢冶炼这边的初期投入。
    在这之后,陈永绵的保守估计,就是这里最起码还要在投资五千万来采购设备。
    这段时间,飞马动力是连番的在长春市有大动作,大手笔的投资,还有大范围的招兵买马。虽然目前飞马动力在国内的业界还没什么名气,可是在长春市,却已经是小有名气。尤其是在长春的汽车行业内部,他们的名头已经绝对不能说小了。
    目前不算陈永绵从国内采购回来的那些整车制造流水线,光是地皮和新厂区的建设,他们就已经花了八千多万了,要是加上花了一个亿左右的设备采购,目前他们已经砸了超过二个亿的资金进去了。
    这也多亏陈永绵有个好老爹,不然这样的本钱谁砸得起?
    不过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重工业的利润远远高于轻工业和农业,在这点上,毋庸置疑。自从人类进入到工业时代以来,全新的价值体系就被建立起来,对于科技的研究,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
    当然,对于某些只关注自身统治是否稳固的独裁体制政府不同,华联正在由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主导。
    陈永绵的成功仅仅是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仍旧有着许多像他一样的实业家因为制造业而发家致富。商人不再仅仅关注货物的买卖,不管愿意与否,生产更符合需要的货物,成为了左右他们行动的最高原则。
    而为了这个原则,产经联的存在同时也保护了那些发明者的利益,以及对技术革新的鼓励和倡导。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荣誉,更是在实际利益上,给予了极大的倾斜。
    钟泱在背后,籍由陈泽、刘浩然和伊忠明三人出面,筹备了产业经营联合协会,就是为了科学的探索之路而保驾护航。
    中国最耀眼的明星和英雄,不再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而是那些在文明背后默默奉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以及哲学家。
    在古代,掌握文化传统发言权的儒家算得上是文学家一派,他们狂热的信仰文化的力量,却忽视和排斥了技术的发展,这种偏见让中国的技术发展没能真正褪去古典主义的束缚,不得不是一种悲哀。
    但在这三十年来,因为技术的进步,许多新锐科学派又开始反攻倒算,贬斥文学的积极作用。这些人同样由于偏见,而漠视数千年来,华夏文明赖以传承的基础与核心。
    科学的发展并非单纯的记录和发现,而是在思考之后的改变,哲学和文学在研发领域上,不断给予科学家丰富的养分,这才促成了一个个天才的诞生。
    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不该是偏见和死板,而是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去融会贯通。
    无论是西方科研的基础哲学依据《化约论》,还是东方的玄学体系《整体论》,都是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思路。很多东西,不能用无知和愚昧的偏见与浅陋去分析,这点尤为重要。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利益的分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支持。不要学某些政府那样,天天喊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在资源分配之时,全是一些政治权力者占尽好处。
    在华联,支持科技发展不只是口头称赞,在富豪排行榜上,前十位有七位是科学家,另外三位要么是这几个科学家的老板,要么是他们的合伙人或者竞争对手。
    当然还有一点同样也不能忘记,钟泱利用智能工厂的力量,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诸多的便利。
    人力有时而穷,不过利用各种工具他们可以快从某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这就是加快了速度!
    借助手机、电虎电报以前需要跨马驰骋半年才能传递的消息现在分分钟就能办到:以前的技术研发者为了掌握信息需要到世界各地区搜集资料,现在有了天宇的互联网只需要坐在家里就能得到无数地讯息?
    以前人们为了勘测一个山头,需要爬上爬下忙上个一年半载但现在人们只需要用飞机进行高空遥感测量很快就能得到当地地形的详细信息……
    钟泱为研究人员们提供地高精密科学仪器设备,就等于为他们装备了千里眼让他们视野可以更宽广、视线更清晰。有了微型高精密数控机床研究人员们就等于工匠有了工具,可以制造出一个个零件。
    从而制造出一辆马车载着他们去更远地地方,探索更大的范围,科学永远需要探索,这是无可避免的规律。
    但是,却可以想方设法为这些研究人员加上翅膀,让他们可以在别人还没有达到这个美景之洽就对这里展开了实地测量?
    钟泱一直以来所做的都不是直接告诉研究人员:你到某某大洲某某国家经过几条河流翻过几座山在地标为多少多少的地方,去可以找到你想要的……
    这不是科学,而只是让科研人员失去创造力变得懒惰。
    钟泱从最初就明白到,所谓的科技发展之路,真正应该做的是为尽可能多地研究人员。配备一辆好车、直升机乃至一艘飞碟。同时。为他们装备高空探测设备让他们只要在地球上晃一圈就能将所有可以开发、值得开发的地方全部找出出来!
    然后。一部分研究人员会对这些地方进行深入探索后备人员也会陆续跟进进行具体地开。
    而更多地人可以调转视线去探索海洋、探索天空、探索邻近的星球让人类地视野,扩展到科技手段可以达到的极致!
    在工业革命之后,以前中国国内地科学研究和国外的科研相比,就好像我们在用步行探索着实现范围内那狭小的一块。虽然我们整体人力丰富但始终受限于这个范围,和国外的科学家驾驶着马车满地图搜索,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就是这样地探索我们的探索者们还经常接到后勤部门的通知:补给跟不上大家先不忙继续探索了就地歇会儿吧!
    钟泱来到了这个时代,此前所做的主要工作,只是让国内的科学研究快速追上了国外。可这只是因为形势紧迫,只有中国真正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科技发展道路,这才是文明崛起的康庄大道。
    中国的研究人员,现在也有了一辆小货车,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并且有着比国外更加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使用天宇互联网搜集情报,又避免了科研工作者重复搜索,或是做无用功地浪费。
    正是这样,各大政府或军方的科研部,还有那些私人企业和公司的研究部门,才能频繁地研究出一项项新技术。后来居上,成为人类世界科技界的龙头。
    从软件建设来说,目前天宇公司采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经过数年地运行不断调整其中不合理、不够科学地部分,让研究队伍空前团结,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钟泱当年建立大那套科研体制功不可没。
    研究人员真正现了科学就是生产力他们地研究成果迅转化为科技产品为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所有的科学家都深深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自豪!
    他们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目前国家设立了各种科学成果奖励制度,不光是奖励了具体出成果的那位科学家,所有为之作出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