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六百四十五章经济改革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 第六百四十五章 经济改革
    与周华说完了关于时政方面的情况,钟泱又向古月军问起了关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
    “会长,目前我们的腾龙和中天两大基金会仍旧牢牢把持着华联的货币发行权,不过迫于政府和产经联两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有所妥协。”
    “嗯,这个你之前和我说过,是关于货币储备理事会的席位问题吧。”钟泱提了一句,便示意古月军继续说下去。
    “正是这样,九个席位中,我们占有四个席位,其中主x席这个位置仍然由我担任,这就保证了控制力上的优势。不过问题也很大,我们许多资料和业务都要对政府和产经联公开了。”
    钟泱和古月军其实也知道,以前正值乱世,并且华联几乎都是新建的组织,在货币发行上顾不了许多,这才先有钟泱把持住。
    可这么大的利益,货币本身又是国家经济的血液,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任由一个私人组织来掌管。要不是顾忌钟泱本身的强大实力,政府早就将货币发行权收归国有了。
    现在加入进来,实行监督也是应有之意。
    钟泱对此也能够接受,这么大一块蛋糕,他想要吃独食那就太过分了,必然遭人嫉恨。不过让归让,完全撤出却绝对不行。
    后世的所谓国家金融,其实就是利用膨胀的虚拟经济来搜刮民间剩余财富,以缓解庞大的政府开支。在钟泱看来,这绝对不可以,政府应该想其他的办法来盈利或者缩减开支,而不是伙同金融组织绑架国家经济。
    那种虚拟经济比实体经济高出十倍以上的荒谬事情,钟泱是绝对不会让其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
    想到此节,钟泱便对古月军明确了底线,“华元货币联合储备理事会,我们必须至少达到一半的控制力,这点丝毫不能让步。无论是政客,还是商业机构,想要插手货币发行这个可以,但主宰权不能离开我们的手。”
    “是的,我明白了。”看见钟泱如此严肃的叮嘱,古月军也赶紧应承下来,并且将这个意志贯彻下去。
    思考了一下,钟泱又补充说道:“除了基金会和华联储的利益,其他商业和技术领域,我们可以逐渐退出,将一部分由我们在经营的研究机构和商业渠道作为代价,换取我们在货币发行上的绝对权力,这件事你看着办就好。”
    “好的,那么我们可以缓缓退出这些行业,相信这样的妥协无论是政府还是产经联应该都能接受。”古月军说着,就拿出一个厚皮笔记本记下来这件事。
    “还要注意,一些尖端技术和秘密研究,必须做好保密工作,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必要的时候,可以出动地宫的武装力量,并且联合玄铁保安公司,让他们在外围实施境界和防御工作。”
    其中一些秘密研究,涉及伦理道德的禁区,毕竟这些年,古文会旗下的一些生物科技研究机构,可是用了不少日本战俘和美国战俘来进行**研究。
    这些事情要是曝光了,恐怕有不少人都要担责任的,所以在转移资产前,这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研究资料,都必须妥善的掩埋起来,转到更加严密的地方去。
    钟泱早就想要将旗下杂七杂八的研究部门统合起来了,将一些常规的民用或者军用技术以及相关的研究单位转卖给政府和产经联,也是计划中的步骤之一。
    这些东西现在对钟泱而言只是鸡肋,利益不大,却要花上很多心思去管,还不如慢慢出让给产经联,换取其他领域的特殊权利。
    “还有一件事需要向您禀报。”古月军合上了记事本,面带犹豫的神色,似乎欲言又止。
    “说吧?怎么吞吞吐吐的?”钟泱还在想着产业整合的事情,听完古月军的话后,反而愣了一下,这才追问起来。
    “是关于权限值的问题。”古月军说完后还瞄了一眼钟泱的脸色,见他没有发怒,这才壮着胆子继续解释,“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华联的经济重心就从军事工业转向民生经济,权限值的配套交易模式,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不小的反弹。”
    “哦?”钟泱听完之后,面色无喜无悲,既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脸上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淡然和冷漠,“都是哪些人在反弹呢?”
    听了这温和的语气,古月军却是满头大汗,不够仍旧据实禀报:“一般都是些中小企业,经过调查,发现背后有人在窜连造势,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浙商和以山西为发源地的晋商。这两帮人由于未能进入产经联的上层,故而一向都对政府的经济决策很有怨言。”
    “哼哼!”冷笑了两声,钟泱立身而起,眸光锋锐,“这些人,无非就是我们的政策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大感不满而已。”
    其实历朝历代,对商业的管理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一方面是国家君臣意识到了商人的潜在力量,为了巩固统治而拼命打压他们的政治地位。自从春秋战国的大争之世结束之后,在中国,商人的地位就急剧下降。
    不过另一方面,朝廷对商业的管理又是极度放纵的,结果导致了商人纷纷依附贵族或者大臣,结成党羽,营私舞弊,肆无忌惮的掠夺民间财富。
    商税低得不可思议,物价更是没有专门的律法和部门来进行管理,一到灾年,就是官商勾结,囤积居奇,物价飞涨。就算是丰年,商人和地主也是纷纷压低粮价,强行收购,导致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国家元气流失。
    久而久之,天下如何不民愿沸腾?
    近代为何红门能够崛起?还不是因为他们替百姓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手段酷烈,而且一到和平时期,又走回以前的老路。
    可是至少在当时,他们做到了稳定物价,这是革命党从未做到的。光是这一点,就获得了大量的民心。所谓民心向背,说到底还是一个利字,红门损商利民,自然可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哪怕这么做是不对的。
    钟泱想到晋商和浙商的嘴脸,就怒不可遏,自然也明白了为何古代君王大臣,在对付这些豪商巨贾的时候,一般都是抄家灭族,用得来的钱粮一部分弥补财政,一部分赈济百姓。
    不过钟泱也知道,这么做确实很容易,但是不依法度,就只不过是一时之效,并且开了这种先河,国家将永无宁日。
    红门占领一地,都是打土豪分劣绅,其实真实情况是,不管人品名声,有钱皆罪!当这种扣帽子掠夺财富的例子一经出现,日后就有了各种机关干部巧取豪夺之事,哪怕是建国六十周年之后,依旧如此。
    钟泱可不想中国变成个没有规矩只有**,没有法度只有权变的肮脏之地,那种强权政治,从来都不是正义。
    对付这些商人,钟泱从来都是从法律途径。先是敦促议会立法,限制物价的升跌,并且用产经联和农信社通过收购平抑物价,多管齐下。
    就好比现在的华联政府,一般会先调查全国的经济规模,然后给关乎日常生活的民生用品订立一个基准价格作为参照的标准,升降幅度一般维持在百分之十五以下,不允许有人操纵物价,并且让工商部门严格查处。
    只要保证了执法力度,这种行为还是可以有效遏止的,这又何必动不动就抄家灭族?
    “这些人翻不了大浪的,慢慢耗着就是。”钟泱实在看不起这些个商业集团,晋商当年起家,全靠给建奴当带路党和黑市商人,贩卖粮食武器,收购建奴从明朝劫掠的物资。
    说白了,这群人都是汉奸,他们的子女,也都是汉奸的后代。
    浙商则是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而逐渐兴盛,在过去并不太成气候,还是托了上海的地利,并且多与洋人有着勾结,用剪刀差掠夺中国的原材料,赚取利润。
    没有谁的屁股是干净的,钟泱才懒得理会这些人的想法,以及他们个利益诉求。反正晋商过去是傍着阎锡山,浙商直接就是姜瑞元的财政部,对华联来说,不抄你全家就很客气了,还想着在新中国的经济圈呼风唤雨?
    不过钟泱气归气,在看了古月军递交上来的一份数据评估之后,还是皱起了眉头,大规模推行权限值的事情还真是出了不小的问题。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国内贸易总额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权限值交易导致的经济转向僵化。
    许多企业只能朝着原本从事的行业领域发展,转向的话代价太大。其二是因为权限值的分配问题,导致了购买力的低下,毕竟企业和政府本身又不能大量发行权限值券,这本身就意味着这个政策毫无存在意义。
    这还只是初期的现象,欧美各国仍未走出战争的创伤,所以经济发展的差距还不明显。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华联的经济规划部门纷纷提出实行经济改革的要求,并且已经开始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
    看完了这些资料,钟泱也有些无奈,“看来实行权限值交易捆绑制度还是太早了一些,不单只是国家的经济没有准备好,就连生产力本身也没有达到实行这个计划所需要的程度。”
    周华在一旁听着,大惑不解:“原本不是好好的吗?当初民众也都非常支持,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呢?”
    不用钟泱解释,古月军就可以回答周华的这个问题:“当初国家草创,经济规模很小,并且由于处于战争状态,当时无论是农民还是大部分的工人,他们的利益都因为这个经济政策得到了有力的保护。”
    古月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初的权限值制度确实达到了这个效果。其实有点像粮票,在战争时期,这个政策维持了物价的稳定和人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这才得到了普遍的支持。
    可是随着华联的经济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改善之后,购买力必然随着而增加。原本的保护就变成了一种枷锁,它限制了经济的自由和活力,并且使许多中小企业发展困难。
    “情况基本就是这样了,虽然这个事件的背后有着龌龊,但这个提议本身却是符合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的。”
    古月军的这番话,更像是说给钟泱听的,不过他还是打算委婉一些。毕竟一直以来,钟泱对于权限值交易制度可是非常坚决的,哪怕陈炯明亲自过来试探,都没有改变他的主意。
    “看来改革势在必行,完全取消不可行,完全不改也不现实,那么就折中处理吧。我先说说基调,你下去之后找人商议一下,做个条陈报备给我。”钟泱望着古月军,就这么说着。
    “是。”古月军也不含糊,立即打开了电脑的录音功能,把话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