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六百四十一章暗藏心机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卷二]第六百四十一章 暗藏心机
    ------------
    第六百四十一章 暗藏心机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四轴的控制电路,我能想象得出来,但设计不出来。我听你说过你手里有一个南华学电子工程的,他搞自动控制成不成?”胡镇超问道。
    “杜老师?”陈展堂道,“他是纯粹搞电子的,自动控制方面,不算很精通。不过问题不大,我和他一起搞就是了,他搞电子部分,我搞传动部分,两个臭皮匠,顶得上多半个诸葛亮了。”
    “我也算一份。”胡镇超说道。
    五轴机床,全称是五轴联动机床,是指至少有三个直线坐标和两个旋转坐标的机床。为了加工复杂工件的需要,有时候也会把五轴进一步扩展到七轴、十一轴、十三轴等,其基本原理是差不多的,有时候也都统一归到五轴机床之列。
    所谓直线坐标,就是指上下、左右、前后这样三个维度的坐标,传统的机床是可以做到的,例如,有些铣床在进行加工的时候,工件前后移动,铣刀上下移动,这样就可以出来两个坐标轴了。
    旋转坐标要稍微复杂一点,它的意思是说工件或者刀具在加工的过程中,围绕着某一根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在工件上加工出特定的曲面。
    其实,人手就是最典型的五轴加工系统,它可以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同时还可以围绕着各个关节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因此,人手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手工艺人在木头上雕花的操作,就是一个多轴加工过程,这样的过程,使用传统的机床是不可能实现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钟泱利用智能工厂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开发出了五轴机床,能够用计算机来控制各个轴的相互关系,从而完成类似于人手一般灵巧的操作。
    不过这种技术还必须依赖智能工厂本身才能够完成,并且代价很大,钟泱也不敢过多的使用,故而仅有少量五轴机床被制造出来,用于研究和生产。
    在胡镇超之前,尚且无人能够仿制。
    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五轴机床的重要性,那么原本时空的一段历史就很能说明问题。
    其实在原本的时空里,20世纪的80年代,五轴机床属于西方发达国家向东方国家限制出口的高技术产品。
    军史上著名的东芝事件,就是由于日本东芝公司私下里向苏联出口了几台五轴机床,苏联用它来加工潜艇推进螺旋桨,使潜艇噪音大幅度减小。这件事东窗事发之后,东芝公司遭到了来自于美国方面的严厉制裁。
    除了军事领域之外,在民用领域里,是否拥有五轴加工能力也是衡量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复杂的模具、发动机缸体、船用曲轴等等,都需要使用五轴机床进行加工。
    那个时空中的中国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五轴机床设计与生产能力,到2010年前后,大量中国产的五轴设备已经能够实现进口替代,同时还能出口到了西方发达国家。
    在1946年的这个时间点上,胡镇超通过数学模拟的方式,能够在普通机床上模仿出五轴加工的效果,这是多么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情。
    陈展堂忍不住就想大喊一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最伟大的山寨精神!
    当然,产经联本身也很鼓励下面的技术工匠破解一些高精尖器械的生产奥妙,甚至愿意与体系内的破解者共享其所破解技术专利。虽然不少人对此疑惑不解,不过既然人家不在意,他们自然也是乐得接受。
    毕竟破解一项技术,比研发一项技术要简单得多。
    出于这样的认识和效益,陈展堂欣然答应了胡镇超的实验要求,并且立即将其付诸实施。
    胡镇超实验的第一步,是需要对原有的机床进行改造,由两轴改造到四轴,几个轴之间的联动,需要通过计算机芯片来进行控制。胡镇超设计的这个工件体积较大,用普通的万能铣床无法加工,必须使用龙门铣床。
    厂里自然不会乐意陈展堂等人把龙门铣床大卸八块来进行数控化改造,毕竟在工厂里,也不是陈展堂一个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所幸在胡镇超的设计中,也没有试图这样去做。他所采取的办法,是不改变机床的原始结构,而只在原结构上加装夹具,控制芯片所操纵的对象是夹具,拆掉夹具之后,机床还是原来的样子,这样就与厂里的规定不发生冲突了。
    杜淳对于这一项科研攻关也非常感兴趣,他虽然是搞电子的,但也非常了解五轴机床对于工业体系的意义。
    时下正值高考前的最后一学期,杜淳在学校的工作是极其繁忙,但他只要能够抽出时间,就骑上自行车飞也似地奔到武汉重工厂来,与陈展堂、胡镇超共同讨论,甚至挽起袖子,一手油泥地跟着陈展堂等人一起在机床上摸索。
    这三个人,算是一组非常完美的组合了,陈展堂带来了兴华社内部的先进技术理念,胡镇超在机械方面的功底极其扎实,杜淳则是一个优秀的电子工程师。三个臭皮匠凑在一块,琢磨了个把月的时间,一具新时代的木牛流马终于初见雏型了。
    工厂里另外几名高级技工也被邀请参加了这个攻关小组,他们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对模拟五轴系统的设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到了最后要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物的阶段,几名老工人的作用就更加显著了,许多非常精密的控制部件,也只有凭着他们的技术,才能加工出来。
    设备改造完毕了,陈展堂带着几名老工人把夹具等附件装上龙门铣床,杜淳亲自进行电路的连接和调试。秦昌辉从翻砂车间扛来了工件的毛坯,这是由胡镇超亲自制作木模,再由翻砂车间的翻砂工铸造出来的。
    “好了,可以开始了。”胡镇超宣布道。
    三名老工人走上前去,对着工艺图纸,把毛坯件装上了夹具,然后,由其中的一名大师级钳工主持操作,车工和钳工在一旁辅助。
    在华联的技术体系内,工业技术领域都有着技师等级的划分,分别是学徒、中级技工、高级技师、大师级技师。
    通常而言,高级以上才被称为“师傅”或者“技师”,而中级层次的怎多被称作“陈工”或者“李工”之类的,姓氏的后面带个“工”字,以示尊重。
    这当然不是硬性要求,你要是脸皮厚,也可以拿着中级技工证自称某某师傅。
    再高级一些的,就是宗师了,那样的人基本上都进入专业的学校或者被政fǔ保护起来,自然不会在这种“小工厂”里呆着。
    一般来说,大师级已经是工厂生产一线的顶尖人才了。
    电机呜呜地响了起来,工件在夹具的推送下,缓缓前进,铣刀飞速地旋转着,从毛坯件的表面削下一片片细小的切屑,切削液从喷头里流出来,淋在切削面上,把切屑带入废液箱。
    奇妙的景象出现了,夹具在专用芯片发出的指令引导下,开始做着各种不可思议的运动。铣刀明明就要切削到某个位置。谁知,工件却自动地发生了旋转,把另外一个位置送到了铣刀的刀口上,一个美丽的弧型加工面缓缓地展现在众人的眼?
    “太神了!”旁边的几位老技师都拍掌叫绝,那名老钳工的脸上满是紧张和严肃,但一种异样的喜悦神采,分明也在他的眼波中流动起来。
    “好,换下一个位置!”胡杨喊道。
    他的话音还没落下,秦昌辉已经走上前去,熟练地拧松夹具上的六角螺丝,把工件调整了一个位置。几个工人拿着量规、卡尺等工具一阵忙碌,确保工件的位置没有一丝偏差,然后才退后一步,让刚才的老钳工再次开始铣削作业。
    加工工作整整干了六个小时,所有的人都因为兴奋而没有一丝倦意。几个女性职员担当起了后勤工作,给大家送来美味的饭菜。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边吃饭,一边眉飞色舞地谈论着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加工实验。
    “怎么样,成功了吗?”厂长李长鑫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众人的身后,乐呵呵地向众人问候道。
    林陈展堂等人的这次攻关,事先当然是要向厂里汇报的,由于这项实验对于厂里没有任何可以看得见的收益,所以厂里表示,所有的实验支出,包括工人的加班费等,厂里一概不能报销。
    对此,陈展堂毫不在乎,他把这项实验列入了公司的研发计划,所有经费都从自己的公司列支了。
    因为武汉重工是一家由兴华社出资,与武汉市政fǔ合资经营的一家中型工业企业。虽说合资,内部的财务系统还是有着区别。
    不过尽管不能出钱,但厂长李长鑫对于实验还是给予了精神上的支持。他作为老一代的技术工人,不太清楚叫作五轴联动,但觉得能够让陈展堂和胡镇超都如此痴迷的事情,想必是有些意义的。看到众人围着一个加工完毕的工件欢欣鼓舞的样子,他忍不住走上前来分享一下大家的喜悦。
    “李厂长,你看看,这是我们刚加工出来的工件。”老钳工兴奋地向李长鑫报告道。
    “这是干什么用的?”李长鑫也不认识这个东西,它长得实在是太怪了。
    陈展堂笑道:“这就是一个玩具,只是为了实验我们的模拟五轴系统是不是有效。现在看来,我们的实验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这个东西,加工得很精巧。”李长鑫抚摸着工件上的表面,感受着那奇妙的流线型状,“你们说的五轴联动,就是能够加工出这样复杂的表面?”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们可以拿这台机床加工出一个维纳斯雕像来。”林振华笑道。
    “没错,李厂长。你不知道,如果放在过去,要加工一个这样的表面,我们只能是手工来做,现在好了,有了展堂的这台机器,我们就轻松多了。”旁边的几人也同样满脸兴奋,作为一名工人,他们太知道这种复杂曲面加工的难度了,他们更是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曲面能够产生在自己的手上实现。
    “嗯,是挺不错的。”李长鑫也理解了一些,不过,他还是要问一句:“这样的技术,对于我们的生产,有没有什么帮助呢?展堂,你们是打算生产什么复杂的零件吗?”
    陈展堂尴尬地摇摇头,说道:“目前,应当是没什么帮助。这个只能算是技术储备吧,说不定哪一天,万一……”
    胡镇超郁闷地说道:“这个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工技术之一,不过,目前咱们厂还真是用不上。不过,但愿它有用上的那天吧。”
    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