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四百六十一章一统中国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全文字无广告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一统中国
    中国突然宣布退出同盟国的战斗序列,这让许多的人感到了意外,毕竟当初双方因为有着共同的敌人日本,所以缔结了这样一份军事同盟协议。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当中国的战略需求发生改变时,日本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敌人,而是同样意图争霸世界的工业之王美国。
    在对外记者招待会上,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在了华联元首陈炯明身上,这位现年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花白的头发并没有让他显得衰老,反而凸显出了在漫长岁月中砥砺出来的睿智和博学。
    “元首阁下,请问您对于外界的质疑声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一位中国女性记者站起身来,大声的问出了在场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陈炯明面对这种还不算太刁难的问题,也是面容和蔼的笑了笑:“对于我们的战略选择,或许国内国外大部分人都还心存疑虑。不过我在这里可以事先声明,我们中国无心参与欧洲的战争,那里没有我们需要的正义。”
    “元首阁下,据闻军方曾和日军有着秘密交易,导致今年夏季日军得以大力反攻东南亚,导致南太平洋战场上美军陷入了被动。不知对于这个消息,您如何回应。”另外一位明显是革命党背景下的新闻记者,提出了尖锐的质问。
    “这位先生,你这是非常严重的指控,如果没有证据的话,是不可以这么胡乱栽赃的。内阁和军方的财政预算案都是呈报给最高议会审议的,并且受到国民的监督,我们没有与日本做过任何交易。”
    在这一点上,陈炯明可不傻,日本的侵华罪行才没过去多少年,在这个节骨眼上,谁敢公开和日本人做这种生意?
    对于华联官方的矢口否认,这是意料之中的事,这关乎政治生涯,怎么可能有人敢于承认?
    这些有着革命党背景的新闻从业者,也是仗着言论自由法的保护,才敢这么在公开场合给政府机关找不自在。
    陈炯明也是稍稍警告一番也就算了,对于这种小人,实在是没必要去在意。
    在场之中,也有不少的外国记者,比起国内的派系斗争,他们更在意华联是否会成为影响和平到来的新的军事威胁。
    “元首阁下,整个西方世界都在进行着一场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中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宣布推出盟军,是不是意味着贵国将会投身于轴心国,成为和平进程的阻碍者?”
    美国记者白修德就着西方的正义理念,来针对性的质问着陈炯明关于中国未来的政治方向。
    他是美国的著名记者,本名叫西奥多?h?怀特,因为热爱中国,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白修德。抗日战争时长期任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战场的报道,访问延安后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
    就政治立场而言,他是同情红门的,认为红门是在保障底层民众的利益。此前也因为对姜瑞元的施政手段感到失望,所以跑去了延安,专门为马子任他们这些赤化的红门头目写传记。
    对于华联这个采用着计划主义经济体制的“非自由”政权,心中总是抱有成见,特别是现在华联宣布中国推出同盟国,更是让白修德认为中国将会与德国结盟,给世界带来新的动荡。
    “西奥多先生,反法西斯战争是不是你口中所谓的正义还有待争论。我现在反问你,我们当初要求苏联归还过去侵占的领土,这是不是正义?”
    “元首阁下,如果可以的话,请称呼我的中国名字白修德,我喜欢这个名字。同时我也回答你的问题,关于领土归还述求,这确实国家的正义。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对于盟军的一些政治举动大为不满。”陈炯明目光深沉,他用洪亮的声音对在场的中外记者宣告着中国的意志:“但是我们的请求被驳回了,为了对抗德国,英美等国要求我们忍耐!”
    “我不知道为了西方的秩序和正义,中国还需要退让多少步?因为德国的威胁,所以我们中国不能向霸道的北极熊讨还过去的失地?这是何等荒谬的逻辑?”
    白修德有些焦急:“即便是这样,这也只是政治上的问题,总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没有必要诉诸武力。”
    陈炯明高声大笑:“谈判?拒绝谈判的是俄国人,是斯大林!陈兵东北打算挑起战争的也是苏联,德国从来没有攻击过中国,但是苏联有,而且作为一战之后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德国公民,他们的正义难道就不该被伸张吗?”
    “元首阁下,我可以这样认为吗,你是在同情德国的军事行动。”听到这里,白修德也重新恢复冷静,不过在场之人都屏住了呼吸,打算确认着陈炯明与白修德之间的对华。
    恐怕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多少非轴心国成员国家敢于同情德国的军事行动了。
    “没错!对于德国人发动的这一场反抗英法等国压迫德意志人民的战争,作为曾经饱受西方侵略者蹂躏的我们中国,确实抱有同情。不过我们中国不会加入战争中的任何一方,所谓正义,并不是由你们白种人指定的。”
    说完这句,陈炯明深切地看向在场的其余记者,这些人大多都是华联体系内的媒体报刊。与外国记者和革命党红门的喉舌不同,这些媒体从业者固然也经常找政府部门的不自在,然而他们却是关心中国的未来的。
    “从今天开始,中国将寻找自己的道路,我们不会跟在西方的后面亦步亦趋,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未来!”
    哗!
    会场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部分参与了本次记者会的中国记者,都在为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而欢呼。
    多少年了,中国在西方的阴影下小心翼翼,甚至不得不摆出谄媚的样子,去讨好这些黄毛绿眼的外国人。
    也有不少人,在听闻这个消息之后面露苦涩,他们已经感觉到了现在的中国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
    四亿人的声音,这股凝聚在一起的巨大力量,将会撕碎西方努力了数个世纪才确立起来的霸权体系。可悲的是,混乱而动荡的西方诸国,已经失去了统一的步伐,再也无法遏制中国的崛起。
    在喧嚣的人群中,白修德低声叹息着:“就算合众国将毫无疑问的赢得这场战争,恐怕美国也会毫无疑问的失去主宰世界的机会,命运已经不再垂青西方了。”
    这句话,就是对未来的真实写照,然而此时,却被无止境的声浪所掩盖。
    1943年11月,凉爽的秋末让大地一片枯干,晴空万里,白云不见踪?
    然而中华大地之上,却爆发了新一轮的战争,华军集合了超过两百万的正规部队,除了东北集团军以外,其余五大集团军全都动员起来,投入到了统一国内的战事之中。
    以泰山压顶之势,凭藉着强大的陆空一体化协同作战,盘踞于长沙的革命党守军最先被扫灭。薛岳固然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名将,然而却无法面对华军的迅猛冲击,一百二十万主力部队损失殆尽。
    沿江而上,荆州、宜昌相继失守,龟缩于四川的两百万革命党部队斗志全无,多被就地缴械。
    姜瑞元无奈之下,不得不组建流亡政府,转道缅甸逃亡印度,然后才辗转前往了美国,寻求政治庇护。
    西北的赤军也是差不多,因为已经得不到来自苏联的资助,并且被围困于困苦的陕北,他们缺衣少粮,武器装备更是落后。
    李宗仁采用了当初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奇策,最终是消灭了红门赤军的主力,只有少部分人逃亡西亚,成为跨国的流寇。
    仅仅是三个星期,华军就以雷霆万钧的气势统一全国,肃清了所有割据地方的军事力量,将中国的权力收归于中央。
    1943年12月28日,华联迁都南京,中国的首都最终还是选在了此地,作为曾经的六朝古都,南京确实有着成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资本。
    而南太平洋战场上,在半年左右的准备之后,美国又再次对东南亚地区的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行动。
    因为国力相差悬殊,虽然日本的韧性十足,最终仍是支撑不住,退往了太平洋南端的诸岛上,并且恐怕连这里都要保不住了。
    华联的国防部最高会议室内,军方的几位大员都在争论着关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美英等国中,美国已经逐渐清除掉了日军在太平洋上占领的岛屿钉子,虽然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这种代价还是值得的。”
    “现在日军已经基本上没有跳板和桥头堡影响到美国在太平洋上的行动,有部分情报显示,美国人现在有意图开始做最后的清剿和冲击,力求尽快将日军在太平洋上最后的钉子全部拔掉,好腾出手来抢夺东南亚的殖民地。”
    “这是最新的侦查材料,可以从照片上看出,美军最新的一批增援部队在三天前刚刚离开美国西海岸,而从夏威夷到东南亚一带上的航线从两周前便增加了更多的船只来往穿梭,同时美军在几个非常微妙的岛屿上开始囤积各种物资。”
    “从情报分析上来判断,这些岛屿的位置对于攻打日本本土并不是最理想的桥头堡阵地,但是却是攻击东南亚一旦最好的跳板……”参谋长邓瑶荣指着照片中圈点的地方向陈炯明介绍着。
    在虚拟成像仪上陈炯明也清楚地看到,这些在几周前原本空空的物资存放地现在开始不断的累积各种物资。
    “再看这几份,这几份是英国和美国的兵力调动侦查资料,只是由于英美两国在非洲、南亚印度、西亚等地都有不少的殖民地跳台,我们所需要侦查监控的区域不像美国那样仅有西海岸等相对较少的地方。”
    “因此我们对这两个国家的侦察效果不如对美国的侦查效果;只是我们注意到,在印度的几个重要军事基地中,出现了大批的两国*军队,同时发现有几支舰队和若干船队正通过苏伊士运河不断的向印度洋一带集结。”
    “但是在船队的规模和已集结的兵力武装力量上看,英国不管在集结速度还是集结力量上要慢于美国。”最后几张资料上是针对英国的军事侦查情报资料,可以在照片上看出,苏伊士运河上,正有着相当数量的船队正准备或者是正在通过运河。
    “敌人的速度要比我想象中的快,时间不多了,你们总参研究出来美国人动手的时间没有?”陈炯明的眉头轻轻的拧在一起,美国人的动作很快,至少已经比英国要快了一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