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四百三十八章西北战略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四百三十八章 西北战略
    对于国内的局势,华军也没有丝毫的手软,山西太原的阎锡山已经在左右摇摆,虽然条件还没谈拢,但华联中情局对山西中低层军官的收买已经有了成效。
    阎锡山这人虽然经常犯浑,却也不是宁死不降的硬撼,在得知华军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之后最终还是于1943年的6月份发出了易帜的通告,同时宣布下野,他能够保留其名下的财产,下辈子当个舒舒服服的寓公。
    从政从军是不可能的了,华联也断然不会允许这种事情。
    山西这一降,华军的部队也不含糊,立即与山西守军交接防区。随着大军进驻,陕西方面的情势就压力剧增,赤军和华军已经是老对手了,华联对红门积极派的强硬态度,也是举国皆知。
    延安的红门门徒,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活路,对于这些苏俄的走狗,钟泱也是一向都没有好脸色。反正自从陈庆同归降以来,红门内温和的右派已经倒戈,现在主要是在华联内部从事合法的工会组织活动,以维护工人权益作为宗旨,而不是号召暴力革命。
    加上多年来的宣传和事实,中华红门内的激进左派在中国的名声也是不好,尤其是华联这种推崇华夏文化体系的政府,对红门更是反感,一直秉持着打压和灭杀的态度。
    太原城头,已经全部换上了华军的士兵,接下来国内的主要军事行动,就是针对盘踞于陕甘两省的红门赤军余孽,这个苏联在中国埋下的毒瘤,是必须要彻底清理的时候了,决不能让这些赤色暴徒影响华联接下来的战略计划。
    而这第一步,不是进攻西安,而是先悄悄地从蒙古和新疆一带绕后,先行平定甘肃,避免这群小强又来个万里长征。
    虽说悄悄的进村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就非常困难了。先不说动用多少的军队,就是为准备换防进驻这么多军队所要做的提前准备就不是这么轻松简单的能完成,更不用说还有后期的补给输送。
    不过华联用这么长时间才拿下这里并不代表着就没有提前做准备,从兰州修建过来的铁路和公路虽然耗费的资金巨大,但是这样的投入现在开始能体现出这样做的回报。
    从收复伊始便展开的交通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拉进了这些省份和其他省份的联系。当地的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能大量的运送出去,那么销售所带来的利润也同样刺激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攻打甘肃时,内阁就曾经有人质疑在这片土地上投入这么巨大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是否正确。这只能说这些人的目光实在是太短浅,在甘肃省这片土地上的资源还是非常丰富。
    虽然要将这些资源从这里开发出去不仅要花巨大的金钱和物资,但是做与不做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那就就是今天开始那么终究有一天会的到回报,而不做就代表着永远不会有回报。
    光是一个玉门油田,就值得华联政府花大力气去投资了,更何况还有这里的有色金属矿藏?
    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西北已经不再是以前那行,这里的基础交通正在不断完善,使得运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特别是贯通西北的铁路,更是成为连接这里的大动脉。
    而有了交通运输大动脉的支持,这大规模运输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华联的西进计划,这里已经建立起大量的补给仓库,一列列的火车正在运输着大量的物资填补着这些仓库内巨大的空间。
    同时在年前就已经在这里完成了第一期开发建设的玉门油田也已经开始得到回报,大量的石油从地下开采出来,在经过炼化厂的加工,成为各种油料就近运送给即将来到的部队,兰州一带的工业区虽然在规模上要比其他工业区小很多。
    不过这里已经可以出产各种型号的弹药,在后世之中,兰州也是军工企业的汇集地,不为别的,就是考虑到大纵深的战争后勤保障。
    而在这个时空中,兰州不仅是大纵深后勤保障的一个重要地,同时也是华联在中国西进计划的重要中转站。
    华联国防部和内阁联合制定的西进计划要比远东打击苏联的战斗更加疯狂和惊人,那一次的战役其实更多的是在磨合大集团军的配合以及考验中国的后勤运输,更重要的是将让苏联人狠狠的放了不少的血出来。
    同时也是要让苏联的防御重点集中到贝尔加湖附近,虽然苏联在此地做出了决死不退的防守姿态,但是华军还还真没想投入部队和他们在这里死磕。
    防守永远要比进攻容易,同时伤亡也会比进攻少很多,特别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即便是这样华联的军政高层还是不愿意硬碰硬的吃掉这里的苏军。虽说拿下贝尔加湖的苏军不会太围难。
    但是伤亡呢?以及消耗的补给和弹药呢?
    这些数字绝对不会是个小数字,反正打苏联,从远东打是打,从新疆往苏联中部打也是打。而且从甘肃这里打还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苏联将防御的重点兵力和装备都放在了贝尔加湖一带,打起来比较轻松简单。
    第二个就是打了中部切断还可以让贝尔加湖一带的苏军失去后援崩溃。但还有一个好处是给德国人的,从这里给苏联人来这么一下子肯定能让苏联元气大伤阵脚大乱,拿下这里可就能威胁苏联欧洲地区了,这肯定让斯大林寝食不安。
    还可以彻底断绝中华红门与苏联的勾结,可谓是一举数得。
    再者而言,这里可是西亚五国的地方,虽然在苏联立国之后这些国家并入了苏联,但是列宁还好说,至少在面子上装出了无私的胸怀,接纳着这些国家也给提供了这些国家不少的援助。
    但走到了斯大林时代,由于斯大林的个人好恶,一些非常令人发指的秘密政令被执行。虽然这里并不是高加索,但是大民族主义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让这里的人感到一丝寒心,要不在苏联解体时,这几个国家为何会在第一时间便宣布脱离苏联**?
    而西亚五国的这片土地上,有着大量丰富的矿物资源和让人心动的石油。在不久的将来,石油便会成为最能引诱人类争斗的魔鬼,它让这斤小世界充满了战争。
    拥有着石油就是拥有了财富,也拥有了掌控天下的权利,即便是钟泱再怎么让中国成为科技强国,但是没有了石油,目前许多的高科技武器仍旧还是不能开动的一堆废铁。
    不要简单的认为核动力的出现就可以让石油靠边站,大型船舶可以使用核动力,那飞机呢?坦克呢?还有汽车呢?难道这些交通工具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改成非燃油动力驱动吗?
    所以华联要拿下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土地,更深远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意图才是要拿下这片土地的真实用意,而且从中国到石油更加富庶的中东地区,西亚这片土地就是必经之地。
    不过这一前提就是要尽可能的不让苏联人注意到华军部队的大调动大集结,一旦让他们有了准备,虽然苏联军队并不能阻挡住中国人前进的脚步,但是势必会造成伤亡加大和后勤补给的压力,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才是最好的王道。
    虽然苏俄现在由于两线交战尽皆失利的收缩了兵力,但毕竟还是有着很大的威胁,华联政军高层还是希望稳中求胜,不能因为焦躁和急进而坏了大事。
    为了这个目标,运送部队的火车全部采用闷罐子式的车皮,坦克以及其他车辆的外面不像往常那样只是裹上伪装布,而是在板车的四周和顶部装上临时的护墙,虽然这样做麻烦。但是却非常的行之有效。
    首批调动前往新疆的攻击部队是建立时间最晚的西北集团军,西北集团军在建制上和其他后面一同建立的三个集团军比较接近,但是在重型武装上要略微的少上一些。
    而更特殊的是这支部队的士兵有一半是从兰州、内蒙以及陕甘所征募的本地兵。虽然这些本地兵在文化素质上要差上很多,但是这里的人的勇武性却不可小觑。
    而且拿下这里这么长时间了,民众们也开始转向支持新政府,那么投入的另外一个回报就自然体现在这些参军入伍的士兵身上了。
    如果光是这一个集团军的话那也就太对不起苏联这一大片的土地了。华联除了这一个集团军,还准备了将原本的北方集团军扩充为东北和华北两个集团军来攻击苏联。而正是重新集结这两个王牌集团军才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情。
    首先要将北方集团军从远东的战场上撤下就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么多人这么多装备,同时还要考虑到北方集团军还在和苏联对峙着,如何悄无声息的进行换防就不是一件轻松活。
    还有一点,将这些人这些装备从远东的阵地上撤换下来后,还要分批打包装上火车,再千里迢迢的运送到中国的西北来,这其中的过程之复杂性,可是绝对会让负责后勤的官员们郁闷得头发都白掉。
    隐秘行军,这个话说起来倒是轻巧,可这事极其不好办呢。
    不过幸好在后勤部门的努力和北方集团军战士的配合下,远征苏联的北方集团军部队以及装备被悄悄的从远东撤换下来。新顶上去的新军部队和苏联军队该干嘛干嘛,打打闹闹一阵后安心过年,苏军也乐得这样消停一阵。
    要知道和华军部队交火实在不是一件好差事,每次中国人的大炮还有炸弹象不要钱的那样砸过来。口径不仅大射程远,威力还奇大不已!
    苏联人信奉大炮就是战场之神,可是苏联人自己的大炮却远远够不着对方,怎么打?能消停一下就意味着能多争取到一段时间,利用这段时间,苏联人加紧修建着这一带的防御工事和防御体系。
    不过他们不知道,华联政府高层根本就不是想要硬吃下这里,而是要掐断这里和后方的联系。就像远东那样,把这里的人活活的给饿死、耗死!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换防与集结,到目前为止,从卫星所侦查回来苏联军队的调动情况来看,苏联人还不知道这里所发生的事情,除了在这里留守的防守部队,丝毫没有增派更多的部队前来增援。
    不过集结速度由于保密的缘故而放慢不少,这情报的来源有的时候还是很简单的,只要守在铁路和公路的边上就很容易知道这些后勤大动脉上流动车辆的频率和次数变化。
    从这个频率变化就可以预知出运量和不寻常之处。但是好在从半年前起,后勤部门便有意的调整了来往的火车车次和频率,为的就是迷惑在这一带潜伏的间谍。只是这样的掩护并不能真正提高太多的运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