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四百二十章光子电脑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四百二十章 光子电脑
    就在世界各国还忙于发展军事科技和战争的时候,产经联核心的电子计算机研发部门,已经将原本的技术吃透,开始将这个时代的电脑技术推进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光子电脑,以及智能机器人,这两种在一百年之后才会开始主宰世界格局的关键性技术革命,已经正式成为了产经联重点投资的项目。
    超世代科技园区,关于光子电脑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始着手,虽然前景非常可观,但体系内对于是否要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来投入这个计划,仍旧有着疑虑。
    认真聆听了技术攻关小组的意见,陈泽低头想了一会儿,还是摇头道:“泱,我虽然不反对,但还是持保留意见。我不太懂技术,但听几位科学家的说法,光子电脑在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如此一个长远工程,应该由国家支付研究经费,这不是我们目前的实力可以承担风险的。”
    因为华联已经正式建国,而世界范围内却也只有德国和日本承认了华联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德国时因为希特勒想要拉拢中国对俄宣战,日本则是迫于军事压力和外交需要,不得不承认了华联的政权性质。
    钟泱也明白陈泽的担心,所以便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么就减少投资的力度,但基础理论攻关现在必须开始,这个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不能犹豫。”
    “既然你坚持,我也不想说什么。我只说一点,如果这个项目每年的研发开支超过一千万华元,我将利用产经联副主席和古文会核心成员的权力,反对拨款计划!并且,这个项目都研究了五年,随着研究的时间延长,这笔经费我将逐年递减,除非你们拿出成绩来,否则,我不准备把产经联的利润,全部用来填这个无底洞!”
    陈泽并不是不通情理,只不过他为人坦率,并且还要兼顾整个产经联甚至是整个华联工业布局的方方面面。如果一旦这个计划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而本身又浪费了太多的资源,对于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是绝对不利的。
    也因为光子电脑技术本就是太过超前,加之研究了多年,他才直言不讳地表示了对这个项目一直无法取得成功而不满。
    资本家也看长远利益,但是要那种看得见的利益。要不是钟泱坚持,陈泽和刘浩然都是不太愿意投资这个项目。
    任何虚无缥缈地美好未来,如果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说好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实现的东西,傻瓜才会把钱往里投。
    反正等几十年,慢慢地各种技术成熟了,不管什么在以前看来如何先进而不可实现的技术,都会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对于钟泱如此执著于,在现在就搞出光脑,古文会里的许多人都不是非常赞同。
    在他们看来,还是专心抓“苍穹计划”才是正事。
    苍穹计划所遇到的困难更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成堆。而且,这个计划关系到他们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所在,比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重要得多。
    当然,钟泱要是创造出奇迹,提前全世界一百年搞出光脑,他们当然也会兴奋异常。有光脑帮助研究,苍穹计划也有更大可能成为现实。
    但一切的前提就是:光脑能搞出来,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
    因为钟泱的强烈坚持,以及他表示研发难度并不会如想象中那么高,众人虽然将信将疑,但也勉强同意全力配合,并以两年为限。
    两年内,要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陈泽和科研协调委员会,都将大幅削减提供给光脑项目组的经费,最多维持它的基本研究。其他部门支援地科学家,也将回到本部门。不再长期滞留在项目组,形成人力浪费。
    会议结束,钟泱就让电脑工程师唐云淞召集项目组所有人员,在多功能会议室,开了一个技术讨论会。
    会上,他让项目组成员对光子电脑,所需技术进行了详细地梳理。 对这五年来的研究成果,一项一项地进行讨论,哪些方面地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哪些技术还有待完善,哪些需要加大研究。
    讨论一直开到晚上,随着讨论地深入,科研人员的争论也渐趋激烈。
    钟泱和项目组成员简单填了点肚子,会议又开到了深夜,到凌晨三点过,才算是对现有地技术成果,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对下一步工作。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
    前期会议连续开了十一天,钟泱也在项目组,待了十一天,主持全部的讨论过程。
    等这边的会议开完,钟泱把工作分步骤安排下去。卢永恒也把自动化实验室的启划书交了上来,他又一头转向了自动化部门,参与到实验室的改建工程。
    所需特种合金地报价,让钟泱都倒抽一口凉气。
    要是照这个报价单,完成一个试验室型机械人所需的费用,高达数百万华元。它的每一个部件,所需的材料、加工难度,都需要大批的金钱投入。
    有些所需的特种合金、复合材料,但其好、产经联内部的市场价格,就达到数万华元。一台这样的超级机器人,确实是非常之昂贵。
    要不是有智能工厂的帮助,面对这种科研成本,连钟泱自己恐怕也会望而却步。
    真正开始研制他所要求的实验室机器人,钟泱才确实感受到它的研发难度,这比自己想象地还要困难。
    其中的关键还是机器人的自身的精确程度,机器人不像人,有视力,可以准确分辨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还能根据一些细微现象,判断它的发热、膨胀等,作出适时地反映。
    智能机械的所有动作,都是根据其程序设定而来。
    你让它去拿桌上地一杯水,机器人根据程序设定,会来到桌边,然后探手,抓起水杯。
    可是,你假如将水杯换一个地方,机器人如果没有自主识别能力,它就会仍然呆板地在水杯“应该”存在的地方,伸出机械臂,“握住水杯”。
    也就是说,它的一切行动,都取决于当初地程序设定,毫无自主判断能力。
    还有,机器人的动作,为了保证稳定,通常也非常缓慢。很多时候,看的人会为它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慢吞吞花很长时间而干着急。
    为了改进机器人的识别能力、感知触觉能力、自主判断能力,钟泱和研究人员花了长时间,想了各种方法,并且参照智能工厂内部的“普工”与“学士”,才在六个月以后,做出了一个大致符合基本要求的样品。
    为了保证稳定,让机器人减少调整自身姿态的处理时间,实验室机器人只能依然采用导轨方式,在固定的线路上来回移动。
    在机器人体内共有数十个处理器,其中充当大脑的主控处理就有三片,分别负责图形、触觉和动作。
    而其他的芯片,则是专门制作地微型处理器。这些微型处理器,控制着包括手腕、躯干、转向、姿态调整等各个具体的环节,各司其?
    而机器人确定自身姿态,则依靠的是微型陀螺仪、水平仪登高精密测量器具。通过这些仪器传送出来地数据,主控大脑可以做出准确的俯身、平衡、转身等动作。
    而手腕上地精密测量仪器,能让机器人让机械臂,精确地控制机械手,翻碗、倾倒等动作,尽可能地接近于人类。
    激光定位系统,可以让机器人行动到正确的位置,并通过控制自身的身体俯仰,以调整位置距离。
    逻辑判断部分,设计得极为细腻,堪称一绝。例如,给机器人一个指令,让它行动到试验台,拿起酒精炉上的量杯,向另一个量杯中倾倒。
    机器人在接到指令以后,它会沿着导轨,来到试验台。定位系统让它在一个合适的距离停下来,然后由主控大脑,对身体作微调。
    特制的量杯、酒精炉等所有实验器具上,都有一个镶嵌在隔热材料中的电子接收装置,让机器人找到量杯的位置。准确握住量杯。
    它的手外面衬垫着弹性复合材料,在表皮下方安置着压电感应系统,通过预先输入地不同物体的握涅强度,机器人能够稳稳地、却又不会将之捏碎、变形地握起来。
    在伸手、收手这个环节,电机会快速驱动,使之动作迅速,不至于一个动作花几分钟。但在需要精确操作的部分,例如抓握、控制倾倒角度、高度等环节,步进电机会控制它的手臂,缓速动作。保证整个过程的平稳。
    在这个特别制作的实验室中,所有的仪器,哪怕量杯、量具等,都有电子设备,读取数据,传送给机器人。
    这个实验室,能够做出准确动作的机器人,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它的所有行动。还是来源于试验人员的原始动作。
    当试验人员在做试验地时候,他也是在同样的环境下操作。
    只不过,他穿着一件特制的外套,在这个外套中,充满电子感应元件。试验人员的一举一动。动用了什么仪器,采取了那些步骤,都被如实记录下来。传送到超级电脑中存储下来。
    机器人则是根据中心电脑传送给它的数据,分毫不差地、完全重现试验人员的动作。每个步骤所花的时间、试验人员在操作时的小抖动、失误,都被它一点不差地重现出来。
    这样就能最接近于当时情况再现地,完整复原了当时科研人员的全部动作,尽可能保证不会出一点偏差。从理论上而言,这样地实验重现,应该取得和当初实验室,完全一样的效果。
    经过所有人员的努力,这样的一个实验室。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实验室,而相当于一个高精密地超大仪器。
    包括机器人在内,都不过是这个仪器的一个精密部件。而它的所有功用,就是重现试验人员地全部过程,一点不出偏差地重现。
    钟泱根据多年来从研究人员那里搜集回来的资料,明确了这样一个想法:既然研究人员的很多成果,由于多种因素干扰,难以完全保证和最初的实验环境一致,从而不能保证成么,那么他就应该想一个办法,用自动仪器记下试验人员的所有操作环节,然后驱动机器人,将整个实验步骤,全盘再现。
    实验室里的各种仪器,所传输出来的数据,从加工的精度、施力强度、角度等,保证机器人,能够完全忠实于最初试验。第一个机器人制作完成,就相当于满足整个实验室要求的机器人,全部完成。
    钟泱要走样品机器人,亲自带去智能工厂内部。在一个月以后,就带回来了满足一个实验室要求的五台机器人,这是第一次亚空间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部门,第一次联合在了一起。
    随后,就进行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