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四百一十三章北进战略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四百一十三章 北进战略
    为了继续推行北进战略,从日本人手中收复中国北方失地,华联最高议会通过了国防部关于扩军的议案,并且拨付相关资金,授予军方有限制的战时特权。
    华联成立之初,各行政部门划分繁琐,并且相互之间权力分散,各自为政。如今陈炯明当上元首,加上国家处于战争时期,有感于这些混乱的局面必然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已经着手开始体制整合。
    这种整合颇有大刀阔斧的气,将原本地方与中央混乱的权力划分重新界定,最为重要的就是设立三大最高权力机构,将新华夏联邦的政治体制确立为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的格局。
    最高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联邦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共同管理司法权。
    行政主体是内阁,以及其领导的国务院和其余下属部门机构。涉及国家稳定的核心因素,军事权力则被统一收归于国防部,在战争时期由元首节制,和平时期便**出去。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权力整合,陈炯明才得以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掌控,以及北进大战略的实施。
    内阁会议上,几大部长与军事主官吵翻了天,新军的的征召与编练,部队的武器和给养,这些都必须占用民政部门的资源,叫他们如何肯答应?
    陈炯明倒是眼观鼻、鼻观心,一动不动,坐在首座上看着底下的人吵吵闹闹。第一天当上元首的时候,他还对会议的方式与节奏大感不适,此时早已了然于心。反正吵归吵,到最后还是要解决问题的。
    不仅是内阁会议,就连最高议会也是这个样子,议员大多都是吵架高手,一旦开会,各个都是衣冠禽兽。
    国防部才刚刚取代原本的三军大本营司令部,成为华联最高一级军事单位,李少杰担任第一任国防部长,卸去了第一军团长的职务。四十多岁的他,脸大腰圆,四肢初装,面目上的杀气让他看起来十分狰狞,张着大嘴与财政部部长程德胜争执。
    程德胜原本是农信社的主要负责人,因绩效出色,现在被内阁特聘为财政部长,长官华夏联邦的财政收支大权。
    “李将军,最高议会允诺的财政款项的确是那么多,但财政部不可能一次性全部发放,必须分批支付。”陈德胜目光淡然,话语声也是平平无奇,不过这种镇定的姿态却是在气势上压倒了李少杰。
    无论他怎么张牙舞爪,总是说不过这个木讷的文官,这样他非常郁闷。
    “守财奴!前线部队的换注征召新兵的花费、立功将士的奖金,这些都是要钱的!你不给我报销,我找谁要去?”李少杰还是不肯松口,扯着嗓子死缠烂打,今天要是拿不到钱,他就不打算出这个门?
    工业部也在为军队的需求大增而感到为难,因为工业要发展,军队要打仗,但财政额度就这么多,至于怎么分配,就看谁更不要脸了。
    虽然斯文扫地,但此时不争,未来一年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这个道理最实在。
    嘻嘻闹闹之后,各部部长都将最高议会允诺的蛋糕瓜分完毕,这才满意的点点头。整了整衣冠,宁静祥和的气氛再次围绕着内阁会议室。
    众人也开始变得有说有笑,哪有刚才脸红鼻子粗的狠样?
    主持完会议,陈炯明便离开了内阁总部大楼,他的身后跟着一位年轻俊逸的少年郎,正是他的儿子陈定炎,几年才17岁,生得眉清目秀,有一股昂扬的正气,像极了他的父亲。
    陈定炎并无官职,而是作为陈炯明的机要秘书,协助其处理一些文案工作,这也是陈炯明为了培养他自己的儿子进入政坛而坐的准备。
    “父亲,这内阁会议好是奇怪,一开始大家吵吵嚷嚷,没有一点官员的左派。”见四下无人,陈定炎才鼓起勇气说着今天在会议上的见闻,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会议。
    “定炎,你觉得他们该是什么样子?”对于自己这个聪明好学而又性情谦逊的儿子,陈炯明向来都是满意的,此时听了这话,倒也没有呵斥,而是宽声笑了一笑。
    “至少该端庄肃穆吧,以他们刚才的姿态,也未免太”觉得这个形容词很不好,陈定炎怕父亲怪责,支支吾吾的不敢说出口。
    “你想说的是未免太市井之徒了吧。”陈炯明没太在意,他爽朗的笑了几声,与儿子坐上了他自己的轿车。
    在车子里,陈定炎还是不解:“父亲,确实是过于粗俗了,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行政会议,怎么可以如此争吵谩骂呢?”在他的憧憬里,内阁议会本来应该是神圣而高尚的仪式,但今日一见,却大失所望。
    “你觉得该一大堆人安安静静坐着,领导在台上讲话,台下各级官员各抒己见,如此文武和乐才对是吧。”陈炯明看着自己儿子的双眼,认真的说着。
    “至少应该是这样。”陈定炎连忙应和,这确是他心中所想。
    “这是不同的,知道我们与革命党和红门这些人治独裁主义势力的区别在哪吗?”收敛起了笑容,陈炯明此时的神态极其严肃,目光也带着父亲的威严。
    “不知道。”陈定炎对此确实不解,并且也好奇其中的因由。
    “说得简单一点,的最高议会也好,内阁会议也罢,都是关起门来争吵。因为所谓政治,就是‘权’、‘利’二字,不争则两者皆无。但这个‘争’,却是有限度的,别看会议上那几个部门负责人快要打起来的样子,其实他们的私交都很不错。”
    “那为何”
    “每一年,国家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至于如何分配,就是其中的重心了。他们要不把自己的重要性大声说出来,又怎么会获得别人的重视?最为关键的是,所有的分歧和争执,都必须在会议桌上解决,出了那道门,就不得再耍任何手段,否则就是破坏规矩。”
    听到这里,陈定炎总算是明白了其中的关窍,他恍然大悟:“难怪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心急,不过这样也好,将矛盾限定在会议桌上,这就是事前商定,总比事后使绊子要强。”
    陈炯明见儿子领悟到了这里面的道理,也是非常:“没错,这么做固然不好看,但是非常实在。你看革命党的会议,倒是漂漂亮亮,可那对于百姓而言,有何意义?”
    革命党与苏俄红门是同样性质的政治体制,虽然独裁者看似掌握大局,高座云端,对下面呼来喝去。然而实际上,这其中的派系斗争,非常激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定期爆发党内清洗运动。
    权力的没一次交割,都是血淋淋的斗争结果。
    并且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革命党将发展重心集中于上海、浙江和江苏这三个地方,就是因为姜瑞元的根子在这里。长沙孤城一座,时刻面临华联的军事威胁,当然第一个不考虑。
    山西是阎锡山地盘,不考虑。安徽和江西是白崇禧控制的地区,同样不考虑。这么做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日本侵华之后,革命党中央军失去了最为核心的经济工业区域,损失空前巨大。
    其实不止是革命党政府,后世的红门帝国,同样也有类似的问题。
    国家每年都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深不见底的西北地区,工业发展凌乱涣散,就是因为党内派系倾轧,将资源集中投入到任何一人的地盘,其他**oss都激烈反对。
    至于说全面开发,资源和财政都无法支撑,结果就是除了能够搞独裁的开国太祖,后来的继任者都成绩寥寥。
    不能集中国家的力量去先行发展关键性的工业项目,就是最大的败笔,并且这是死结,体制不变,这个难题就一日无解。
    华联内部也有党派之争,但议会却是调和矛盾的主要地方,其模式在于联合经营的这种理念。
    无论如何争执,国家都必须凝聚起足够的资源,去投资开发至关重要的重工业区。而有冲突的政治派系之间,争斗的方向主要转为争夺其中的利润份额,而不是争夺固定的地盘。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第一点是政治派系无法扎根地方,就是无根浮萍,难以干涉政治的良性机制;第二点是各派系之间,不会为了先经营自己的老巢而僵持不下,导致国家的工业建设机会受阻。
    在最开始的时候,古文会就特别重视了这个问题,将许多带有的确特性的政治势力不断剥离他们的所在地。至于不服从的人,早就被淘汰出局,现在的政治派系都是以理念为核心,而不是地域。
    很多时候,国家的治理并非困难,而是掌握资源和权力的各大势力之间,是否能有一种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
    联合投资,争夺利润,总比先行划分地盘,争夺投资更为合理。
    而长江的另外一边,在军事战略问题上也有着争执。
    中国北方,山东战区前沿司令部,王立文正与李宗仁商议着关于战略战术上的问题。现在华军在这里聚集了四大主力军团,配合大量仆从军,士兵总数超过了八十万!
    这是一股可以摧毁一切的军事力量,是这片时空之中整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地面部队。
    四大军团现在暂时联合在了一起,组建成为华夏联邦第一集团军,按照内阁和国防部的命令,李宗仁担任这支新军的最高指挥官,掌握节制其余军团长的权力。
    因为中国的北方长期面临来自日本和苏俄的军事威胁,以任何一支军团独自的战力,都是无法有效应对的,所以才会组成第一集团军。
    四大军团长里头,以李宗仁的性格最受大家认可,其才能更是出众,对于他出任集团军指挥官,所有的异见声音都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德邻,内阁这是怎么回事?放着长沙不打,让我们齐聚山东,就不怕被人抄了后路?”王立文有些愤愤不平,他的提案刚刚被内阁和国防部驳回,显然是不太。
    “元首大人也有政治上的考量,我们不要太急躁了,更何况,不是新组建了八个师派往南昌进行战略压制了嘛,就凭薛岳手上那点实力,根本不足为虑。”李宗仁对于大局的判断,非常在行,并且他也能很好地领会内阁与议会的战略意图。
    这也是他能够担任第一集团军指挥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毕竟论资历,他是五大军团长中最浅的,仅比刚刚组建的另外三个军团要好一些。
    “四大军团齐聚山东,恐怕不止是攻打济南那么简单吧。这里总过才十万伪军,连给我们提鞋都不配。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苏俄与日本的反应,要是这两方人马勾结在一起,我们也很被动。一旦战局出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