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三百九十五章贤者计划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百九十五章 贤者计划
    1939年,注定是此片时空中混乱的一年,欧洲被战争的迷雾所笼罩着,这是让人窒息的绝望与彷徨。
    但在东亚地区,中国却陷入了诡异的平静,苏俄与日本在诺门坎地区的军事纠纷,成为了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而华联也得以空出更多的时间,为接下来的战争做好全面准备。大量的物资输送到前线,军队的频繁调拨,预备役士兵的训练与征调,战争是一种繁琐而复杂的工作,激情和正义仅仅是动人的口号。
    广州目前已经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朝着商业、文化等软实力的方向发展,将原本的工业生产工厂外迁到柳州、东莞、佛山、南宁的城市。
    虽说如此,现在是战时体制,位于郊外的工业区内仍然随处可见林立的工厂,大量的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的生产前线所需的物资。
    钟泱设在东莞的生产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本来是他的无奈之举,没有想到是最后的结果竟然出乎预料的成功。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自动化工厂不但减少了工人数量,不用每月支付成千上万员工地工资。而且,由于自动化流水线的可靠性远远高于人手操作,始终以最高效率工作,结果,成品地质量也非常高,返修率一直保持在一个低水平线上。
    这就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
    这套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在车间里,就是招进来普通工人,也没有合适他的职务。贤者电脑公司的所有工人,全都并非泛泛之辈,都是古文会花费八年时间培养出来的电脑技术专家。
    无论是软件设计和完善,还是硬体设备的维修与改进,这一个专业团队都能胜任。当然,这套自动化流水线能够建立起来,钟泱出了大力。
    流水线上,单个移动机械臂的体积并不大,全部都是他用异能重组出来的。要不然,光是自动化设备地投资,就会让普通生产商们大叫无力承担。
    他现在看到自动化仪器地效果如此突出,在欣喜之余,也不禁动起脑筋,考虑要如何挖掘它的潜力。让高精密自动化仪,在研究、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花了三年时间,在智能工厂的帮助下,钟泱总算是完成了个人电脑的技术研发,并且可以正式投入商业领域。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宣布着华联即将主宰未来的信息时代。
    正因为如此重要,这一家电脑公司被钟泱牢牢握在手中,为了保密,甚至决定不雇佣普通工人,而是完全采用智能化的生产流程。
    钟泱坐在公司里一个上午,一份文件都没有批。他坐在转椅里,面对着落地玻璃墙,望着外面的天空、公司发呆。
    张茵茵看他这个动作,就知道他正在想事情。
    每次他有什么新的举措之前,都会傻愣愣地面对着窗外,一坐一整天,或是连续几天发呆。而当他从发神状态醒过来,便表示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一个什么科研项目,要从他的脑子里蹦出来了。
    张茵茵悄悄地走过来,把他桌上地文件拿起来,准备搬到自己办公桌上,替他批阅。结果,钟泱这次的发呆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并立刻行动起来。
    这家“贤者”电脑公司,专门为产经联内的核心会员提供个人电脑甚至是科研用的巨型计算机。当然,常客还包括了政府机要部门与军方,每一部电脑都有特别的编号和卫星定位仪,以方便古文化核查这些产品的去向。
    按照钟泱的要求,电脑目前还不能流落民间,更不能传到列强手中。为了严格保守这个秘密,钟泱也吩咐公司的管理层压低电脑的产量,提高所需的权限值。
    所以在市场上,根本见不到任何的电脑产品对外销售,每个月都有一定的配额,有资格参与采购的企业与个人,都是华联内部关键性的企业部门高层。
    事实上,因为数量不断增加,且人多嘴杂,每个月都有电脑被窃案发生。不过地宫的频繁出动,加上卫星的精确追踪与定位,每每都能找回失物。
    正是因为掌握着这些核心的技术机密和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高端产品,钟泱才能隐藏于幕后,将一切的主导权,稳稳捏在手里,霸主的地位无可动摇。
    电脑公司的生产总部大楼旁边,就是一处才刚刚兴建起来的综合性研究基地。这里是松山湖研究中心,也是一处钟泱专门为了开发与电脑产品相关的技术而创设的一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
    这里与此前其他的研究基地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电脑虚拟技术在现实空间中的第一次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了可用于辅助科研的智能记录与还原系统。
    科学实验最大的困难在于不可预知,和不可复制。
    科学家在进行试验之前,都会首先做理论上的推论,确认这个试验,有可能达到什么效果。但这个推论毕竟只是推论,而且通常都不完整。
    在具体试验中,会有些试验步骤,会得到预想不到的偏差结果,不可能一切都如理论研究所期望的那样一次成功。很多试验,其实就是在寻找克服偏差的方法。
    但人总是有失误的时候,因为一次操作失误,造成整个实验功亏一篑,这也非常正常。
    即便试验成功了,尽管有完善的实验纪录,要想重复成功,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科学家可能在某一次试验就无意中成功了一次,但随后,持续花几个月、几年时间也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让一次偶然变成必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认为拥有完善的记录就足够了。
    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科学家在实验的时候,会有记录员,记录下试验的每一个步骤。记录员的责任,就是将试验者地整个操作过程,分解成许多个步骤,并将每一个步骤的实验结果、读数,如实地记录下来,然后来的重复试验,尽可能地无限接近于原试验。
    另外,科研人员也会根据实验结果,倒推回去。在成功之前,是什么样的实验环境,使得试验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他们就可以尝试着,采用其他的实验手段,以营造相同的实验环境,取代以前的实验步骤。
    一项成熟的技术,就是在试验、寻找成功的构成要件、采用不同方法重现构成要件、用优化地方法来替换其中一些步骤等过程中,最终确定并完成。
    这就说明了试验记录本身,是无法完全重现当初的实验过程的。应该说,无法精确重现第一次试验的全部操作流程。一点点微小的区别,都有可能让之后的重复性试验,成为不可能。
    正是将近十年来的科研体系做了一次总结与评估,钟泱集合了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经验与需求,利用智能工厂所提供的技术优势,完美的开发出了这一款智能辅助系统。
    在一开始,这套系统只能在亚空间内使用,但随着华联本身科研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古文会内部的高等会员都对钟泱提出了这一要求,希望这套超级电子计算机辅助系统能够投入实用。
    这也是贤者电脑公司成立的初衷,更是松山湖科研中心创立的原因所在。
    钟泱走在研究中心的厂房里,先是对着身旁的妻子兼秘书张茵茵点点头,又问起了自动化部门的负责人:“自动化流水线的故障率高不高?”
    他这么一项项问下来,在座地人也慢慢明白他打算做什么了。
    这名负责人名叫卢永恒,他和本部门的高级工程师唐云淞低声商量了一下,为难地对钟泱说:“总经理,自动化流水线和辅助实验室不同的。严格地说来,流水线的精确度,没有试验的要求来得高。”
    见钟泱面色如常,才放胆继续说着:“您也知道,自动化流水线是个精密设备,任何的精密设备,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主要地零部件淘汰率非常高。稍微有一点磨损误差,就需要更换相关部件,否则很难保持同样的精度。”
    钟泱不常出现,不过却是贤者电脑公司和旁边这家科研中心的实际拥有者,对于这个幕后大老板,卢永恒此时确实是内心坎坷,深怕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让对方有任何的不满意。
    以目前的工业技术,流水线还好办,像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在高精密测量仪器的帮助下,更换部件也就几个小时。
    但实验室不同,实验室地自动化辅助仪。但它对精度要求几乎是苛刻的!哪怕是出现一个微米的误差,都会直接影响到试验的成功与否。
    为此,这里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就要求负责人必须经常检查主要部件的磨损情况,以及部件的变形情况。一旦有少许精密机件出现变形,他们都要赶快更换相关部件。
    而为了保证精确度,这个更换所需的时间,很可能就是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星期左右。因为这不是扭扭螺丝钉这么简单,这涉及到了精度的调整归位,以及专门的检测复查。
    听完了卢永恒的报告,钟泱不为所动,依然问道:“不能采用合金部件,保证较长的免维修时间?”
    “我们已经在主要部件上,采用了合金制造。要提高使用时间,一个就是采用更高强度、更耐高温、更不容易出现磨损变形的特种合金,除非,除非提供大量地特种合金给我们,要不然……”唐云淞高级工程师在一旁解释道。
    而卢永恒更是低声抱怨:“那这个自动化辅助仪,可就是天价了!谁还能用得起!”
    “我用得起!”钟泱一锤定音,他把自己的设想说了一遍,让与会众人从专业的角度,对他地构思进行评判和补充。
    “这,这能行吗?”卢永恒和唐云淞等人听了他的想法,都是一惊,钟泱的想法比他们的猜测还要更进一步,但从理论上而言,对于科研的帮助也更大。
    只是,不知道能否实现。
    卢永恒和唐云淞听后更是吓得脸色发白,连声叫苦:“总经理,你还是饶了我们吧!这样一个实验室,你虽说不计成本的投入,可这个工程量太大了!我们拼死拼活,能够完成一个实验室就够呛!真的要把所有的实验室,都改装一遍,恐怕到我们老死,也做不出来!”
    唐云淞是一口气就报出一大堆困难:“一个照你设想所作的机器人,不同的部件,所需的特种合金都不相同。有的要耐磨、有的要耐腐蚀、有的要不导电,有的要轻便……,太多的要求了。这些特种合金,有够自己合成,但耗资巨大,一点点就要很多时间,无法满足整个制作所需。有的,我们自己的产量都很少,至于向国外购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