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厂》第三百八十五章将相相和[2]

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目录
   算上我们生产出来的各种武器的先进性。仅仅用数量上来计算,我们这几年所生产出来的枪支、大炮、坦克、装甲车、飞机、轮船、潜艇等等武器装备算在一起,我们几年的产量不如这些国家一年的产量。”
    陈炯明在接手华联之前,就下过许多的苦功,更是从基层做起,才一步步升任到了现在元首的位置。他对华联经济事务和工业发展的认知都非常深刻,并且更能够把握住其中的关键所在。
    “做个比方,我们拿这一次空对海作战的战果来看,一个多月的,空军部队共击沉八十多艘各类船只,当然如果解除限制令地话这个数量将翻几倍,但是即使是我们每个月都有这样的战绩,一年下来也不过就将近一千艘,即使真翻个三倍满打满算到三千艘。”
    说到这里,还停顿了一下,然后才继续望着众人的双眼可美国一年的船只产量就可以达到五千艘以上人家生产的速度大于消耗的速度我们打?”
    “有人说我这怕那怕,这不足那不足,到底是我不怕,是我充足地?可却没有看到,我们以东南一隅的整体工业实力能和老牌强国的整体工业实力相比吗?”无错不跳字。
    “要说我们西南现在却乏地就是整体工业的产能。但要说充足的就是我们对技术上的优先储备”
    陈炯明把熄火了的烟斗放下,拿出一个1:74大小的暴熊i式坦克模型出来放在桌面上产能不足的情况我们早以注意到并开始着手落实,但是这需要。一个超大型的工业区需要地不仅仅是建设的,还需要庞大的生产工人去操作机器设备才能生产。但是技术上,我们需要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最前端。就象这种坦克,暴熊i式中型主战坦克。”
    陈炯明说完,主持华联军事后勤任务的军需总长陈永善也占了出来,他是军队内部的技术官僚,同样也是国防重工业部门的核心人物。在技术领域上,他的话语最有说服力。
    “我们现在这种坦克的产量也不高,到目前为止也就仅仅装备了两个军,每年仅能生产一万五千辆,因为这种坦克所包含地各项科技技术太尖端了。但是我们就是要用着这些成熟的科技产物来拉动我们整体的工业产能。”
    “像暴熊坦克这类军工产品,它地最高科技结晶就在于它的核心发动机和高硬度的外壳及炮台的复合装甲。复合装甲现在仅仅能在柳州、东莞、南沙的钢铁厂能生产出来。这大大地限制了我们的产量,这个问题必须要等待攀枝花工厂的建立投产后才能解决。而另一项代表着工业综合实力的,发动机则可以等待着生产技术的全面铺开获得到足够的产量。”
    陈永善在会议桌前来回走动,侃侃而谈,将华联内部的军工生产问题一五一十的与在座的军方高层解释清楚,以免出现文武不和。这也是本次会议的宗旨,军政两方需要达成共识,选择最有利于华联的发展方向。
    “德国人看中这种1100马力的发动机并不傻,虽然他们现在竭尽所能也生产不出多少来,但是他们可以借助着吃透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来带动整体技术的提高。发动机的零件很多,每一种零件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吃透都能给其他产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发动机曲轴中的合金轴承瓦,吃透这个技术就可以减少发动机的摩擦,在提高输出功率的同时降低油耗,还可以延长发动机大修上千小时。
    同样的,将这种技术放到其他发动机上例如航空发动机,汽车车辆发动机上也可以做到同样的效果。掌握一个技术上的创新工艺可以带动起其他相关产品的同步提高。
    德国工业部门正了这一点,才会继续加深与华联的合作。尤其是像1100马力这种发动机,它上面可不仅仅只是有着这一个新技术,还包含着上百项新技术。
    说完了这些事情,军方高层也明白了内阁的考量,同意了展缓军事行动的意见。尤其是如今正在前线领兵作战的第三军团长李宗仁,他深明大义,愿意服从元首陈炯明的安排。
    王立文在华中战役里立下大功,而李宗仁是后续接手,如今只是捞了口汤喝。不过还是懂得分寸,有大将风度,不会为了急于立功而不顾内阁的感受。
    真是天佑华联,能在如此纷乱的局面下,依旧有着将相相和的内部情势。
    <!--内容结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